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瘤发病和死亡流行现况及预测
2024-04-18雷少元李玉龙刘宏军郭艳苏
雷少元,李玉龙,孙 菲,刘宏军,吴 月,郭艳苏,,4*
1.首都医科大学 宣武医院 循证医学中心,北京 100053;2.中共中央办公厅 警卫局 保健处,北京 100034;3.首都医科大学 宣武医院 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办公室,北京 100053;4.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北京 100053
脑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脑瘤发病部位特殊,且预后差,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提示,2016年中国脑瘤新发病例数为109 000例,粗发病率为7.88/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5.57/10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2位,死亡病例为58 500例,粗死亡率为4.23/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2.91/10万,位居恶性肿瘤死亡谱的第10位[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脑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3]。由于肿瘤登记数据有一定滞后期,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发布的2020全球肿瘤流行情况数据描述中国脑瘤发病和死亡的流行现况,预测到2040年中国人群脑瘤的发病和死亡负担,为更科学地制定我国脑瘤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肿瘤流行情况统计(https://gco.iarc.fr)。 GLOBOCAN主要负责收集和分析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6个肿瘤类别的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旨在全面分析全球肿瘤的流行情况,进而为癌症防控提供基础信息和指导方向。各国家上报数据均通过IARC对肿瘤登记数据质量的相关评价标准。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病理诊断比例、只有死亡证明书比例和死亡发病比等。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版》对全球地理区域进行划分。所有数据均经过严格的质量审核,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4]。本研究提取Cancer Today 数据库(2020)中ICD编码为C70-72的脑瘤分年龄别、性别发病和死亡数据进行分析。
1.2 数据分析
按性别和年龄别(年龄分组:0岁,1~4岁,5~9岁…80~84岁,85岁及以上)分层描述脑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考虑到脑瘤在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不同,进一步将脑瘤按大年龄组进行划分,年龄分组为0~14岁,14~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分别比较各大年龄脑瘤发病和死亡率的差异以及各年龄组脑瘤发病和死亡人数占同年龄组整体肿瘤发病和死亡人数的百分比。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的年龄构成,利用直接法计算脑瘤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6]。直接法计算公式如下:
提取《世界人口展望(2022)》数据库中国人口数据,结合2020年脑瘤发病和死亡率预测到2040年中国脑瘤的发病和死亡负担[5]。数据分析使用SAS 9.4 软件(美国北卡罗莱纳州SAS研究所)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2020年中国脑瘤发病和死亡的整体情况
2020年中国脑瘤新发病例约8.0万,其中男性4.1万,女性3.9万。脑瘤的粗发病率和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为5.5/10万和4.1/10万,就不同性别而言,男性年龄标化发病率为4.2/10万,略高于女性(3.9/10万)。2020年中国脑瘤死亡病例约为6.5万,其中男性为3.4万,女性3.1万。中国脑瘤的粗死亡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5/10万和3.2/10万,男性粗死亡率略高于女性(男性:3.2/10万vs.女性:3.0/10万),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化死亡率均为4.5/10万(表1)。与全球其他地区和国家相比,中国脑瘤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低于美国、绝大部分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区,但高于非洲、中美洲、加勒比海等地区。中国脑瘤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和全球不同地区相比,低于美国、西部亚洲、欧洲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北部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高于大部分亚洲、非洲以及加勒比海等地区。
表1 2020年中国脑瘤发病和死亡流行情况Table 1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brain tumors in China in 2020
2.2 2020年中国脑瘤年龄别发病和死亡情况
中国脑瘤的年龄别发病率在3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35岁之后迅速增长,在85岁及以上达到发病高峰。就不同性别而言,60岁之前男女发病率相差不大,60岁之后男性脑瘤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美国脑瘤的年龄别发病趋势与中国相似,35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85岁到达发病高峰。与中国相比,美国男性脑瘤的年龄别发病率高于中国,但美国女性的脑瘤年龄别发病率在40岁前与中国女性接近,40~70岁年龄组低于中国女性,70岁之后略高于中国人群(图1)。根据大年龄组进行划分后,中国0~14岁,14~44岁,45~59岁,≥60岁年龄组脑瘤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5/10万、2.1/10万、7.4/10万、14.1/10万,其中0~14岁年龄组脑瘤的发病人数占全球该年龄组癌症总发病人数的14%,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与美国和全球其他地区各年龄组脑瘤相比,各年龄段脑瘤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均低于美国、北美洲、欧洲等地区,高于非洲、部分亚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图1 2020年中国和美国人群脑瘤的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情况Fig 1 Age specific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brain tumors i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in 2020
与年龄别发病率相似,中国脑瘤的年龄别死亡率在3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35岁之后迅速增长,80岁到达死亡率高峰,此后略有下降。就不同性别而言,65岁之前男女死亡率相差不大,65岁之后男性脑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美国脑瘤的年龄别死亡率同样是35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35岁后死亡率随着年龄迅速增长,85岁到达死亡率高峰。与中国相比,美国男性脑瘤的年龄别死亡率50岁之后明显高于中国男性,美国女性的脑瘤年龄别死亡率在40岁前与中国女性接近,40~65岁年龄组低于中国女性,65岁之后高于中国人群(图1)。按0~14岁,14~44岁,45~59岁,≥60岁年龄组进行划分后,中国脑瘤的年龄标化死亡率为0.9/10万、1.2/10万、5.8/10万、13.5/10万。0~14岁年龄组脑瘤的死亡人数占全球该年龄组总死亡人数的比例最高为22%,≥60岁年龄组占比最低为1.6%。与美国和各年龄组脑瘤相比,除60岁及以上人群,中国脑瘤的年龄标化死亡率略低于美国人群,其余年龄组均高于美国。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0~14岁和14~45岁年龄组中国脑瘤的死亡率高于全球绝大部分地区。45岁及以上人群中国脑瘤的死亡率低于大部分欧洲和西部亚洲等地区,高于非洲、加勒比海等地区。
2.3 2040年中国脑瘤发病和死亡负担预测
表2展示了到2040年中国脑瘤发病和死亡人数情况。2040年,中国脑瘤的整体发病人数将达到10.5万人,其中男性脑瘤发病人数约为5.3万人,女性脑瘤发病人数约为5.2万人。 与2020年脑瘤发病人数相比,2040年全国脑瘤增长约32.1%,女性变化幅度为33.9%,略高于男性(30.5%)。2040年,中国脑瘤的死亡人数约9.2万人,其中男性脑瘤死亡人数约为4.7万人,女性脑瘤死亡人数约为4.5万人。 与2020年脑瘤死亡数相比,2040年全国、男性和女性脑瘤死亡的变化幅度分别为41.5%、39.6%和43.6%。
表2 2040年中国脑瘤发病和死亡负担预测Table 2 The prediction of brain tumors cases and deaths in China in 2040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2020年中国脑瘤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地区,这可能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对脑瘤的诊断能力相对较高有关[7]。年龄别脑瘤的发病率差异较大,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或全球其他地区,0~14岁的儿童脑瘤的发病人数较其他年龄组占同年龄段全球癌症总发病人数的比重大,其余各年龄组比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一结果与既往研究相似[8-9],提示应将儿童和青少年脑瘤作为人群脑瘤防控的重点。目前脑瘤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暴露于高电离辐射是明确的导致成人脑瘤发生的危险因素[10],环境和遗传因素可能是导致青少年脑瘤发生的原因,但这一学说尚缺乏有效的证据[8]。
2020年无论是中国人群还是美国人群,男性脑瘤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造成这一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性别人群脑瘤的亚型不同[11]。美国研究显示,脑胶质瘤是脑瘤中最常见的病理分型,男性人群患恶性脑胶质瘤的比例高于女性[9]。我国由于肿瘤登记系统起步较晚,肿瘤登记系统中有脑瘤组织分型的比例明显低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8,12],目前还没有中国脑瘤相关组织学分型的流行情况的报道。影响脑瘤生存的主要因素包括脑瘤的组织分型、环境中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以及脑瘤诊断和治疗水平。韩国和美国脑瘤生存率高于中国可能的原因是两个国家均为发达国家,医疗资源覆盖范围较广,患者可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治疗[1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研究数据基于GLOBOCAN 2020年脑瘤的相关数据,脑瘤负担为基于既往中国提交至IARC肿瘤高发地区的监测数据估计获得,可能会高估中国脑瘤的负担。缺少不同组织学分型脑瘤的相关数据,因此不能分析不同组织学分型脑瘤负担的流行情况。目前脑瘤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清楚,人群中脑瘤的防控形势严峻,且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脑瘤早期防控手段。亟需加强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工作,进一步了解人群中脑瘤的流行特征,为探索脑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线索,制定和优化脑瘤防控相关策略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