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路径探析
——基于现代化产业体系视角
2024-04-18□马丽
□ 马 丽
坚守实体经济,巩固发展优势,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挑大梁、作贡献,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产业层面的直接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充分利用现代化生产要素、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基础设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具备完整独立、先进发达、安全稳定、协同高效、开放竞争和绿色低碳等基本特征,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协同的有机系统。对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全面分析江苏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和效率,剖析短板弱项,提出加快构建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建议,对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江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优势
(一)面广量大质优,产业基础雄厚扎实
一是门类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20 个门类、97 个大类、473 个中类和1380 个小类,江苏覆盖面分别达到100%、97.9%、95.8%和95.1%。二是规模大。三次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前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居第一、第二,第一产业居第六。三是主体多。2022 年末,江苏产业法人单位数329.7 万个,占全国的8.9%。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数97.1 万,居全国第一;第三产业228.2 万个,居全国第三。四是结构优。第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特征明显,2023 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44: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50.2%和48.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至41.3%、49.8%。
(二)制造业支撑实体经济,集群化发展特色鲜明
2022 年,江苏实体经济总量达到10.5 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85.7%,高于广东(82.7%)、浙江(84.9%)。其中,制造业为压舱主力,增加值为2.5万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37.3%,总量、占比均列全国第一。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江苏制造的鲜明特色,全省共有16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10 个入选国家级,数量居全国第一;拥有电子、电气、化学、钢铁、通用设备等5 个产值“万亿级”行业;拥有12 家灯塔工厂,数量居全国第一;晶硅光伏、风电装备、品牌服装等7 条产业链达到国际中高端水平。
(三)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产业兴农带动乡村振兴
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总体机械化率达到6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 个百分点。江苏以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带动乡村振兴。2018—2022 年,全省共建成64 个农业产业强镇,在东部大省中位居前列。2022 年,新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5个,产值超10 亿元的镇有21 个,超亿元的村有49 个,数量全国最多。
(四)数字经济加持,成为服务业增长新引擎
2022 年,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比上年提高0.4 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营业收入4.2 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为1.3 万亿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第三位。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明显高于同期GDP(5.8%)和服务业(5.3%)增速;对服务业的贡献率为18.3%,拉动其增加值增长1 个百分点。
(五)创新能力领先,企业主体地位突出
江苏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一是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2022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3835 亿元,同比增长11.5%,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速;占GDP 的比重首次突破3%,升至3.12%,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二是创新产出效率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42.9 万件,其中维持时间在10 年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8.9 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0.4 件。三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2022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中企业投入为3360 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占比为87.6%;年末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4 万家,位居全国第二。
(六)现代金融赋能,助力产业、科技良性发展
江苏金融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2022 年,江苏金融业增加值9690 亿元,仅次于广东,同比增长7.2%,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发展格局。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提升。2022 年,省内企业通过发行、配股、增发、公司债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7232.9 亿元。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3万亿元,信贷投放量全国第一。二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紧密。截至2022 年末,全省累计发放“苏科贷”贷款756 亿元。全省80%以上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天使投资基金(资金)。
(七)人力资源丰富,厚植人才优势
一是劳动力丰富。2022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4805 万人,超过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就业人口占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即劳动参与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0%以上。二是科教资源充裕。江苏拥有高校168 所,数量全国第一;建成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前沿研究中心、应用数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近40 家。三是人才集聚程度高。江苏打造人才服务云平台海外人才专区,建成90 个省级以上留创园和42 个省级留创示范基地。
| 对标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存在的短板弱项
(一)产业体系完整,但同质化程度较高
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类似、技术水平接近等原因,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竞争大于合作。特别是苏南地区,五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水平已达到0.8,其中无锡和苏州产业相似度超过0.9。南通、盐城和连云港沿海地区35 家省级园区的产业定位相似度也比较高,多以电子信息、电力能源、石化、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主。
(二)产业引领性不足,缺乏在全球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
2023 年《财富》世界500 强排行榜中,中国共有142 家企业上榜,江苏仅有3 家,浙江有8 家,广东有19 家。英国知名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公布的“2023 年全球品牌价值500 强”名单中,中国品牌入选79 个,江苏仅有洋河入围(第330 位),广东有15 个,浙江有5 个,山东、四川和内蒙古均有2 个。
(三)自主可控水平亟待提升,产业链安全风险较大
世界生产力布局加速重构之际,江苏以加工制造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发展方式面临中断、收缩和外移等风险。部分企业向海外转移后进行供应链本地化重构,产业链上相关中小企业将受较大冲击。此外,江苏也面临 “卡脖子”“断供”等风险,新兴产业整体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5%。
(四)两业融合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022 年,江苏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仅相当于广东的56.9%、34.4%和59.8%。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 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 强”名单中,江苏只有10 家企业,多集中在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广东、浙江分别入围19 家、17 家,多涉及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和互联网相关服务业。
(五)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拘泥于传统,新业态突破提升不明显
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多是数据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驱动发展,向原创及科技驱动发展模式转型能力不足。如集成电路产业,虽然规模位居全国首位,但封装环节占比过高,设计及制造占比偏低。此外,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直播经济等新业态上,江苏始终处于被动跟随状态,云计算指数和AI 指数均低于广东、上海和北京。
(六)绿色集约化程度不够,产出效率偏低
江苏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0%。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50%以上。2022 年,江苏全员劳动生产率25.4 万元/人,折合3.8 万美元/人,和生产率较低的现代化国家捷克(5.4 万美元/人)、西班牙(7.3 万美元/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 江苏产业体系综合效率实证分析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宜采用综合评价法来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对近10 年来江苏产业体系运行综合效率进行评价。
(一)选择评价指标
第一步,按照现代产业体系“四位协同”来初选15 个评价指标①实体经济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R&D 人员全时当量、R&D 经费投入总量、R&D 经费投入强度、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企(事)业本外币贷款、上市公司数量、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证券交易额、6 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占比、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收集近10 年数据(略)。第二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指标间关联度后,剔除“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证券交易额”两项关联度相对偏低的指标。第三步,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对13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和同向性检验,进一步剔除不符合“同向性”原则或关联度不高的3 个指标,即“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第四步,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指标筛选原则,最终确定以“实体经济增加值”作为产出变量,按照灰色关联度高低,将“R&D人员全时当量”“企(事)业本外币贷款”“6 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占比”等3 项指标作为投入变量,对江苏产业体系运行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二)综合评价
将2013—2022 年每个年份作为决策单元,选择规模报酬可变模型(BBC),采用SPSSPRO 在线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操作,测算出江苏省近10 年产业体系的综合效益、技术效益、规模效益和规模报酬递增(减)情况(表1)。
表1 江苏产业体系效益分析表
1.2013—2022 年,共有4 个年份表现为DEA 强有效,其余年份为非DEA 有效,表明江苏产业体系的运行效率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
2.2013 年、2017—2019 年表现为DEA 强有效,综合效益为1,说明这些年份相对于其他年份,投入产出达到相对最有效率。
3.2014—2016 年、2020—2022 年表现为非DEA有效,综合效益低于1,说明投入的要素最终未实现最大化产出。其中,2020 年综合效益值最低,且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均低于1。结合实际看,当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正常经济秩序受到了冲击干扰,导致产业体系也出现明显失调。
4.结合投入冗余分析(表2)中的松弛变量S-②意义为“减少多少投入时达目标效率”,即基于当前的产出,投入要减少多少才能达到高效率。该值越小越好,最小值为0(即最优状态)。来看,非EDA 有效的6 年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问题,其中2020—2022 年的冗余情况最为明显,特别是企(事)业本外币贷款对应的松弛变量S-逐年提升。
表2 投入冗余分析
(三)分析结论
根据实证分析研究结果,结合实际状况,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江苏产业体系的总体运行效率较好,但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近3 年来受新冠疫情、全球化放缓等外部因素影响,产业体系运行效率下降明显,稳定性有待增强,且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资源利用率不高。二是科技要素投入总量大,但结构亟需优化。科技要素投入总量高,但未能有效充分利用,主要原因可能与投入结构不均衡有关。目前江苏研发经费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重为4.14%,远低于发达国家15%至20%的水平,且低于广东(5.43%)、浙江(4.56%)。三是金融要素供给充分,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一方面,疫情三年,经济运行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导致企业和居民通过增加信贷资金增加投资与消费的意愿继续低迷。2020年、2021 年制造业贷款在本外币贷款中的份额比前几年均有明显下降。另一方面,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不平衡、不协调。目前民营企业主要融资渠道还是银行贷款,很少能通过发行债券、主板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四是人力资源丰富,但高精尖人才缺乏。江苏6 岁以上大专学历人口占比已提高到22.5%,且占比逐年提升,但相比广东、浙江,江苏对全球创新人才、国内顶尖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尤其缺少战略科学家、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
| 加快构建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错位互补,巩固打造特色产业优势
继续巩固江苏在汽车、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的发展优势,引导企业从终端产品竞争延伸至前端技术标准竞争。聚焦石化、建材、纺织等传统行业,加快推进绿色化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绿色产品生产企业集聚区。
(二)涵养生态,培育参差多态的企业“热带雨林”
既要发挥大企业实力强、抗风险能力大的优势,也要发挥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执行效率高、产品转型快的优势,推进大中小企业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
(三)贯通机制,加快实现两业、双链、数实融合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产业研究院、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优质创新主体嵌入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核心产业链,围绕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在标准化、大规模、高精度、多工序的流程类行业率先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要素配置与供需对接的高效互动。
(四)开放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推动更多重大科技项目、重要应用场景、重大企业供应链向民营机构开放。清单化鼓励和引导更多民间投资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点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推动外企与本土企业、研发机构联手打造创新联合体,共同培育开放式创新生态,加大“抱团式”关键技术攻坚力度。
(五)优化供给,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整合省内低成本金融资源,建立科研资金与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金融资本的联动机制,支持科技项目成果加速产业化。适当提高对未来产业风险容忍度,支持未来产业创新企业上市融资。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支持金融机构提供差别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六)高点定位,培育招引“高能级”人才
加快培育一批年龄在30—40 岁,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具有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力的青年战略科学家。深入梳理“卡脖子”技术清单,专项培育科技领军型人才。抢抓近年来海外人才回流机遇,积极引进基础研究、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高精尖紧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