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刍论

2024-04-18赵光远

科技智囊 2024年3期
关键词:空间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重塑

赵光远

摘  要: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形态是影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理论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从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出发,对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形态进行了探索,“新质生产力首先必然是国家生产力”的观点得以提出并对其论述,并指出区域层面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服从于这一观点,才能在新质生产力时代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统筹发展和重塑格局的综合功能,兼顾新质生产力的国家属性、人类属性和未来属性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空间形态;国家生产力;重塑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4.03.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在“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提出后,我国学术界、产业界等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和阐释,相关研究成果从科技生产力、产业生产力、要素生产力、数字生产力、未来生产力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索,一致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是由粗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2]。然而还要看到,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还不够充分[3],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形态问题—特别是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分工—还需进一步论述,这是影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4]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从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出发,对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形态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新质生产力首先是国家生产力”的观点以及区域层面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服从于这一观点,才能在新质生产力时代赢得新的发展机遇的论断。

一、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并明确了其内涵,还从生产力发展层面先后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實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5]等。这是“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的重要背景和重要基础,也意味着只有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面向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面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生产力才是新质生产力。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5]。特别是由人口规模巨大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多样性、生产关系复杂性等问题,仅仅依靠当前生产力发展是难以解决的:传统生产力和当前生产力是按照“点—线—面”的路径发展的,是通过“极化—扩散”效应发挥作用的,在缩小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生产力差距方面具有天然不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既包括整体生产力的现代化,也包括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生产力的现代化,更包括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生产力差距的缩小。这就要求我们破除原有生产力发展路径和作用效应,立足我国实际需求、未来发展需要和巨大的人口规模,来探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中国路径。在一定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一定是能够让巨大规模人口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生产力形态。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6]。我们必须探索更加有利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生产力形式—要推动生产力全面进步的成果由全民共享,要按照全体人民的普遍需要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要素流动之间形成更为和谐的关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前面所提及的“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生产力差距的缩小”,还要强化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在一定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一定是能够对收入分配、市场交换等生产关系发挥更大作用的生产力形态。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5],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不能像传统生产力那样只关注,或者主要关注于物质生产能力的提升,而要兼顾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协调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自我改造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体系和实现体系能够体现出充分的全面性。从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体系看,其发展要统筹教育、科技、文化等基础性支撑体系和产业、市场、宣传等应用性支撑体系建设;从新质生产力的实现体系看,其发展要统筹好培训、工程、智能化、技术工人等直接实现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生产性服务业、物流设施等间接实现体系建设。其发展要基于生产力的进步和跃升,不断总结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大经验,推动物质文明成果转化为精神文明的重大实践。在一定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一定是能够兼顾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生产力形态。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传统生产力以及当前生产力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对自然资源强调开发利用、索取没有限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改变这种趋势,强调对整个自然界和宇宙中存在的能量的利用,而不是自然界物质资源的利用;强调对人类知识的开发和挖掘,而不是欲望的扩大。从这种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基于自然能量充分利用、而不是耗损自然资源的生产力形态;是基于人类知识充分积累、而不是人类欲望无限扩大的生产力形态。进一步看,新质生产力必然是通过人的自我改造而迸发出来的,是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形态。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全球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甚至中国式现代化将成为全球现代化的重要引领力量。这要求我们“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5]。这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主动开放、包容共享,其基本逻辑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让自身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不断发展和持续提升,形成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且主动开放,让其他国家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平等的产业商贸体系和人文交流体系形成共享发展成果的和平发展道路。因此,新质生产力应该是一种不断求变和主动探索的生产力形态;是一种让自身生产力水平相对领先且具有示范效应的生产力形态;是一种开放包容,不断纳入新知识、新主体、新伙伴的生产力形态。进一步看,新质生产力必然是一种具有和平发展思想根基的、具有包容文明思想基础的、以“世界大同”为目的的生产力形态。

可以说,“新质生产力不仅象征着创新、绿色、现代化的先进生产方式,还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效发展的动力”[7]。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本质出发,新质生产力必然是能让巨大规模人口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生产力形态,必然是能对收入分配、市场交换等生产关系发挥更大作用的生产力形态,必然是能兼顾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生产力形态,必然是通过人的自我改造而迸发出来的、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形态,必然是一种具有和平发展思想根基、主动开放、包容共享的生产力形态。

二、新质生产力必然首先是国家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跃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加清晰、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市场经济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等背景下提出的,更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些研究显示,新质生产力在不同层面能够分别表现为企业组织模式的变革、重塑产业集群和构建创新网络以及开启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等[7]。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不仅将引领相关领域持续健康发展,且将对我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发挥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这种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表现出何种形态,及其是否也如传统生产力般可能导致区域差距扩大?基于这些问题,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出发,从突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目标出发,新质生产力必然首先是国家生产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只有成为国家生产力,才能摆脱传统生产力的局限,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美结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8],最大化地发挥各种作用,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根本需要;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只有成为国家生产力,才能保障“新”“质”不打折扣,才能培育出顶级市场主体,才能孵化培育未来产业,更好激发全国人民的创造活力,形成更加广泛的引领带动效应。

(一)新质生产力必然是尊重人民群众创造性和爱国企业主体性的生产力

当前需要探讨新质生产力的源头以及主体是谁的问题。从历史发展经验看,更高级的生产力固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但是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爱国企业的主体性。人民群众将在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之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提出科学技术转化的新思维和新方向;设计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新产品和新应用;集成市场用户反馈的新信息和新需求;发现科学技术细分方向的新可能和新规律等。随着国际商业竞争逐步激烈、复杂化等外部环境变化,爱国企业将在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之路上发挥关键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整合一切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突破的新资源;构建符合企业特性同时也服务国家需要的新平台;开发更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及对当前消费习惯具有冲击力的新产品;培养更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化新人才等等。为此,至少从最近一段时期看,只有“新质生产力必然首先是国家生产力”,才能实现对人民群众创造性和爱国企业主体性的必要尊重,才能筑牢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才能加速新质生产力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

(二)新质生产力必然是顺畅且充分整合全国资源的生产力

如何规划和促进新质生产力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生产力的跃升是人们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提升改变自然能力的过程,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不断扩大的社会需求、不断收紧的资源约束以及愈加频繁的要素流动(特別是知识流动)。有研究成果指出,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均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生产力形态发生了质性变化和整体跃迁[9]。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并从国家层面促进资源整合和要素流动。一方面,只有“新质生产力必然首先是国家生产力”,才能引导全国资源充分整合,特别是基于全面深化改革而形成的跨区域、跨部门、跨周期甚至跨时空的资源整合,从而打破那些有形的或无形的壁垒,促进各类资源按照国家战略需要和人民实际需求、而非资本逐利的意愿进行流动;另一方面,只有“新质生产力必然首先是国家生产力”,才能建构全国性规范化的要素流动渠道,促进全国要素顺畅流动特别是知识、技术等较高能级的要素流动,从而提升要素之间重新组合的速度,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亦即,新质生产力需要建构若干个国家平台,需要建立防范生产要素倒流机制,需要深层次改变传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模式。而这些未来性的发展需要,只有在“新质生产力必然首先是国家生产力”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三)新质生产力必然是中国先行的前瞻性探索并具有普遍意义的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中国要率先探索、率先实践、率先突破新质生产力,同时也意味着要统筹把握好率先的程度和新质的程度,以便国内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能够协调发展、国内的生产力和国际的生产关系也能协调发展。其中,国内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就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首先是国家生产力”这一特征,如果新质生产力还停留在区域生产力且其形成和突破仍集中在个别区域的话,国内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只会越来越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极难实现协调发展的。国内生产力发展与国际生产关系的协调也是如此,只有“新质生产力必然首先是国家生产力”,才能把握好国内生产力与国际生产力的差距,才能把握好国际生产关系对国内生产力体系的反作用,才能强化国内生产力布局的韧性,才能构建好国内外一体化的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亦即,“新质生产力必然首先是国家生产力”具有普遍意义,既要具有领先性,又要具有可复制性,对于国内外多数民众和多数市场主体具有可接受性,只有这样新质生产力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更加强大的引擎作用。

三、明确区域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

尽管“新质生产力必然首先是国家生产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在区域层面作用的降低,毕竟区域生产力是国家整体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布局是国家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支撑。有关研究指出,“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创新中心与区域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区域间协同融合,提高战略取向一致性,促进不同区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10],但亟待明确的是,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区域层面要依靠谁,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一)区域是国家新质生产力布局的落脚点,更是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节点”

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高度关联,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由高能级的、未来性的产业链组成的,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一个节点、特别是那些不可或缺的节点,必然会在区域层面(城市或园区)中找到落位之处,这决定了区域层面可以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节点上形成重大突破。换言之,区域层面的新质生产力将主要表现为区域资源和未来产业的紧密结合、行业关键节点能力突破和行业新质生产力的紧密结合、行业方向选择和核心生产要素配置的紧密结合等。区域层面的新质生产力是在国家统筹的大战略布局之下,“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传统模式和创新驱动发展融合后、数字技术应用融合后的未来发展中的具体展示。区域新质生产力不能局限在自身的科技创新基础上找机会、谋突破,还要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需求,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机遇,在细分行业发展中寻找关键节点并迅速抢占新质生产力阵地。

(二)区域要做好国家重大生产力平台的谋划,用好“国字号”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必然首先是国家生产力”,这赋予了“国字号”力量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可以与近年来国家调整央企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等实践相契合。同时,国内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最具创新力的重要创新平台、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大部分都是“国字号”力量,还有一部分是爱国型的市场主体(可视为“准国字号”力量)。这些现实基础决定了区域层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把争夺“国字号”资源作为重要措施,要让“国字号”力量移动其核心生产力,谋划和建设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由国家进行政策性投入的国家重大生产力平台。只有这类平台与“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节点”属性相结合,区域性国家重大生产力平台才能具有鲜明的未来属性。这需要综合考慮区域的新型基础设施、人才团队建设、生态环境支撑、未来产业战略、营商环境建设等情况;在具体谋划形式上,考虑国家直接谋划、省部联合谋划、省部央企联合谋划等类型;在具体平台类型上,要在国家实验室等科创平台、中央企业总部等经营平台、行业数据中心等要素平台方面做出选择。

(三)区域要做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工作,探索“新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实践来看,传统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措施的对象大多数是在传统生产力下形成的主体或团队,落位招商引资项目的区域多是传统的开发区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也大多是靠政策优惠促发展。区域层面上先改变相应路径和模式,才能在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需要把握新质生产力在微观层面的相关属性,包括但不限于:新质生产力必须兼容有组织的科研和开放式的应用,必须兼容产业链创新和社会性转化,必须兼容累积性变革和突发性创新等等。而这些兼容性举措则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和及时深化改革予以支撑,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好地适应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明确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的主要矛盾,并围绕破解分领域的主要矛盾进行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而及时深化改革则是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特别是突发性创新的出现,迅速开展适应性的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最快速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挥作用。在国家的战略指导下,在区域层面统筹好全面深化改革和及时深化改革,既是区域层面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区域层面推进新质生产力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区域要做好融入新型一体化发展的准备,通过“新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中国实践看,随着高速交通、高速通信等技术的普及,基于数字技术和人文关怀的新型一体化场景正在加速构建之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数字中国发展模式、倡导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和泛区域发展战略等,都是国家层面主动推进新型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作。区域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要紧密关注“新型一体化发展”这一背景,并关注这一背景下社会包容性的强化以及人文关怀的升级,进而迅速转变到通过特色人文关怀吸引并集聚专业性人才,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来。新质生产力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技术或者相应产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强化包容、融合、特色、共享等特征,围绕人的需要、依托人的进步、形成人的网络,最终在新型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同进步、共发展,从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主要结论包括:其一,新质生产力必然是加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能够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有助于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其二,新质生产力必然是尊重人民群众创造性和爱国企业主体性的生产力,是全国资源整合更充分、更顺畅的生产力,是中国先行的前瞻性探索并具有普遍意义的生产力;其三,新质生产力首先是国家生产力,而不是区域生产力,区域层面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要服从国家新质生产力布局需要;其四,区域层面在新质生产力体系中要把握好“关键节点”、用好“国字号”力量、探索“新路径”发展、推进“新体系”融入。这有待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实践中验证,但有关规律、观点对当下思考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已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基于此,就当前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强化对“新质生产力首先是国家生产力”的认识,兼顾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统筹发展和重塑格局的综合功能,把握新质生产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新经济空间生产方面发挥了革命性作用”[11]这一特征,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要用全新理念架构全国的新质生产力区域布局、行业体系、政策机制,以指导区域层面、行业层面的新质生产力各项工作。

其二,强化对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间复杂关系的认识,要重点把握发挥人的作用去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具体工作中既要突出科技创新的作用,又不能“唯科技论”,要让科学技术成为人的工具而非束缚,亦即要让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实现并行突破以引领发展。

其三,强化对新质生产力与新型一體化复杂关系的认识,要重点把握基于数字技术和人文关怀的新型一体化场景对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机制,要着力统筹不同区域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关于“点和面”的突破和选择问题,让新质生产力引领和支撑未来时代的新型一体化进程。

其四,兼顾新质生产力的国家属性、人类属性和未来属性,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旗帜下统筹好新质生产力在国内外联动发挥的作用,要着力构建新质生产力或未来产业发展的国际性联盟组织,要全力推进新质生产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EB/OL].(2024-02-09)[2024-03-0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4-02/29/c_1130082954.htm.

[2] 文丰安,肖华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析[J/OL].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7(2):13-23[2024-03-22].https://link.cnki.net/urlid/37.1104.C.20240320.1338.001.

[3] 周文,许凌云.再论新质生产力:认识误区、形成条件与实现路径[J/OL].改革,2024(3):11-22[2024-03-02]. https://link.cnki.net/urlid/50.1012.F.20240229.0904.002.

[4]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EB/OL].(2024-03-09)[2024-03-10].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4-03/09/c_1130087163.htm.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 张海东.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EB/OL].(2022-10-31)[2024-01-0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1031/c40531-32555574.html.

[7] 张震宇,侯冠宇.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OL].当代经济管理,2024,46(4):1-14[2024-02-29]. https://link.cnki.net/urlid/13.1356.F.20240227.1519.002.

[8] 韩喜平,马丽娟.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当代经济研究,2024(2):20-29.

[9] 马俊峰,马小飞.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J/OL].理论与现代化,2024(2):1-14[2024-02-18].https://link.cnki.net/urlid/12.1166.C.20240207.1251.002.

[10] 贾若祥,王继源,窦红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J/OL].改革,2024(3):1-10[2023-03-15].https://link.cnki.net/urlid/50.1012.F.20240314.0904.002.

[11] 胡博成,朱千叶.向未来要空间:论新质生产力的经济空间逻辑及实践旨向[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2):99-111[2023-03-20].https://link.cnki.net/urlid/50.1023.C.20240315.1627.007.

猜你喜欢

空间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重塑
重塑未来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李沧:再造与重塑
澧水流域传统城镇街巷的空间形态文化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重塑灵魂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