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机制和策略探究
2024-04-18潘邦超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媒行业的深刻变革,高校传媒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迅速发展,并呈现全能化、多元化、定制化、众创化等特征,这不仅为传媒人才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和舞台,也对他们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如何有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需求、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全媒体人才,成为传媒类院校的当务之急。
文章提出适应融媒体时代需求的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机制和策略。研究不仅体现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也标志着传媒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文章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全面分析信息技术进步、传媒行业发展对传媒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分析当前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高校教育实践,重点关注如何通过创新教育模式、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手段,得出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和策略,为高校传媒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文章希望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够适应并引领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型传媒人才。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机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4;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8883(2024)05-0143-04
一、高校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适应行业变革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快速进步,传媒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印刷媒体到数字化的网络平台,从简单的文本传播到交互式的多媒体报道,行业的每一个维度都在经历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而且深层次地影响着内容的生产、分发和消费方式。在此背景下,传媒人才的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他们应具备扎实的传统媒体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掌握新媒体工具,具备数字化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更新课程内容,培养出既了解传统媒体原理,又能够驾驭新媒体技术,具备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的传媒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并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1]。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创业热潮的兴起,成为驱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此背景下,传媒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其人才培养和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现代传媒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传媒知识和技能,更要拥有敏锐的创新思维和较强的创业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媒介环境和市场需求[2]。传媒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将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进而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加强与媒介行业的合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要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持续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既能满足当前传媒行业需求,又能引领未来发展的优秀传媒人才,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随着网络媒体、数字内容制作、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迅速崛起,传媒专业的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传统的新闻编辑、广播电视制作等技能。相反,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涉足新兴领域,如社交媒体管理、内容营销、数据新闻等,这些领域要求学生具备更加多元化和复合型的技能[3]。新媒体时代既为传媒专业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须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出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为新媒体时代的传媒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二、高校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现状
(一)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的传媒教育存在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多数课程依然偏向于传统的传媒理论教学,使用过时的教材和案例,这些内容往往与当前媒体行业的实际运作和技术应用有明显差距。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虽然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必要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训练,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对创新能力和实际技能的需求[4]。此外,部分高校的传媒课程未能有效实现跨学科融合。在媒体融合趋势下,传媒行业不仅需要传统的新闻编辑、广播电视制作等技能,更需要数据分析、网络营销、数字内容策划等多领域知识[5]。缺乏跨学科视野的课程设置,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创新思维,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多元化媒体环境的能力。
(二)师资队伍与行业发展不同步
师资队伍建设对培养创新型传媒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部分高校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未能及时更新,在新媒体技术方面尤为明显。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就难以为学生提供符合行业发展的指导[6]。
此外,实践经验是传媒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参与高校教学的比例并不高,这限制了学生接触真实媒体工作环境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是传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掌握传媒知识、技能以及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然而,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和创新发展[7]。
具体来说,一些高校的实验设施相对老旧,未能及时更新以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需求,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先进媒体工具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实习基地数量有限且与学校的合作不够深入,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多样化和质量高的实习机会。此外,行业项目合作相对不足,学生缺少参与真实媒体项目的机会,难以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体验行业工作流程,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市场感知。
三、高校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机制和策略
(一)革新培养目标,确立创新性思维模式
创新能力是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个人或组织能够找到新的机会,创造新的价值和解决方案的能力。它涉及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创新能力不仅是发现问题的能力,更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基于此,高校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引起重视,将其贯穿于传媒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转变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如将“双创”教育融入传媒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等各个环节,确保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8]。
此外,高校还要在传媒专业发展规划、传媒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要点等方面体现科学的创新教育理念,从而推动传媒人才培养目标革新。更重要的是,高校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紧密结合行业的实际需求,不断研究探索与新时期传媒产业需求相匹配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全媒、融媒到智媒时代,传统的传媒教育模式和专业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就要求高校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科学与艺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与能力的融合与交叉[9]。通过革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可以有效培养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型传媒人才,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同时推动传媒行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二)重构课程设计,完善课程体系
传媒专业课程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设置的,只有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才能真正服务于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传媒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作为学校实施教学计划的核心载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方面,传媒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这要求高校课程内容不仅要结合传媒学科专业特色,还要紧跟传媒技术的新进展,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同时,课程设计应注重创新教育的融入,将其贯穿理论教学、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教育环节,确保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场景中获得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学校可以结合传媒专业特色,设立新媒体技术和媒介融合等课程,内容涵盖最新的数字编辑软件、社交媒体策略、数据分析技术等,使学生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例如,在新媒体技术课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关于视频制作、网页设计、APP开发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实验室实践,操作最新的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内容制作等[10]。
二是在课程设计方面,传媒专业可以通过融入创新教育,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创新项目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团队选择一个与新媒体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设计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个课程不仅包括在教室里的理论学习,更重视学生在实际媒体机构的顶岗实习和项目操作,学生需要与真实的媒体公司合作,参与到实际的新媒体运营项目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传媒人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将理论教育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这涉及多方面的平台整合和改造提升,如创新创业实训室、创客空间、众创空间等,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实践中。同时,高校应优化实践平台的管理机制,突出跨学科融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实践活动[11]。例如,可以和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行业内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和共建工作坊,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新媒体技术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新的技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更好地适应传媒行业的需求。这些举措体现了课程内容更新和改革的方向,即与时俱进,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注重实践和创新教育的融入。
通过系统全面的课程设计和实践平台建设,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维度、高质量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全面推动传媒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传媒教育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以跨文化教育为核心,提升传媒人才的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本国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这也是传媒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创新型传媒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复杂系统中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传媒人才时,要以跨文化教育为核心,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国际交流能力[12]。
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高校应构建综合性的教学体系,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注重课程的文理交叉和创新技术的引入。通过设置与国情教育相关的平台课程和新媒体技术等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STEAM-T”型人才培養体系提供了一种模式,通过综合文化、技术和实践教育,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创新人才[13]。
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大教育资源建设力度,探索新型网络教学模式,提供生动有趣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特色课程体系。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建立阳明书院、修辞学堂等,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文化素养。
同时,强化校企合作,与行业领先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如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行业经验,增强实战经验和市场适应能力,培养出能够适应传媒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教师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为了推进高校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高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明确“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將其作为教师职务晋升、评聘和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能力,还要重视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表现和贡献。为此,高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搭建平台和提供资源来大力培养和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师。同时可以引进校内外的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教师进修和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指导等[14]。
第二,实施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师培养计划,强调“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背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可以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如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教师可以深入一线进行实践和研究,从而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通过推进产学研结合的项目,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实战经验,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这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发展激励等多方面的措施,旨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进步。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构建一个既专业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为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支持。
(五)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创新创业项目质量考核
在改革高校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评价方式时,首要任务是从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向创新创业项目的质量考核转变。这意味着评价体系要更加注重学生在实际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笔试和论文成果。为此,高校可以设计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包括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估、创新成果的实际效益、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维度指标。这些指标不仅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同时,高校应当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如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创业项目、企业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15]。
值得注意的是,注重创新创业项目质量考核也是改革评价方式的关键。高校要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项目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从创意、规划、执行到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包括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可持续性、社会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同时,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学者等组成评审团,对学生的传媒项目进行评审和指导。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实际操作经验,还能通过与传媒专业人士的交流获得宝贵的反馈和建议。通过这样的评价改革,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质量,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高校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既是适应行业变革的需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目前高校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还存在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师资队伍与行业发展不同步、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而且会制约整个传媒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从确立培养创新型传媒人才目标,改革课程体系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创新型传媒人才教育体制和机制,以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砚议. 5G时代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四川戏剧,2021(9):189-192.
[2] 张佳妮.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传播,2019,11(2):196-197.
[3] 莫湘文.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析[J].传媒论坛,2021(3):171-172.
[4] 关子奇.中电传媒创新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J].传媒,2021(16):18-19.
[5] 余悦玫.融合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J].新闻传播,2022(13):78-80.
[6] 安娜.高校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文化,2021(25):138-139.
[7] 王琳琳,李济宁.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应用型传媒人才实践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15):115-117.
[8] 李晓彦,聂伟.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型传媒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美与时代:美学,2023(9):59-62.
[9] 吕玲.以“融思维”推进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9):66-68.
[10] 张哲源,李曜廷.探究融合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创新路径[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2(11):133-135.
[11] 安悦.美育导向下创新性传媒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2,20(1):107-111.
[12] 潘倩,李浩.产教融合下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78-80.
[13] 丁坤.“以赛促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1):9-12.
[14] 黄敏,李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1,30(6):74-77.
[15] 郑玉婷.浅论高校教育管理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J].山西青年,2021(2):120-121.
作者简介 潘邦超,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