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研究

2024-04-18储纤尘程华强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

□ 储纤尘 阚 蓉 陈 炅 程华强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应对新发展阶段大国竞争的必然之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多次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要路径、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二)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重点之举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为引领,聚焦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2016—2021 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连续6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 年9 月遴选公布首批66 个国家集群认定名单,安徽省4 个产业集群成功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与北京、上海、福建等地齐平(江苏和浙江各3 个)。

|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研究

总体看,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党的十九大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2%,比规模以上(以下简称规上)工业高8.5 个百分点,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8 年的29.5%升至2022 年的41.6%,年均提高2.4 个百分点,“主体集合、配套成龙、产业集聚、业态丰富”的特征不断强化。

(2)水灰比计算过程中,要按照试配抗压强度要求进行计算,通常控制值处于0.45~0.50之间,同时,还可以按照普通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水灰比、水泥标号的关系进行计算。

(一)优势

1.系统性产业集群特色彰显。安徽拥有4 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前三,全面形成“集群—基地—工程—专项”梯次推进格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等4 个领域入选国家级集群,智能语音产业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4.从集聚能力看,安徽仍处于起步状态。区位熵越大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反之越低。本文选取营业收入指标进行区位熵的测算。结果显示,大多数地市的区位熵指数小于1,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多数地区发展相对分散。2018—2022 年间,合肥、宣城和蚌埠等市区位熵指数较高,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些地市有着明显的集聚。其中,合肥市在2018—2022 年间区位熵指数均居安徽各地市第1 位,集聚水平尤为显著(表1)。

3.“三足鼎立”区域布局日益凸显。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其中,合肥、芜湖、滁州3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0%,集中了37 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22 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集聚了全省三分之一的战略性新兴企业。

(二)劣势

本节使用线性评价法和熵权法,综合分析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和空间,以三个指标(产值增速、产值占比、营业收入利润率)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利用SPSSAU 进行分析,得出安徽和16 个省辖市综合评分。

本文采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投入导向C2R 模型,测算2017—2022 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效率,以进一步分析影响其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2.从区域看,皖北地区得分较低。2018—2022 年,合肥都市圈和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皖北发展水平较低。由于交通区位、产业结构落后以及产业重心在合肥和芜湖,皖北地区战新产业发展落后于合肥都市圈和皖南。

在工程项目的实际测量中,GPS-RTK测量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测量精度。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系统性误差,但是只要科学、合理地选取测量设备和测量工作站,控制好测量外界的影响,就可有效提高GSPS-RTK技术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进而推动GPS-RTK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从地市看,近六成市低于安徽平均水平。合肥市在长期实践中明确了“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按照补链、延链、强链的发展推进举措,集聚上下游企业快速发展、协同壮大。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良好发展,居安徽各地市第1 位。宿州、淮南、淮北等市由于产业结构转型慢,低端产业占比较大,得分较低。

2.成龙配套产业生态初步构建。安徽统筹推进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引培发展,2022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为6000 户,是2015 年的2.1 倍,基本形成“23456789”的发展局面,即以两成多的规上工业企业,贡献全省三成的工业税收、四成的工业产值、五成的上市企业、六成的工业产值增量、七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八成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九成的年度新增上市企业。

表1 2018—2022年安徽省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区位熵

(三)机遇

城市燃气企业自身包含了诸多内容,例如城市居民及工商业户的燃气供应,燃气管线设施维护和管理、汽车加气站、燃气管道投资建设等。燃气企业往往以企业集团的形式实现运营管理,并且分步地域较广,涉及的子公司数量众多,如果管理水平不强将会给财务数据传递的实时性及财务信息质量带来直接影响,企业在业务扩充,扩大运营范围同时,会给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增添难度。

(3)劳动投入。劳动投入应当同时考虑劳动时间和劳动质量。由于两项数据皆不可获得,本文以平均用工人员年平均人数作为劳动投入。

1.强调科创和产业融合互促。通过建立首席科学家、“预算+评估+负面清单”等制度,激发创新活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转化链条。全省累计布局组建590 家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创建151 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包含101 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稳居全国第5 位。

图2给出了2次谐波幅值随时间的演化曲线图. 可以看到, 无论对于平面、 柱面还是球面RT不稳定性, 2次谐波的幅值都是反相位增长的. 对于确定的某一时刻, 我们发现球面情况下2次谐波的幅值增长最快, 其次是柱面情况, 增长最慢的是平面情况下RT不稳定性的2次谐波. 这就说明了BP效应和空间效应加剧了RT 不稳定性2次谐波的增长.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比重接近三成,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18 年的9.1%升至2022 年的18%。2018—2022 年,合肥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7%,比全市工业平均水平高5.6 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比重由45%升至56.1%。从集聚能力看,2022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了22.6%的企业、48%的资产、43.6%的产值、37.7%的用工。从盈利能力看,新能源产业是利润总额最大的产业,年均增长16.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3 个百分点。从产值增长看,新能源汽车是近年来增长较快的产业,2022年产值增速为33.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9.6 个百分点。节能环保产业增长稳健,产值年均增速为8%。

(四)挑战

1.产业供应链韧性亟待加快提升。一是关键核心环节自主能力偏弱,如合肥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中关键装备、软件等主要依靠进口,产学研优势尚未发挥。二是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如滁州智能家电产业中的空调压缩机、电机、芯片设计等关键零部件缺失,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协同效应。

2.中小企业培育仍待加强。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元器件、芯片高端设计等行业,头部企业实力薄弱,产业集群规模小,经济发展带动力和推动力不足。芜湖市机器人行业除埃夫特外,多为中小、初创型企业,产业链引领和带动效应不强。

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透视确定手术节段和皮肤切口线。消毒铺巾,在皮肤标记处分别作4个约2.0 cm的纵行切口,通过肌间隙达椎弓根开口部。透视下用空心手锥在椎弓根11点或2点位置,矢状位平行于椎体上下终板,向内倾斜9° ~ 15°将穿刺针经椎弓根插入伤椎上下椎体内。导入导丝、攻丝,拧入长尾形空心椎弓根螺钉,同侧选用单轴及万向椎弓根螺钉各1枚,预弯连接棒,置入连接棒后先锁紧万向螺钉,实施撑开复位后再锁紧单轴螺塞。折断椎弓根螺钉U形尾端,缝合切口。

3.人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滞后,复合型和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中高端技能人才严重供给不足,阻碍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例,安徽制造业对技术技能“两支”人才队伍需求量约占产业用工需求的30%,但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招聘成功率仅为50%。

|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效率研究

(一)发展亮点

昌乐县位于泰山和沂蒙山脉的东端。境内留有好几个保存完好的古火山口——方山、孤山等。当地曾传说,远古时候,每到夜晚,居住在方山脚下的人们经常看到山顶上会升起一个闪着蓝光的火球。有人说火球有洗脸盆那么大,也有人说还要更大一些,但白天上山察看却找不到任何痕迹。许多日子过去,一天晚上人们忽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响惊醒.只见山上蓝色的火球骤然增大,熠熠的蓝光映照了半个天穹,一直到近天亮才逐渐消失。从那以后,山顶的蓝光失去踪迹。有人说.它被玉皇大帝收去了;也有人说,它钻人地下,等待贵人去寻找发掘。

(二)集群发展效率分析

1.从纵向看,2022 年出现小幅下降。2018—2022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向好。2018—2022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综合评分分别为0.4301、0.4871、0.5535、0.5967、0.5216, 其 中2018—2021年保持上升趋势,2022 年出现回落。这说明安徽战新产业韧性十足,但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宏观环境,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下行,一定程度影响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制;扶贫资金使用报账制;扶贫项目管理责任制;纪检审计跟踪制。防止扶贫资金被贪污、挤占、挪用、截留。

1.方法和公式。在投入产出空间内,对所有决策单元进行综合分析,运用线性规划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到生产前沿面距离来判断各决策单元是否技术有效。用产出集合P(x)定义生产可能集,该集合代表利用投入向量x 所得到的产出向量y 的集合。基于该产出集合,可以定义如下距离函数:

2.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本文选取2017—2022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 个产业作为决策单元,通过历年的规上工业企业统计调查取得数据。

(1)产业产出。产出指标选择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总产值包含中间投入,而增加值仅包含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不包含中间产品的转移价值。因本文投入指标没有选择中间投入,故选取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并且使用分产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2)资本投入。本文使用资产总计估算资本投入,公式为:

其中,kt0为2016 年资产总计,△kt为t 年的资产总计增量,pi(t)为t 年投资品价格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pj(t)和ps(t)分别为t 年的建筑安装价格指数和设备价格指数,建筑安装价格指数以建筑业生产总值和建筑业生产总值指数推算获得,设备价格指数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表示。wj(t)和ws(t)分别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其他费用计入设备、工器具购置)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图4所示为实验组方案轮数(横坐标)与平均得分的关系和对照组自我改进次数与平均得分的关系。对照组方案较少,只有5轮,得分变化不大,在6.0上下浮动。实验组持续了10轮,开始5轮的平均得分都比对照组略低,但整体趋势缓慢上升,最后两轮的平均得分都超过了7.0分。

2.着力创优一流营商环境。2017 年5 月,安徽公布《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这是国内第一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地方性法规。实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组织千名机关干部,深入千家企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连续6 年举办“创响中国”安徽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评选出600 个“双创之星”项目。

3.数据结果。从整体来看,2017—2022 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的经济效率在0.80—0.95 的区间内波动,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总体良好,但尚未达到DEA 最佳,仍有提升空间。

从产业经济效率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产业经济效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在2018—2022 年期间均保持较高水平;生物、节能环保产业经济效率在部分年份高于平均水平,但波动较大。

3.1 定向运动作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引进的新兴项目,发展迅速,具有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普通高校定向运动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善于运用一切资源,联合一切力量,多交流、多沟通、多学习,实现普通高校定向运动的自治和规范,以促进普通高校定向运动可持续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18—2022 年均到达生产前沿面,经济效率达到1,说明产业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实现充分利用。生物产业,2018—2020 年经济效率均低于0.85,2021—2022 年位于生产前沿面,经济效率达到1。节能环保产业,2018—2020 年位于生产前沿面,经济效率为1;2021 年经济效率降至0.705,离开生产前沿面。新能源产业,2020 年和2022 年经济效率较高,2018 年、2019 年和2023 年经济效率相对较低。综合来看,经济效率处于0.9 以上的频率在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经济效率处于上升趋势。从2019 年的0.4 升至2021 年的0.6 和2022 年的0.5。高端装备产业在0.5—1.0 之间波动,新材料在0.5—0.9之间波动,这两大产业的效率下降趋势相对明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招大引强塑造“助力器”

把招商引资、招大引强作为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要发挥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执行小组以及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作用,立足主导产业错位发展,精准开展补链延链强链,创新产业生态招商模式,推出场景招商新模式,加大重大项目和头部企业的招引力度。

(二)创新驱动强化“策源力”

坚定不移推动战新产业存量增量“两手抓”策略,重点支持条件较好的城市如合肥、芜湖等,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培养更多的产业集群以跻身“国家队”。可以通过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统筹布局省(重点)实验室、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优化提升全省科技力量。

(三)高位推进筑牢“稳定器”

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一是坚持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二是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地,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领域。

(四)链式思维形成“生态圈”

加快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以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新产业的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圈。通过做大做强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后备军,持续优化经济结构,释放发展潜力。

(五)为企服务打造“软环境”

以要素、法治、政务、创新等方面的期盼作为改革和优化的主攻方向,针对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提升举措。一是完善省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贯通服务场景,推广人才码,实现政策“一网推送”、计划项目“一键申办”、服务事项“一码通享”,打造网上人才之家。二是建立“助创专员”制度,结对联系人才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审批代办等服务。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