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命题新趋向 着意素养育新人

2024-04-18宋振莲赵屏楠

考试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

宋振莲 赵屏楠

[摘 要] 学业水平考试作为一种规范的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其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2023年天津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在落实核心素养考查要求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是:基础性、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中考命题的新趋向是: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考查变化带来四点教学启示是:依据核心素养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把握学科时政性特点;尝试大单元的深度教学;构建生活化课堂。

[关键词] 新课标;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中考命题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654(2024)02—044—008

2023年天津市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的整体思路较之以往保持相对稳定,做到了以稳为主、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试题具有开放性、灵动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考查,体现了新中考的方向和趋势,力求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目的。

中考结束后,有些学生感觉试卷不难,但成绩不甚理想。老师们也感觉到部分试题较之以往更加灵活开放,更加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学生们想得高分、得满分并不容易。这些感受反映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与立意带来的新变化,启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以及如何真正地学习,这也正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应有之义。

一、基础性、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命题特点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纵观试卷,在落實“双减”要求、体现课程追求、拓展育人思路等方面都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全卷32道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了“依据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关键能力”“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实现了从“知识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转变。

(一)注重回归统编教材,体现基础性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中指出:“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注重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比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防止试题难度过大。”[1]在依据课标科学命题的前提下,试卷命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如:认知自我、亲情之爱、养护生命、集体利益、遵守规则、宪法意识、依法维权、劳动品质、科技创新、中华文化特点、建设生态文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全球治理理念等,这些均是学科主干基础知识。对这些知识的考查,既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命题情境趋于真实,凸显生活性

试卷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以致用。素养立意的试题考查点是生长在知识产生和应用的真实生活情境中的[2]。而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新颖有趣的试题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探究欲望。在情境素材的选取上,更加贴近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情境创设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引导学生真实参与,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彰显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三)考查形式灵活多样,体现开放性

命题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试题恰当地使用文字、数据、图片、对话、名言等多种情境载体,使试题材料的呈现方式更多样、更直观,人文韵味更浓厚,更易于学生理解,缓解阅读疲劳。同时,增加试题的开放性,适当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合理设计分析、综合、判断、建构、决策等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以此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实践能力,摈弃死记硬背的老套路,逐步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从“做题”走向“做人做事”。

(四)多维考查学科素养,彰显综合性

学科素养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命题越来越强调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板块之间的壁垒,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复杂问题。试题任务设计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应用性、开放性,既可以考查学生视野的深度和广度,又可以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开放、多元、创造,是一道综合型题目的追求。综合型题目一般以主观题方式呈现,其答案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试卷第32题,提出“心系祖国,面向世界,你怎样书写使命担当?”的问题。学生作答此题可不拘泥于教材文本,可以结合具体情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制定答案时,对可能出现的多元解读,都是以“示例”的方式给出参考答案,这意味着答案开放、多元、不唯一。

二、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考查趋向

试题将考查内容与具体任务紧密联系,从试题情境、任务难度到参考答案的制定,均体现了新中考的方向和趋势。未来中考也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科教学走向学用结合,更加注重对学生应有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整体性考查。

(一)坚持价值引领,突出学科育人功能

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考命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重大创新理论,紧紧抓住“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通于立意、素养、素材、情境、设问、选项、答案之中,发挥培根铸魂育新人的作用。

例如,试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反映时代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内容作为命题资源。从国家层面上,27题选取天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静湖的变化”入题,体现区域特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30~32题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图文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新时代的飞速发展,学生通过作答能够进一步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从社会层面上,26题以学生熟悉的研学活动为背景,为学生表达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体验和收获搭建平台,有助于考核学生对亲社会行为意义的认知,突出体现了评价的教育功能。同时,试卷还选取了多部法律入题,营造法治氛围,提高学生法治素养。从个人层面上,试卷引用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的首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徐梦桃直面困难自信自强的励志经历,引导学生追求身心健康,锤炼健全人格;引用感动中国人物沈忠芳充满正能量的话语,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等。

中考不仅是一次测试,也是一次重要的思想教育。学生面对试卷时的阅读过程、答题过程就是接受洗礼、增强信心、情感升华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本试卷的阅读、思考、表达,可以领略国家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到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蓬勃朝气,体会到个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担当和奉献,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聚焦主题内容,侧重核心知识考查

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创建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是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创新性成果,标志着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彻底进入了有可操作性依据的“标准时代”[3]。试卷聚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第四学段五个主题,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五大素养表现。表1为本次考试各题的学习主题考核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统计一览:

由表1可以看出,试卷命制聚焦新课标中五大学习主题教育内容,涵盖七八九年级的课程内容,考查学生对所学核心观点理解与运用的同时,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三)注重情境创设,考查学生关键能力

课标指出:“试题情境创设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典型性、适切性、复杂性等,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试卷的情境素材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灵活迁移课堂所学内容,运用必备知识解决整合性、情境化问题的能力。

例1:第30题

试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全国两会最新的数据为背景,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创新成果引入试卷,以图文的形式,运用数据,从经济、科技、民生等方面绘制了党带领人民交出的彪炳史册的时代答卷,体现了真实性、典型性和多维度的特点。题目情境及时跟进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高度贴近我国发展的社会现实。情境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水平,有利于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评价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情境背景。

本题答案设置紧扣素材,包含了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四个维度,体现了政治方向性、层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考核了学生整体认知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试题情境中我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原因的综合探究和分析,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改革开放,踏上强国之路;通过对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的探究,去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的正确性;通过对“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分析,感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试题答案不唯一,具有开放性,意在激发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感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素养。

(四)强化问题驱动,注重高阶思维品质考查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强调,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方向、育人为本、问题导向、以评促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5]。课标最大的新意在于解决了核心素养怎么考的问题,考查趋向也着力考查学生面对真实情境,解决复杂问题、完成具体任务的能力,知识性考查越来越少,对高阶思维品质的考查越来越多……由此,在考查中着意引导学生从关注“解答题目”转向“解决问题”,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

例2:第28、29题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依据材料作答28、29题。(共16分)

【筑牢防火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主要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信息链、资金链等各环节进行打防管控。该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假冒他人身份开立电话卡、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为全力遏制电信网络诈骗,天津市开展了“2023反诈校园行”系列公益活动。

28.(8分)

上述材料体现出公民的哪些权利受到保护?青少年怎样避免掉进网络诈骗陷阱?

【织密保护网】

近年来,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涉及管网治网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29.(8分)

为什么要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合理利用互联网媒介,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教育迫在眉睫的时代课题。本题紧密连接互联网发展,立足中学生这一网络社会的公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网络生活入手,以小见大,让学生不仅认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认识到法治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据此,设计“筑牢防火墙”从法律对公民个人生活的保障作用角度进行考查;“织密保护网”从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角度进行考查。

28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具体规定,提出“公民的哪些权利受到保护”的问题,让学生认识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依据材料提供的“天津市開展了‘2023反诈校园行系列公益活动”设计了“青少年怎样避免掉进网络诈骗陷阱?”的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综合运用七、八年级所学,分析网络生活中侵犯公民权利的违法现象,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掌握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方法与策略,增强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关键能力。

29题,以互联网为切入点,探究法治的重要性,任务设置联结互联网与法治重要性的关系,提出“为什么要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这一综合性问题,评价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和论证能力。

学生要回答好这两题,需立足“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这一整体背景进行思考,这是对综合知识运用进行的考查,不能仅拘泥于教材某一个观点回答问题,否则很容易因顾此失彼、回答不全面而丢分。试题更加侧重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考核,侧重对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关联教材栏目,注重回归教学本质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未来将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促进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完成好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切实做到学什么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命题与教材均有显性或隐性关联,命题素材大多来自教材,强化了试卷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把课堂表现考出来”的鲜明特色。

例3:第26题

八年级学生小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

参加研学活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什么意义?

本题中的“图片”均来自教材内容或教材小栏目的引申、变形和重新组合。问题任务的设计来自学生们对八年级“亲社会行为”内容的学习,因此学生对本题的解答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本题在考查中,对情境进行了重组,以研学活动为背景,意在结合学生个人经验探究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认识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以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努力践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学活动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本题评价从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角度回答即可。今后命题更加注重使用统编教材这一“源头活水”,更加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是始终不变的趋向,引导广大师生在教学中要回归教材,回归基础,注重真实阅读,深度参与,真情体悟。

三、对教学的启示

命题能促进教师对教材、课标、试题的深入研究,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使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目的。课标明确提出“坚持素养立意”的评价方式和命题原则,必将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上,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标尺来开展教学。

(一)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遵循

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学科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深入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政治立场鲜明、价值导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准确理解课程依据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价值规范,落实政治性与学理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二)把握学科时政性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时政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知识的综合性、明确的导向性、心理的吸引性等特征,学习、了解时政新闻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把握学科的时代性特征,不断提升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及时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直面社会思想文化,引导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并做出判断的过程,突出政治引导作用,落实价值引导作用。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在比较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尝试大单元教学,进行深度学习

新时代、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新评价,在此背景下的“新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新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运用。针对许多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与分数等,而忽视学生能力、品格与观念培养的问题,应着眼于全面育人的“大道理”[6],大单元教学是使教学从“教”到“站在学科课程高度”,从教书到育人,由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践行深度学习的需要。同时,基于中考试题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题目比例的逐渐增多,考查内容趋向大概念、大任务、大观念与大问题的设计,也需要开展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之间的相关、相通、相连性,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融会贯通,最后落实到知识的综合运用上,避免碎片化的教和碎片化的学,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课堂教学立足学科素养、加大开放探究、注重阅读理解、关注交流共享、强调问题解决、落实活动建议,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评价、运用、判断、推理、辨析等高阶能力。

(四)构建生活化课堂,拓展思维空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强化“大思政”格局,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相连。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运用教材知识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认识、分析、评价社会生活,增强生活体验,丰富生活经历,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基于无情境不命题的原则,教学中要创设真实、典型和适切的情境,加强情境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反映学科知识在形成、应用过程中的综合、多元、复杂等因素,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拓宽视野,让教学富有活力,让知识更具生命力,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一扇窗。

总之,2023年天津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秉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了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导向功能。为此,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并将其思考、转化、落实于教育教学中,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基[2021]34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8/30/content_5634178.htm.

[2] 石芳.堅持素养导向,推进评价改革[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6):9-12.

[3] 杨向东.创建素养导向学业质量标准,实现学校育人模式根本转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116/zjwz/201801/t20180117_324896.html,2018-01-16/2022-04-2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4.

[5] 教基[2021]3号文件.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通知[Z].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3/18/content_5593750.htm.

[6] 崔允漷.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Explore New Trends of Tests,Foster Virtue for New Generations:Taking  the Test of Morality and Law of 2023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Tianjin as an Example

Song Zhenlian1  Zhao Pingnan2

1 Beichen District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Tianjin,300400

2 Hebei District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Tianjin,300010

Abstract:As a relatively strict and specific evaluation method,the academic proficiency test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means to tes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ts core function is to cultivate morality,serve selection,and guide tea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re literacy testing requirements in the 2023 Tianjin Moral and Legal Middle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are:foundational,practical,open,and practical. The new trend of the middle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questions is to connect with reality and combine learning with application. The four inspirations brought by the examination of changes to teaching are:set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based on core competency requirements,grasping the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e,attempting deep teaching in large units,building a life oriented classroom.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s,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Core Literacy,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position

(责任编辑:陈畅)

作者简介  宋振莲,高级教师,北辰区教师发展中心。天津,300400。赵屏楠,正高级教师,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天津,300010。

猜你喜欢

新课标核心素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