APP下载

信仰的描摹或图腾的镌刻

2024-04-19鲁侠客

创作评谭 2024年2期
关键词:风流散文作家

鲁侠客

朝颜散文集《赣地风流》,我读得很慢。缘由是将近四十篇散文抒写的内容时间跨度近百年。为了便于阅读标记,光打印出来的文本草稿,就有一百四五十页。其中,长篇散文占了很大比例。虽然篇幅较长,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很多章节,我读着读着,就会忍俊不禁,被诙谐的笔触所吸引。更多时候,是对文本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感同身受,与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朝颜从一个个特定历史语境出发,把人生的节点和历史细节还原,从而让这些鲜活的案例,构筑成个体命运史和民族发展史的一部分。从呈现的历史跨度、挖掘事件的深度、折射各色人物的心灵镜像看,从被塑造人物饱满的精神世界看,整部散文集无疑具有史诗的特点。

根据时间线索,《赣地风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曙色苍茫”,主要描绘了江西土地革命时期一幅幅恢宏的画卷。

作为一部百年献礼的纪实散文集,朝颜自始至终都从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出发,保证了素材的真实性和严谨性。作家的笔力,始终聚焦于人物的命运,避免了此类文本大而空、应景而作的轻飘缺陷。作家始终秉持文本至上的初衷,秉承散文书写的内在艺术规律,在叙事中注重细节的打磨,注重人物命运与历史语境的有机融合。通观全篇,散文语言质朴劲道,饱满圆润。

在《奔跑的小脚》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出生入死的红军女战士杨厚珍。杨厚珍是朝颜的远房亲戚,她从一个裹脚的旧社会女子,成长为一位红军女战士,并和罗炳辉将军结为伉俪,经历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从中央苏区出发的三十几位红军女战士中的一员,她完成了艰苦卓绝的历史壮举。

其间,她历经战火洗礼。在一次炮弹袭击中,她身负重伤,差点失去生命。在长征途中生育,她迫不得已将亲生骨肉送给当地乡亲。她以一双小脚,以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爬雪山、过草地,历经九死一生,完成了一个小脚女人的长征,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杨厚珍的个人史,饱经磨难,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面对这样一个小脚女人,朝颜以雄健的笔力、丰富的史料,塑造出了她强大坚韧的精神品格。杨厚珍的个人品格,也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看,《奔跑的小脚》不仅是一位红军女战士的传记,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一个民族不屈精神的缩影。

《赣地风流》第一部分,着墨于对苏区革命事件的书写,既有像《喊一声泽覃》中毛泽覃这样铁血丹心的伟人兄弟,也有像《奔跑的小脚中》中杨厚珍小脚走长征的奇迹,更有《一位老红军的百岁人生》中平凡普通的红军战士蓝益山回归普通农民的动人篇章。

这样的人物刻画,使全书第一部分就充满了丰沛的史学印记,深刻地揭示出信仰的终极价值。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信仰、高尚的人格,以及前赴后继为使命奋斗的基因传承,正是一个国家人文精神的基石,它对于当下无疑有警示作用。

《赣地风流》第二部分“弦歌嘹亮”,时间聚焦改革开放。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作家自传的影子。1980年代出生的她,身处的时代恰好是改革开放时期。如果说《赣地风流》第一部分大多是“听说采访”叙事,那么第二部分,则是真正的亲身经历。很多人物,都是她最熟悉的亲朋好友;很多事件,都来自她的亲身经历。

《信封里的十元钱》是一篇温情十足的散文,记录“我”和初中同学水秀之间的往事。一个曾经以护士为职业理想的女孩,由于命运弄人,没有考上中专,去了南方打工。而“我”则如愿考上师范学校,二人从此在不同的命运轨道上,接受着不同的人生考验。

在清贫的求学日子里,水秀给“我”寄来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是水秀在流水线上加班加点挣来的辛苦钱。真挚的友谊,使这十元钱承载起了神谕般的作用。水秀的初衷,是让瘦弱的“我”用这十元钱改善生活;但对文学抱有朝觐心态的“我”,却用这十元钱购买了文学经典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自此,“我”在文学的道路上快马加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改变了命运。“我”把这十元钱的同学情谊和爱心,化作了一股内在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文学理想。

这篇温情散文的背景,正是改革开放时期。随着作家笔触的延伸,我们读出了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日新月异。这种时代洪流下的变化,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其次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不得不说,这场涉及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伟大变革,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切身感受到了一种春天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更多体现在个体通过奋斗,乘上这趟春天的列车,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

《信封里的十元钱》从本意和寓意上,都能够令人读出温煦的肌理。当然,这种文本的深刻性,与作家精心筛选素材有关,与作家的叙事策略有关,与一个个细节塑造出的阳光人物有关,也与衬托文本初衷的细腻心理活动有关。

在《赣地风流》第二部分“弦歌嘹亮”中,散文《嬗变》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朝颜从灯盏辉煌、钟声已远、山路弯弯、故乡水事四个小节里,分别诠释了沧海桑田之变。与之对应的画面是昔日的煤油灯、秉烛夜读的莘莘学子、敲着老钟的破旧学校,还有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的乡间土路,从一条小溪里担水的艰难生活。

在这篇长散文里,作者既是落后现象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比如,她和哥哥共用一盏煤油灯在灯下苦读的岁月;她从一名听着钟声上下课的小学生,到听着电铃的师范生,再到自动播放音乐铃声的教书时代;她写到土路变成柏油路,小汽车通过乡间公路开进各个乡镇村庄的情景;写到学子从一条山路走出国门,在广阔大地开花结果的欣喜;还写到人们先是机井打水,最后都用上了自来水;等等。

而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正是特定时代下的缩影,它像全息镜头,抓住了时代背景下的景深,从而令这一幅幅改革开放的画面,更加多彩斑斓、质朴可信。

时间推进到十八大以后,中国城市化发展,更是进入了快车道。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全民奔小康,成为国家的大政方针。作为历史见证者的作家,更是亲身加入这一事件中去。因此,她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显得丰腴饱满、有血有肉。这就令《赣地风流》第三部分充滿了生活的烟火气,而且文本的气势,更加恣肆疏放、洒脱不羁。

《赣地风流》第三部分“风光无限”,从题目看就注定很有气象,有一种溢出笔端的愉悦感。通读第三部分文本,与前两部分最大的不同,是作家参与其中的这些历史事件更鲜活,更具有亮丽的色彩。这与第一部分厚重悲壮的色彩、和第二部分凝滞舒张交织的特点相比,有了本质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赣地风流》各部分在文本隽永质朴的艺术内核层面,保持了高度统一。

在第三部分“风光无限”里,《樟树下,外婆家》一篇写得温情脉脉,饱含着朝颜对逝去的外婆深沉的情感。生生不息的樟树,成为勤劳、坚强、慈祥的外婆的象征。而作家反复抒写的脱贫攻坚气象,早已像种子一样发芽,在包括外婆家的广袤农村扎下了根。一棵樟树,从一个家庭,映射到千千万万家庭,折射出一个人的命运,也折射出一群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命运。

《脐橙,脐橙》,则成为十八大以后瑞金乡村繁荣昌盛的象征。这座曾是中华苏维埃首都所在地的城市所焕发出的活力,在金黄色的脐橙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幸福,奋斗,吉祥,探索,作家笔下传递出的所有文字,都葆有一种遒劲和活力,它们正是瑞金这块红土地体现出来的关键词。

而在这块土地上耕作千年的人们,正用智慧和汗水,展现它独有的魅力。这是一幅立体的浮世绘。朝颜通过时空层面的对比,把脐橙当作一种博喻,令人看到了新时代瑞金人怀揣的激情,看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蓬勃发展的后劲。

朝颜善于调动一切素材,精心剪裁,把每一处细节当作绘画和雕塑。我们能够从她倾注了情感和敬畏心理的文字里,读出她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对于生养自己的故乡,她怀着一份赤子之心。她的文字调度,更多是服从内心的情感,和盘托出心灵深处的感动。对读者而言,这样的写作姿态,无疑是最高的礼遇。而文字的坦诚和温度,文字里散发出的浓郁情感,无疑会成为阅读的催化剂,阅读兴趣随之提升,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第三部分“风光无限”中,有一篇长散文《水扬激兮,苍生兴》,可以作为《赣地风流》整部散文集内在精神气质的概括。

一道水利大坝,改变了赣江两岸百姓的生活。从生态环保,到民生民居,它筑起了幸福的基石,提升了乡亲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篇散文架构清晰,不枝不蔓。从建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到建立鱼道,考虑生态环保;从淹没土地,构筑大坝工程,到用科技创新,建立抬田模式;从移民动员,到建立新的移民定居工程,都有条不紊,层层递进。扶贫工作者的身份,令朝颜对于这块红色土地,有着深沉炽热的眷恋,加上充足的调研资料,无疑令她的抒写驾轻就熟。

整部散文集,从这篇激情四射的《水扬激兮,苍生兴》里,获得了最熨帖的情感出口。一个个鲜活具体的人物,一件件具有标志性事件的描摹,使这块曾经孕育过红色革命和苏区中央政权的土地,清晰地展现了内部蕴含的神性和力量。

作家朝颜用热情而智慧的双眼,发现江西这块红土地上人与万物神秘的关联,通过走访这块土地的每一寸角落,去洞察和探究热血偾张的先人基因,捧出了散文集《赣地风流》。无疑,《赣地风流》开创了新型纪实散文的疆域,它视角广博,具有时空维度的强烈对比;它整合了纪实和散文的文本优势,细节上精益求精,语言上质朴热烈;它追溯了土地革命年代的洪流,又重新梳理了当下民族复兴伟大变局中春汛般的版图;它避免了既往同类题材中政治凸显、文本羸弱的积弊,让矗立赣地的信仰和图腾具象而不抽象。

(作者單位:山东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风流散文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数你最风流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留白——不着点墨,尽显风流
兼职者的风流史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