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皖北振兴的短板效应与对策研究

2024-04-18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宿州亳州皖北

□ 周 强

| 皖北振兴的战略意义

(一)皖北振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重大举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安徽细化工作举措、完善政策配套、健全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但安徽作为长三角区域的短板,皖北地区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是长三角地区“短中之短”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因此,助力皖北发展驶入快车道,实现皖北地区跨越式发展,推动安徽省域乃至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协调发展,已成为一项亟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皖北振兴是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新要求新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差异趋于收敛,但由于安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基本省情。而皖北则是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的“牛鼻子”,只有牵住皖北地区这个“牛鼻子”,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加快推进皖北高质量发展,补齐皖北发展这块区域短板,才能促进安徽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三)皖北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区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拦路虎”,尤其是皖北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新征程上,只有做大做强皖北振兴这块蛋糕,不断提高皖北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发展和改善民生,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安徽省域乃至长三角区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皖北振兴的短板效应

(一)评价体系

为找准皖北地区的短板弱项,明确皖北振兴的发力点,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本文从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比较优势、环境协调等方面选取12 个主要指标,构建区域综合实力评价体系(表1),以16 市为评价单元,进行全面评价研究。

表1 安徽区域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主成分分析

1.基本原理。主成分分析是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原有变量通过线性组合的方式综合成少数几个新变量。主成分对新变量的选取不是对原有变量的简单取舍,而是原有变量重组后的结果,因此不会造成原有变量信息的大量丢失,并能够代表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时选取的新变量之间互不相关,能够有效地解决变量信息重叠、多重共线性等问题。

2.分析步骤。

一是数据标准化。设p 个向量,n 个指标Xnp,Xi为第i 个向量所有数据的矩阵(i=1,···,p)。由于各个指标的量纲不一样,所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假设Xi的方差为,均值为μi,则标准化后的数据为

二是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于标准化后的X'np,计算出协方差矩阵∑p,求出∑p的p 个特征值,并按从大到小排列为λ1,λ2···λp,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为v1,v2···vp。

三是计算相关系数。第i 个主成分Yi为:Yi=viTX'np,(i=1,···, p)。其中,VAR(Yi)=VAR(viTX'np)=viT∑vi=λ1,(i=1,···, p);VAR(Y1)≥VAR(Y2)≥···≥VAR(Yp)。

第i 个主成分Yi和第j 个主成分Yj之间的关系为:

COV(Yi,Yj)=COV(viTX'np,vjTX'np)=viT∑vj

如果i =j,那么COV(Yi, Yj)=λ1(即第i 个主成分);

如果i ≠j,那么COV(Yi, Yj)=0(即第i 个主成分和第j 个主成分互不相关)。

四是计算贡献率。第k 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

前m 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

五是因子载荷量。计算公式为:

其中,ρ(Yk,Xi)表示第k 个主成分在原来第i 个变量的因子载荷量,表明变量Xi对主成分Yk的重要程度。λk为第k 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为协方差矩阵∑p的第i 行i 列元素,vki为第k 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的第i 行。标准化后的数据协方差矩阵∑p的第i 行i 列元素为1,则

3.分析过程。依据2022 年16 市指标数据,借助SPSS 软件,对安徽区域发展差异进行评价分析,主要输出结果及分析如下:

进行KMO 和Bartlett 检验。KMO=0.723 >0.5,效果较好;sig.=0.000 <0.05,拒绝原假设,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根据主成分分析提取方法得到因子分析的解释总方差表(表2),特征值大于1 的有3 个,这3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累积高达85.35%,最大特征值58.73%。为达到降维目的,选择提取3 个主成分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根据表3 可得,综合得分公式为:Zi=0.58725×F1+0.17164×F2+0.09462×F3。其中,Zi为i 城市的综合得分,F1、F2、F3 为城市的因子得分,其系数为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综合得分越高,表明该地区的综合实力越强。根据公式,计算16 市得分(表4)。

表3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表4 2022年16市综合得分

(三)聚类分析

根据聚类结果,安徽16 市可划分为三类,与上述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上一致,这证明了本文的分析结论是准确可靠的。第一类:合肥、芜湖、马鞍山。综合得分位于1.160 至0.963 区间。第二类:铜陵、池州、宣城、黄山、滁州、蚌埠、淮北、安庆。综合得分位于0.265 至-0.223 区间,综合水平与一类地区存在一定差距。第三类:六安、宿州、淮南、阜阳、亳州。综合得分位于-0.557 至-0.776,综合水平处于全省平均以下,是安徽发展的“短板”。

(四)基本结论

1.从区域综合实力看,皖北实力最弱。皖南六市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宣城、黄山的综合得分为0.106—1.029 区间,排名居2—7 位,整体排名居全省上游;皖中4 市中合肥综合得分1.16,排名居全省第1 位,滁州综合实力居中,安庆和六安综合实力稍弱,整体上看皖中实力居中;皖北六市整体实力最弱。宿州、淮南、阜阳、亳州综合得分排名居全省后4 位,蚌埠、淮北分别居第9、第10 位。

2.从聚类分析结果看,皖北层级最低。聚类结果分为三类,处于第三类的有5 个市,其中皖北地区独占4 席,分别是宿州、淮南、阜阳、亳州。仅蚌埠、淮北综合实力稍好,处于第二类。

3.从主要指标分析看,皖北全面落后。2022年,皖北地区人均GDP 为安徽的63.7%、长三角的38.3%;宿州、淮北、亳州、蚌埠、阜阳、淮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位居全省第15 位、9 位、13 位、6 位、14 位、8 位,长三角第39 位、32 位、37 位、28 位、38 位、30 位;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分别位居全省 第12 位、4 位、10 位、13 位、6 位、14 位,长三角第37 位、27 位、34 位、38 位、29 位、39 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位居长三角第39 位、25 位、40 位、36 位、41 位、32 位。

综上所述,多指标与单指标分析结果显示,皖北发展短板效应凸显,皖北不仅是安徽的“皖底”,更是长三角的“垫底”。

| 皖北振兴的困难挑战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基础设施是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皖北地区在上述几方面均处于弱势,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

2022 年,淮北、蚌埠、淮南、宿州、阜阳、亳州每十万人口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分别居全省第9 位、10 位、12 位、14 位、15 位、16 位;蚌埠、淮南、阜阳、亳州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17 年、0.39 年、0.77 年、0.93 年;亳州、阜阳、蚌埠、淮北、淮南文盲人口占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0.47%、9.7%、8.26%、7.93%、6.81%,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62 个、3.85 个、2.41 个、2.08个、0.96 个百分点。

(二)科技创新支撑不足

2022 年,蚌埠、亳州、宿州、淮北、淮南开展创新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占比分别为50.5%、50.3%、45.4%、44.2%、42.1%,分别居全省第10 位、11位、13 位、14 位、16 位;2022 年阜阳、宿州、亳州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25%、0.86%、0.78%,居全省后3 位;2021 年,淮南、淮北、阜阳、亳州、宿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10.1 件、8.4 件、7.1件、6 件、5.8 件,分别居全省第10 位、12 位、14 位、15 位、16 位。

(三)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2022 年,淮北、亳州、宿州、阜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量分别居全省第10 位、11 位、13 位、16 位;淮北、蚌埠、淮南、宿州、亳州、阜阳人均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居全省后6 位。蚌埠、淮北、宿州、阜阳、亳州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2 元、239 元、735 元、995 元、1084 元;亳 州、蚌埠、淮南、淮北、阜阳公路网密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居全省第9 位、11 位、12 位、14 位、15 位。

(四)产业聚集效应不足

2022 年,合肥、芜湖、马鞍山经济—人口比值大于1.5,产业聚集能力强,2022 年常住人口均有所增加;淮北、蚌埠、淮南、亳州、宿州、阜阳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0.9、0.8、0.7、0.6、0.6、0.5,分别居全省第9 位、11 位、12 位、14 位、15 位、16 位。皖北 地区产业聚集能力较弱,人口趋于净流出,2022 年,蚌埠、淮南、淮北、宿州、亳州、阜阳常住人口比上年分别减少0.8 万人、1.3 万人、2.4 万人、2.5 万人、2.6 万人、3 万人。

(五)生态资源负荷不足

2022 年,亳州、宿州、蚌埠、淮南、阜阳、淮北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462.09 立方米、447.81 立方米、441.9 立方米、383.04 立方米、338.4 立方米、287.97立方米,分别居全省第10 位、11 位、12 位、13 位、14 位、15 位,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51.9%、50.3%、49.6%、43%、38%、32.3%;2022 年宿州、阜阳、亳州、淮北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全省后4 位;2022 年亳州、淮北、宿州、蚌埠城市水质指数分别居全省第13 位、14 位、15 位、16 位。

∣皖北振兴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人力资本建设

一是聚焦教育强省、人才强省战略,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完善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二是增加基础教育专项基金投入,使教育资源配置向弱势地区倾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三是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二)充分挖掘比较优势

皖北具有交通区位好、人口红利丰、消费市场大、比较成本低、后发潜力足以及政策叠加等多种发展优势。皖北地区要将这些比较优势充分挖掘、利用、发挥、拓展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一是发挥人口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推动人口优势向人才优势转变;二是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三)强化创新驱动战略

一是聚焦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紧盯发展痛点、难点、堵点,突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制度创新,激活要素动力和创新活力;二是利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优势,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投融资平台,提升资本使用效能。

猜你喜欢

宿州亳州皖北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摄影·美好安徽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居· 文化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