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主题性油画创作述评
2024-04-19杨芷王永昌
杨芷 王永昌
江西油画发展虽缓慢甚至有些滞后,但在主题性创作尤其是军事题材创作方面有其突出的一面。原因有三:一是江西油画的初始成果以主题性创作见长;二是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题材创作的源泉;三是富有革命美术创作的艺术基因。近年来,主题性油画创作在题材选择方面有所拓展,开始关注传统和现当代发生的文化现象以及其他重要事件,显露出更宽、更广的主题性绘画表现内容。
一、 筚路蓝缕启山林 栉风沐雨砥砺行
油画在中国的传入受地域限制,多见于沿海或者近都。江西处于中部地区,隔千里之外而疏闻寡见,唯一可借瓷文化的影响,临摹油画并复制于陶瓷之上。虽然这些来自欧洲的订件在绘制材料上有所不同,但也基本是对油画的早期接触。清末民初,在西风东渐的文化思潮影响下,国人开启了对西方油画的真正学习,其直接影响便是在中国各地兴办艺术学校,而创办人与教学骨干大多是海外归来的留学生。据文献考索,江西第一所美术专业学校(立风艺术专科学校)是胡献雅(1902—1996,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于1943年创办的,这距离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1911年周湘在上海创立)已经相隔了三十二年。立风艺专与江西另两所综合性大学艺术系(1940年,中正大学;1949年,江西八一革命大学)的油画教员基本毕业于全国各大美专,如早期的彭友善(1911—1997,就读于中央大学艺术系、武昌艺专)、万昊(1915—2008,就读于武昌美专、苏州美专、昆明国立美专)、余塞(1919—1995,就读于国立杭州艺专)等。而毕业于香港万国美术学校的康庄(1913—2001)和早年在英国爱丁堡美术学院学习的彭沛民(1894—1974)的先后加入,更是壮大了江西油画教育与创作的实力,为本省培养了不少美术人才。
早期接触大型主题性绘画的赣籍画家应该首提彭友善先生,他的《难民行》(1931年,与其兄合作,收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噩梦》(1933年,入选1937年全国第二次美展,并被选编入日本版的世界名画全集)、《同舟共济》(1936年,蒋经国收藏)是以“中西合璧、以中为体”的表现方式驰名中外,其本人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多见的用作品紧随时代并与世界对话的画家”。1955—1957年,彭友善创作的大型油画《烈士永生》被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永久收藏,从而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军事题材油画创作的新征程。
漆德琰先生紧随其后,佳作频出。漆德琰(1932— )江西高安人。在1949年于八一革命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省文联筹委会工作,1952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回赣参加美术工作。他在1959—1979年之间创作了近二十余幅大型历史题材油画创作,堪称“江西军事题材绘画第一人”。这为赣油画在全国的影响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虽然后期由于多种原因,漆先生的这些作品没有被大众熟知,但并不能否认他在主题性绘画创作上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这需要更多的文献整理和宣传。令人欣慰的是,由宜春市美术馆承办的江西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生命扉页 时代缩影—漆德琰艺术文献展”于2021年4月13日在江西省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作品涵盖军事主题性创作和寓情于景的自然描绘,用美术实践诠释着社会变迁。此展开启了地方美术文献的梳理工作(见表1)。
可以看出,江西的大型主题性油画创作虽然起点低、基础薄,但是成绩不可小觑。这得益于专业院校对本省美术人才的培养以及他们的及时回归,使得江西的美术事业开始崭露头角并渐趋发展。这也让后辈们更加笃学好古,排除困难,砥砺前行。
二、 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
江西主题性油画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是借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事题材的大范围兴起而显现的。这些作品多系有政权象征意义的场馆、纪念性博物馆以及主题展览会而创作。鲜明的主题形象、现实主义的写实语言以及革命的浪漫主义氛围成为绘画作品的主要特征。其目的是通过描绘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民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及新中国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凸显中国革命在历史发展中不同寻常的地位与作用。
军事主题创作几乎在每一个地区都能找到相应的素材。江西特殊的红色历史文化受到画家们更多的关注。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江西是创作主题性革命历史事件作品的宝库。这些事件中所凝聚的红色革命精神,均對中国革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使得全国大批美术家到此采风写生,并与本土画家共同学习、切磋技艺,从而促进了江西油画的繁荣发展。如1961年全山石为创作《井冈山上》到井冈山与江西文艺学院老师相遇并一起对当地农民进行写生;1973年江西画家陪同罗工柳、涂克到井冈山、安源进行创作采风(附图1—3)。这些著名画家的主题性作品,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反映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向。他们与赣籍画家的同期创作一样,具有共同的时代文艺特征。
对外积极学习,对内加强实践,是江西主题性油画创作提升的两大途径。在20世纪后半期的每一个年代都有作品集中性地出现,这固然与政府或纪念馆的计划和资助相关,也显现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社会功用,体现出本省主题性美术的创作状态。从文献考索和整理可知,仅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在1982年就集中收录了十五件作品,1997年收录了三十二件作品(见表2)。江西省革命纪念馆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丰富馆藏,尽可能在作品内容表现上达到全面和充实的同时,也滋养了本省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良好环境。
20世纪80年代,一批才华横溢的画家延续和传承着往日的革命创作热情,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如马宏道的《难忘的岁月》(1983)、施绍辰的《依依亲人泪,茫茫赣水长》(1984)、章仁缘的《星火》(1987)、栾布的《离离原上草》(1987)、孙九斌的《黎明之前》、李向群的《1940—1942上饶集中营》、刘颖悟和黄明秋的《奔向延安》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了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且更加注重个体绘画语言的凝练。虽然因为诸多原因,部分画家离开了江西向外发展,但是他们曾经取得的成绩以及后期又引入资源不断回馈家乡,为助力江西的油画发展做出了个人努力,使得江西主题性油画创作一直处于稳步前进的良好状态。
三、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1世纪,主题性创作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江西油画家显示出不凡的实力,并多次在国家大型题材主题创作征选中表现出创作优势。此创作群体尤以江西师范大学最为突出,如蔡鸣、王大为、马志明、苏翰宇于2009年合作创作的《方志敏—1935.1.29》,封治国于2016年创作的《吴阊雅集—明代书画艺术》,欧阳卓才、吕鹏在2019年合作创作的《鸣锣开市—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庆典》,吕鹏于2021年创作的《蒙昧初开—新中国扫盲运动》,安瑾琳于2021年创作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空降武汉》,等等。由此看出,主题性创作内容选择已经有了新的延伸,不再囿于单一的军事题材而是向更广的文化领域拓展;创作队伍也更趋于年轻化,且大多秉承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形式。
新时期,江西省在主题性创作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方面,各地方文化机构加大了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扶持,但依然以军事题材创作为显著特点。同时,这些作品的来源也反映出强烈的地域性。除耳熟能详的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安源工人起义外,江西还有上饶的漆工镇暴动事件、方志敏“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夺取政权”、萍乡的“秋收起义”、宜春的“袁州会议”、抚州的“广昌保卫战”、于都的“长征第一渡”、永新的“三灣改编”等。在吉安保存完好的革命遗迹和不可移动的红色文化遗存就有九百七十三处,这是当地军事题材主题创作的巨大宝库。各地作者显然会就近取材,为丰富和宣传当地的红色文化尽力尽责。
另一方面,从目前军事题材主题创作的作者来看,大多存在着深厚的红色历史基因和饱满的创作热情。如生长在赣南红色摇篮里的刘世群先生,从1969年创作第一幅油画《湘赣边界第一次党代会》开始至今,一直满怀艺术激情抒写着对这片红土地的真情实感。文道先生出生于军人之家,从小喜好阅读党史和战争方面的书籍,他组织同学重走长征路,绘写革命史,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去践行“牢记使命”的号召。刘向明先生是红军后人并成长于军营,祖籍在共和国摇篮、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赣南老区,对历史的尊重、乡情的眷恋和军旅情结,促使他开启了遍访全国赣南长征现存开国将军的艺术之旅。这些都是促使江西军事主题创作进一步发展的原生力量。
此外,促进主题性美术创作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有计划地举办相关展览。与国家艺术文化政策同步,省内各级文化机构也紧随时代,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举行相应的主题特展。仅2022年举办的相关展览就有“星火燎原—纪念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5周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10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红色主题美术作品展、“江山壮丽 大美赣鄱—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型主题美术、书法、摄影创作展”、百县百艺系列活动之“红色记忆、薪火相承—黎川县喜迎党的二十大红色油画展”以及各地举行的纪念展等。
主题性美术创作在我国是一个长期被重视和关注的艺术话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图像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青年才俊们应该思索如何利用科学手段体现对过去事件、人物等的自我认知,如何突破已有模式,让形式和思想更具有当代意义。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有勇气跨越的过程。对于江西的主题性油画创作发展,还需要更多的题材挖掘,特别是对于本省深厚的历史文化成就方面,显然还没被深耕和挖掘。近年来,江西省在作品创作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梳理和创作评论人才的培养。这也对本省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寄希望齐头并进,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文为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YG2021042)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