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出版在数字平台建设中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4-04-18于鑫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升级,移动互联网孕育出众多应用软件,将人们推向数字化的浪潮之中,使应用软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切实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习惯。“媒体融合”战略的提出,让期刊媒体开始走向数字化转型之路,建设数字出版平台。文章基于当前期刊出版在数字平台建设中的实践,既结合了以知网为代表的综合性期刊网站,又参考了垂直化的专业期刊,通过系统性文献分析法和漫游研究法,从功能、内容、分发、盈利模式四个方面提出期刊出版在数字平台建设中的创新建议,旨在为更多期刊媒体搭建数字出版平台提供参考。作为数字出版的基础,传播平台的功能象征着期刊媒体业务的“天花板”,除了具备阅读、投稿、支付等基本功能外,期刊媒体还应该借助新媒体技术扩展页面交互、智能检索、搜索引擎优化、页面设计等高阶功能,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期刊内容和分发逻辑则是期刊媒体的“重中之重”,不仅要探索“网络首发”模式,还应将单刊运行转变为集群化出版,联动刊学研一体化发展,并在“流量为王”和“内容为王”中寻得内容分发的平衡,尽可能增强期刊媒体的传播力。此外,期刊媒体还可以学习互联网思维,开拓数字平台的业务模式,从智能排版到个人查重,从付费阅读到有声阅读,探索更多盈利模式。
关键词:期刊媒体;数字出版;平台;功能;内容;分发;盈利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5-023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313
一、引言
网络时代到来,传播主体越发多元,不仅打破了主流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还影响着以纸刊发行为主的期刊媒体。虽然学术期刊的受众较为单一,大多面向教授、学生等研究工作者,但知网、万方等综合性平台的兴起,也对传统的期刊媒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搭建门户网站成为期刊媒体关键的自救措施,比如中国激光杂志社创立了“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创建了“中华医学期刊网”[1]。但随着智能媒体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随着“媒体融合”战略被提出,期刊媒体纷纷开始拥抱新媒体,注册微信公众号,定期发表最新的期刊内容,为用户提供“期刊投稿、期刊订阅”等服务,巩固期刊媒体的传播矩阵。现如今,个人查重和网络首发等新功能上线,轻量化的微信公众号难以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不少期刊媒体开始开发应用软件,综合性期刊平台知网搭建了手机知网APP,垂直化期刊《经济学人》则创建了经济学人·商论APP。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期刊出版在数字平台建设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二、数字出版平台的功能建设
(一)以XML技术为主的碎片化阅读功能
在线阅读平台往往将XML技术融入目录之中,点击即可跳转,期刊媒体的数字出版平台可以借鉴这种可扩展标记语言,实现論文的结构化索引和知识元的智能关联[2]。比如《Nature》数字平台将论文的各项要素放在侧边栏,当用户点击某一要素时,侧边栏就会显示出相应的内容,不仅避免页面间的跳转,还提高了用户的阅读体验,有利于用户对比式阅读。又如掌上腾云APP将目录悬浮在文章左下角,便于用户点击跳转,快速浏览位置偏后的内容。
(二)以超链接为核心的关联功能
论文大多有参考文献,其本身也是可供用户参考阅读的内容,知网就将论文的参考文献放在“引文网络”板块下方,并用超链接技术关联相关内容,便于用户点击跳转并阅读,从而构建节点式论文关系网[3]。此外,集团性质的期刊平台还会借助期刊、作者、关键词等要素设置超链接,联动旗下的各个平台搭建关系网,相互切换,以提高各大平台的点击率[4]。
(三)优化用户体验的交互功能
期刊媒体平台也在建设新媒体交互功能,手机知网APP高度重视用户偏好,在首页设置“关注”板块,展示用户已关注的学科栏目,以“学科头条、外文推荐、活跃周榜”等板块细化栏目内容,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5]。掌上腾云APP还引入评论文献、记笔记等功能,打造双向互动的交流空间,便于用户间的有效沟通。
(四)优化阅读体验的页面风格
碎片化阅读、可视化阅读逐渐成为人们新的阅读习惯,扁平化的设计风格也逐渐日趋统一,成为APP的“主色调”。《Nature》APP就清晰展示了文章大图、标题、摘要,并对正文内容进行信息流式的竖版布局,使整体页面显得更加紧凑、精致[6]。
三、数字出版平台的内容生态
(一)网络首发成为数字出版平台的“绿色通道”
2017年11月,以“开创中国学术期刊新纪元”为主题的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举行。为了解决见刊过慢的问题,网络首发被首次提出。只要论文经编辑部确认录用后,就可以在网络上正式发表,也将被赋予其唯一的DOI号,堪称论文发表的“绿色通道”[7]。据统计,网络首发比纸质期刊的文章刊发提前了69.2天,学术论文的出版时滞大幅缩短,也让入选的期刊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实现“投稿—录用—网络首发—检索—见刊”的转变。回归数字出版平台的内容生态,网络首发文章的引入象征着期刊论文刊发的创新性,也代表着期刊媒体的影响力,是数字化平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集群化发展成为数字出版平台的大势所趋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引入,数字出版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期刊媒体逐渐由单刊运行转变为集群化发展。现如今,集群化发展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集团化模式,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就联动地方期刊合并发展,由中华医学会统一管理,供地方期刊共享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专家资源、远程审稿系统等,协同合作。第二种是学科集群模式,以同一学科为核心汇聚相关的期刊内容,比如中国光学期刊网就汇总了超50本光学期刊的论文内容,协同运作[8]。第三种是地域集群模式,汇聚同地域范围的期刊资源,共同举办、交流学术心得和科研成果,比如北方地区、京津沪渝、长三角地区,都以联盟性质发表学术论文,协同创作。
(三)刊学研一体化成为数字出版平台的联动模式
学术期刊的特殊性在于其为科学研究服务,数字化的期刊出版平台不仅要将期刊内容搬上互联网,还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互动功能,进一步助力科学研究,推动刊学研一体化发展[9]。手机知网APP特设“课程”板块,覆盖科普、科技、文学、财经等多个细分领域,将期刊内容可视化,推进学术期刊和学科、科研之间的一体化联动。
四、数字出版平台的分发逻辑
(一)“内容为王”还是“流量为王”
网络媒体时代,很多PGC、UGC模式的自媒体都在追求更多的流量,“流量为王”的口号盛行一时。对期刊媒体而言,“流量为王”还是“内容为王”仍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学术期刊。“内容为王”代表着更高的学术水平,通常被默认为数字出版平台的分发逻辑[10]。比如,综合性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助手APP开设“期刊”板块,匯聚银行家、国际商务财会等众多期刊,以各大期刊的发表日期为序,为读者提供对应的期刊内容。
(二)“流量”和“内容”共分权重
随着交互功能的上线,用户可以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喜好,数字出版平台也开始重视用户的反馈,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偏好,制定“流量”和“内容”共分权重的分发逻辑[11]。手机知网APP就设置“推荐”板块,以作者为核心,推送用户兴趣度较高的期刊内容,“热门”板块的设立则瞄准作者的关注度,分学科推荐热度较高的期刊内容。
(三)个性化传播下的“精准推送”
智能技术的普及使得个性化传播下的“精准推送”成为现实。比如AMiner智能学术期刊服务可以通过邮件精准推送,持续提取和挖掘学术社交网络,对整个学术网络进行建模,实现一对一个性化推送,高效传播学术论文[12]。在此基础上,期刊编辑可以筛选多学科作者,优先针对指定作者/编委邮箱进行推送,搭建高效的智能传播平台。
五、数字出版平台的盈利模式
(一)以期刊、论文为主的付费阅读
期刊媒体所搭建的数字出版平台仍以期刊阅读为主要服务,其盈利模式也以知识付费为主,知网就采取付费阅读的模式,单篇收费,针对具有高需求的用户,知网设置了会员体系,开放查阅期刊文献、博士论文等权益,而针对季度和年度会员,知网还额外赠送学术情报、智能排版等五大权益,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13]。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付费阅读模式,知网延伸出期刊订阅服务,将各大期刊视为供应方,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众多需求方,即数字平台的用户,形成付费关系,从而实现资源的广泛传播,开拓供需一体化的盈利模式。
(二)以有声书、在线课程为主的音视频付费
作为提供知识付费服务的大型机构,知网在引入新媒体理念方面再度升级,在手机知网APP中设立“听书”板块,为用户提供历史、文学、艺术等不同题材的有声书,结合音频付费模式扩展“手机知网”的业务板块[14]。与此同时,知网还开设了“课程”板块,为用户提供职场、亲子等多元化的视频课程,丰富数字出版平台的盈利模式。
(三)以供需关系为核心的联动业务
学术期刊作为知识服务商,一边吸纳学术方面的论文,一边为学者提供知识服务,可以借助这种供需关系延伸更多联动业务[15]。比如,“手机知网”APP结合学者的求职需求,开设“找工作”板块,汇总各大学术机构的求职信息,并以信息流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搭建双方高效沟通的交流平台,从中探索更多盈利模式。
六、结语
作为智慧出版的产业上游,传播渠道尤为重要,期刊媒体在以纸刊发行为基础的同时,应积极建设门户网站、应用软件等传播平台,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首先,数字出版平台应借助互联网媒体的优势,建设个人查重、智慧检索等多元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
其次,数字出版平台应坚守期刊编辑对内容的把关,积极维护数字化出版的内容生态,结合流量数据和优质内容,重构数字化平台的分发逻辑。
最后,数字出版平台应持续探索多元的盈利模式,用知识付费撬动有声阅读、专家讲座等不同形式,推动期刊出版在数字平台建设中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劲,胡晓霖,邹小勇.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平台化与数字化路径的探索:以《中国药房》为例[J].传媒论坛,2023,6(18):95-97.
[2] 梁亚阁,贾珍珍,王杨俊.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平台战略设计[J].今传媒,2023,31(12):39-43.
[3] 汪凡云,何京平,吴湘华.期刊集群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实践与思考:以中南大学出版社搜更思数字出版平台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11):1479-1485.
[4] 杜海涛.数字传媒时代期刊集团化运营下的要素重构:以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期刊融合转型实践为例[J].传媒,2023(23):17-19.
[5] 福建教育杂志社“在线云阅读”平台正式上线[J].福建教育,2023(49):2.
[6] 武星彤,鲁博,李梅玲,等.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措施探讨[J].采写编,2021(8):118-119.
[7] 孙京平,范占英.传统出版内容数字化: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07-08(003).
[8] 李侗桐,步一,任延刚.科技期刊编辑对出版传播平台的知晓、使用及需求分析初探[J].科技与出版,2023(7):101-108.
[9]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加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J].中国医学装备,2023,20(12):220.
[10] 左丹丹.《建筑结构》期刊的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3,9(16):76-79.
[11] 江波,高娜.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产业发展与平台建设: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8(6):195-206,225.
[12] 胡文艳.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职教期刊数字化运营策略:以《江西教育》(职教)杂志为例[J].传媒论坛,2023,6(22):39-42.
[13] 蔡刘明.探究媒体融合时代高校“一体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传媒科技,2023(8):108-111.
[14] 赵茜.我国互联网期刊在线数据库出版的竞争战略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23.
[15] 黄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基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的五家平台的案例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11):1473-1478.
作者简介 于鑫,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与数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