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主播“千人千面”的情感传播路径研究
2024-04-18李文虎张艳
李文虎 张艳
摘要:现今,直播已成为重要的社交、信息传播媒介。智能技术加持的虚拟主播开始在直播中崭露头角,正逐渐替代真人成为直播主角。在虚拟主播控场的直播中,具备哪些情感化表达,是否存在触达用户的情感路径,这些路径的构成是什么。基于以上问题,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对虚拟主播服务商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基于用户画像数据、数字技术塑造的虚拟主播,其形象、声音、話语表达及场景融合,符合用户情感感知;直播过程中,虚拟主播克服了真人主播的某些局限性,通过有吸引力的人物外形、灵动的话语表达、丰富的表情动作、天马行空的直播空间以及多模态的内容呈现,形成连接用户的情感路径并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内容与情感需求。另外,AIGC、算法等技术日益成熟,使虚拟主播的情感化表达路径得以扩展。结合强大的算力,激发用户共情与互动,再利用AI大脑进行自我进化,极大地促进情感三层次的升华,深度激活与用户的双向情感连接。文章仅对国内多家虚拟主播服务商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后期相关研究可增加用户侧研究,进一步为虚拟主播情感传播提供借鉴和指引。
关键词:虚拟主播;虚拟数字人;情感传播;情感路径;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5-000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点培育项目“智能媒体传播的算法风险与元规制路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CZX2023026
在“万物皆媒”的浪潮中,新媒体技术不断催化传播模式的创新与升级,虚拟社交、短视频、网络直播也因此产生并迅速发展。作为最高效的传播利器之一的网络直播,凭借新颖的社交形式迅速吸引大众。主播作为网络直播不可或缺的角色,依托其信任背书和强大的场景代入感、虚拟在场的体验性,引发用户情感共鸣。但真人主播因其不稳定的个人因素与环境限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对直播的敏感度。得益于建模、成像等技术的应用创新,融合人工智能的虚拟主播出现,并快速改变直播和交互场景,改变绝大多数用户的直播观看形式和兴趣偏好[1-2]。
一、虚拟主播的情感传播价值
情感传播赋予直觉性语言以情感特征,并被赋予新的价值阐释[3]。虚拟主播替代真人直播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可以基于用户个性特征,提供“类人”的情感交互,进行有温度的表达与关怀,为人机交互给予情感。
(一)提升用户体验的价值主张
在真人主播的形象、气质、服饰道具与用户自身的知识、年龄、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用户面对真人主播不一定能以真情实感回应。而面对虚拟形象,用户更易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虚构外表下的虚拟主播因此获得了用户极大的包容[4]。
虚拟主播的强势来袭,“复活”了静止在网页中的内容、躺在文件夹里的资料。用户对内容的获取不再是单调的搜索和乏味的阅读,也不需要努力聆听毫无话语情感的语音播读,而是与高颜值的虚拟主播进行“虚拟在场”的双向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与内容需求。
(二)丰富交互场景,延伸情感价值
虚拟直播间在视觉上能够构建多元的可视化表达,听觉上助燃受众情绪[5]。通过摄像、成像、仿真等技术营造视觉场景,再结合相宜背景音乐的烘托,创建深度沉浸的直播场景,给用户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产生更丰富的情愫。
轻松、隆重、喜庆等不同的情感氛围,借助虚拟场景的视听“真实”,给用户真实的临场体验与信任感,并延伸虚拟主播的情感传递,增强用户的情感感知。与此同时,用户可以进行体验式、场景化的参与,通过弹幕、评论、打赏等方式将情感反向传递,使双向情感无限延伸。
(三)情感化三层次理论的扩展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情感化三层次理论,分别为关注感官的本能层、功能使用与满足的行为层和受环境、地域、文化影响而带来特定情感感受和思考的反思层[6]。
虚拟主播在设计之初,其外形与人设大多基于用户的“画像数据”进行设计,既符合用户的视觉审美,又满足他们对性别、性格、气质等个性化的人设诉求,使用户能获得所需内容和人格化的陪伴,得到双重满足[7]。
AIGC和智能分发技术使得“千人千面”的内容传播成为现实,在共情的作用下,形成多样的情感羁绊,增强不同用户的归属感与参与感,使其更乐意为虚拟情感买单。
二、“千人千面”的情感传播路径
虚拟主播凭借专业化的表达和丰富的内容储备,在提高用户信任度的同时,尽可能地实现真人的情感表达。用户参与直播时,虚拟主播的外表、话语、表情、内容、陪伴行为及直播场景,都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千人千面”地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实现多向情感传递。
在此过程中,如果用户对虚拟主播形象呈现认可的态度,并实现对内容诉求与情感需求的双重满足,能够增加其观看频次、激发其互动行为。而用户的喜好、作息以及参与互动的问答、评论等信息数据,又成为虚拟主播自我进化,以更好满足每个用户情感需求的数据来源,再反向刺激用户的参与行为。
(一)形象设定——虚拟主播人设的群体共情
“以貌取人”是人类情绪中固有的动物特性。除视觉审美之外,虚拟主播的人物背景、声音、表情动作和性格,也是连接用户的重要因素,是情态动作、话语风格、内容创作等的基本遵循[8]。而颜值高、表达能力强、动作举止得体,同样是视觉情感路径的高价值体现。
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和用户多元化审美需求的虚拟主播,其外形往往围绕企业或机构独特的文化、个性的品牌定位等因素,并结合目前流行的数字化审美和用户的数据化画像进行设计[9-10]。虚拟主播以优质的外形激活用户视觉触达,搭起视觉牵引与连接的情感路径。其语言的抑扬顿挫也极富情感价值。利用智能语音模型,虚拟主播在播报过程中对停顿、重音、语气等语言表达技巧把控自如[11],使得大量理性、客观的内容,被情感化地表达出来。此外,表情和动作也是拉近沟通距离的符号,虚拟主播针对不同用户展现不同的表情,还通过举止的“千人千面”,深化用户对内容的理解,提高情感传播效率。美好的外形、话语和举止等,可以带来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是情感触碰的引线。再利用核心算法设定话语参数,按照差异化的脚本让虚拟主播进行“千人千面”的表演,进而激活用户的群体共情。
(二)直播场景——潜移默化的情感路径
虚拟直播场景是主播与用户直接接触和控制的环境,是双向情感传播的重要路径[12]。在多模态呈现方式的加持下,传播方式不再单一,如短视频通过声音、画面、文字的结合为用户打造出具有多重感官体验的传播场景,当场景条件得到激发且存在大规模的身体共现时,群体共情现象便会被引发[13]。
而虚拟直播间更可谓造梦空间,能打造用户所能构想的任何场景,视觉效果极具冲击力,而且在内容呈现上可以利用动画、视频、文字、图片和动态图表等众多形式,配合不同的音效与虚拟主播不同的服装、配饰,根据时间、主题等因素切换场景主题,为不同的用户创造出合适的空间、合意的氛围和更舒适的交往体验,让一切的内容输出变得恰如其分。
虚拟空间环境能够营造行为情景和心理氛围[14]。这种情景和氛围与虚拟主播情感相融,能够调动用户的情绪,并在直播间通过点赞、弹幕、评论区快速蔓延。
(三)情感体验——陪伴式的使用与满足
真人主播由于形象焦虑、精力有限等个人因素及各种复杂的场景因素限制,使用户的情感认可度、内容接受度均有所下降。此时,虚拟数字人基于直播的现实需要,化身主播为用户提供直播服务与情感陪伴。他们临场式地传递情感价值,影响情感体验,满足用户多样的情感需求[15]。
化身虚拟主播的虚拟数字人,具有“类人”特性,创造出与用户理想形象极为接近的媒介投射对象[16]。他们有颜,还有智。在AIGC的帮助下,通过对他们的神经渲染,植入AI大脑,使其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圖片与音视频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并在精准判断不同用户的需求后,简洁而准确地回应,合理、高效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从而深化用户对虚拟直播的情感连接。在虚拟直播场景下,用户的内容与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进一步促使用户反馈、激发用户互动,最终增强用户参与虚拟直播的黏性。如新华社播报航天知识的虚拟主播“小诤”,能够结合太空场景,利用图文、视频,动态展示航空航天知识,并即时回答不同用户所提的问题,激发用户阅读和浏览航天知识的兴趣,以及增加与用户的互动频次。
(四)增进了解——情感的双向奔赴
用户的积极参与是情感传播效果最好的体现。直播中的打赏、评论、弹幕、提问等互动区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相遇场景。这个场景是互动关系发展的起点,更是关系传播理论所倡导的个体间平等交流的平台[17]。用户所有的互动数据为其与其他用户建立跨时空的联结提供可能,为虚拟主播深入了解每个用户提供支撑。自我学习型的虚拟主播可利用大量用户的反馈信息、用户间的交流信息,充分了解不同用户的知识储备、文化习惯、生活喜好等,并自我进化,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优化情感表达路径,并以丰富的表达方式刺激用户视听体验,不断带来新鲜感。
真人主播雨露均沾式的情感呈现,削弱用户的个性和敏感性。他们面对庞大数量的用户提问不能及时回应,定会使对主播感到陌生与不信任的用户产生失落感。而身处虚拟场景、面对虚拟对象、建立虚拟关系时,用户的评论或反馈的内容更加真实,更能体现用户当时的真实情感。
同时,虚拟主播利用智能“应答”技术,按照既定规则与用户特性一对一服务,促使用户享受其提供的全天候、个性化服务,多项交互,实现虚拟主播与用户情感的双向奔赴,增强用户的信任感,使情感交流持续递进。
三、结语
在数智技术的驱动下,虚拟主播“类人”的情感化表达能力逐步增强,促进了与用户的情感连接,但语音、表情、肢体动作等情感化表达仍需改进与培养。在外形、话语和举止不断去机器化的基础上,内容的智能化反馈与直播场景的设置也应进一步优化。当然,虚拟主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真人主播的局限性,其丰富的内容储备、智能化“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合规的既定设置,配合极致的虚拟视听场景,正在升华三层次情感,重塑情感传播路径,升级情感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中琪.虚拟主播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J].电视技术,2023,47(9):172-174.
[2] 吴雨桐,李恬蕊,王德琛.虚拟主播与粉丝社群的互动传播:以B站虚拟主播群体为例[J].视听,2023(11):124-127.
[3] 李建军,刘会强,刘娟.理性与情感传播:对外传播的新尺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5(5):240-245.
[4] 王熙熙,卢静. AI虚拟主播的呈现方式与群体互动形态研究[J].传媒论坛,2023,6(19):61-63.
[5] 孟德富.海关类政务短视频情感传播策略研究:以《海关发布》抖音号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3(10):93-97.
[6] 刘佳,贺庚龙.共创、共鸣、共赢:Z世代下的虚拟偶像品牌营销路径[J].中国广告,2023(10):078-082.
[7] 刘佳佳.虚拟主播文化下的受众情感满足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40(1):70-71.
[8] 孙锦康.虚拟新闻主播的形象呈现与建构研究:以SMG申 雅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24.
[9] 魏雅莉,杜博炀.元宇宙视域下的“虚拟数字人”形象构建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23,2(10):69-71.
[10] 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325.
[11] 葛梓涵.新闻类虚拟主播对受众认知与态度的影响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0):9-11.
[12] 何晓梅,徐宝琴,常玉苗.场景、情感、产品赋能直播电商流量变现机制研究[J].时代经贸,2023,20(3):126-128.
[13] 林妙暄.场所展演、情感传播与社会互动:快手“三农”短视频中新农人的形象建构[J].新媒体研究,2023,9(9):47-69.
[14]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20-27.
[15] 田玉枭.数字媒介时代虚拟主播的情感传播[J].传播与版权,2023(12):45-48.
[16] 刘德寰,姜文恒.社会化媒体平台虚拟数字人用户感知探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3,32(4):33-41.
[17] 史岩清.关系传播视野下短视频平台的互动模式[J].东南传播,2023(11):133-136.
作者简介 李文虎,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张艳,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互联网广告、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