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式现代化统计测度实证研究
2024-04-18焦怡茵林美珠
□ 焦怡茵 林美珠 刘 璐
| 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与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具有五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即体现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个维度。这既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要衡量手段的现代化特征,又重点突出了以人民至上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同时,将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世界大同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追求作为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共同推进,是一个十分丰富全面而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衡量体系,是一个强劲持续共赢的全面发展动力系统,充分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区别。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正在稳步推进。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对于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 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涌现众多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献,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学科理论角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内涵等。周密等(2023)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保障、物质基础、实体支撑、内生动力、目标引领、发展格局等方面展开探索;何传启(2023)简要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分层结构,并就加强现代化科学研究和现代化能力建设提出建议。二是结合我国实际建立中国式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刘瑞等(2001)以经济增长为引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蒋永穆等(2022)从理论来源、国际经验、文化根基、基本原则与根本要求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三是从中国式现代化其中的一个方面入手进行实践路径探索。李斌雄等(2023)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方创琳等(2023)认为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孙久文等(2023)认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刘烈宏(2023)提出全方位推动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信息通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综上,中国式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仍旧处于发展阶段。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并开展实证研究,对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相关建议。
| 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在总结和回顾现代化发展水平测评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构建了包含总体层、目标层、指标层三个层级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现代化、物质生活现代化、精神生活现代化、社会均衡现代化、和谐共生现代化5 个维度的28 个指标对全国31 个省(区、市)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展开评测(表1)。
表1 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 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研究全国31 个省(区、市)的 2014—2021年数据,利用R、SPSS、GeoDa 等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所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工业增加值数据来自各省统计年鉴(以最新数据为准),西藏地区数据以每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数据为主。2018—2019 年一般工业固体综合利用情况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二)数据处理
1.缺失值处理。由于各项指标存在披露度不统一或者统计口径调整等问题,本文相关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缺失,本文采用线性插值法对缺失值数据进行插补。
2.数据预处理。
(1)数据的同向化处理。由于指标体系中存在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因此对原始数据采取如下同向化方法。
(2)主成分分析法中的数据标准化。本文在主成分分析法对同向化处理后的数据采取了中心化标准化,即:
| 评价方法及结果
在综合评价方法运用的实践中,有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主观赋权法依赖主观判断,缺乏客观性。因此,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与主成分分析法获得不同方法下的比重,并通过二次加权获得最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结果
在主成分分析中,本文提取7 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4%。结合主成分矩阵,得到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系数及各指标权重。在与熵值法所得权重二次加权后,得到最终权重如表1 所示。
从表1 可知,在目标层中,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社会均衡等5 个维度的权重依次为0.3151、0.2678、0.1568、0.1647、0.0956,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双提升是提高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指标层中,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人均网上零售额、限额以上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数的权重位列前三;而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二三产业占比的权重处在后列。在新发展阶段,既要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韧劲、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切实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推进全方位的中国式现代化。
2014—2021 年全国平均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综合得分情况(表2)来看,全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从2014 年至2021 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值由0.292 上升至0.373,年均增长3.5%。
表2 2014—2021年各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
从各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年均增速来看(表2),年均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的有13 个地区,上海、西藏、北京、海南、福建、江西等6 个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年均增速位居前5 位,年均分别增长6.4%、5.3%、4.7%、4.6%、4.5%、4.5%。
(二)聚类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观察全国各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差异,本文采用 Ward 系统聚类方法,按照高、较高、中等、较低、低水平5 个类别对 2021 年各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行分类。
1.高水平: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地区集聚大量人口资源、金融资源和企业资源,是我国发展最为先进的地区,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2.较高水平:浙江、江苏。作为泛长三角地区,江浙自古多富庶,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区和有力支撑区。
3.中等水平:福建、天津、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该地区具有丰富海洋资源及工业基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承接区。
4.较低水平:河北、安徽、河南、湖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此类地区经济基础相较东部地区较弱,但有大量的人口资源及文化底蕴,具备较强发展潜力。
5.低水平:山西、广西、黑龙江、云南、贵州、海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中西部省份。这些省份人口较为稀少、经济基础弱,但是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关注区域。
| 结论与建议
通过综合评价发现,我国各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各区域间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部>中部>西部的现状。因此,本文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深入推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帮扶力度,解决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性。对于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在稳定好自身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发挥领头羊的角色,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以点带面、协作互助,发挥好高质量发展地区的先富带后富的作用,促进区域间形成良性的协作发展态势。
(二)找准区位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有区别地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实现具有本地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中部地区有着较好的农业和制造业基础,劳动力资源充沛,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强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基地产业的建设,实现中部崛起;西部地区要利用好自身的矿产资源,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我国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发展进程较慢,人民的文化娱乐消费占比较低,与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应当在医疗、教育、文娱等领域加强建设,促进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