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探究
2024-04-18初晓戴雅兰郑欣欣
初晓 戴雅兰 郑欣欣
摘 要: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浪潮的推动,行业高素质跨界人才需求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新文科背景下,民航特色专业办学迈进了博采众长、主动作为、稳步提升、助力民航强国建设的创新之路。以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为例,探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内涵要素,构建多模块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进行详细梳理阐释,拓展课堂形式、丰富实践教学、优化质量评价,从而提高办学实力,提升专业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契合民航强国战略需要。
关键词:新文科;政产学研;人才培养;协同育人;航空服务+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148-05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wave of technological industry revolution,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cross-border talents in the industry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and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education of civil aviation characteristic majors has embarked on an innovative path of gambling excellence, proactive action, steady improvement, and assist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ivil aviation country. Taking the aviation service art and management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element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politics,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constructs a multi-module integrated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ion system, and elaborates on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content, and methods in detail. It expands classroom forms, enriche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optimizes quality evaluation, thereby improving the strength of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meeting the strategic needs of a strong civil aviation country.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government-business-academia-research institutions; talent cultiv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ir Services+
隨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民航事业取得巨大成绩,开启了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新历史阶段。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2021年,《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列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六大选题领域、明确提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的选题方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既适应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对高质量行业特色人才的培养需求,又与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发展目标相符合,为高素质专业化民航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
基于此,本文围绕新文科建设发展要求,开展“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结合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特色,剖析内涵要素,创新体系设计,探究内在逻辑,充分发挥多主体协同育人优势,努力打造多模块聚合育人载体,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需要、满足行业社会发展要求的“航空服务+”复合型人才。
一 新文科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内涵要素
新文科建设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内涵高度契合,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和培养实践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为后者注入了新的价值内涵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了其多方协同性、资源融合性、科技前沿性优势。当前协同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充分解释了协同创新的合作动机,在单一主体无法满足自身创新发展要求时,将与其他主体一起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整合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高校和研发机构三方资源进行技术创新,产生多元主体协同效应。为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可采取的一般性保障措施包括结合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打造多个“政产学研”教育平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
为此,在倡导多方合作稳步推进资源协同的同时,还需建立良好的协同制度,进一步指导“政产学研”在育人领域加强合作,推动“政产学研”全面协同育人。以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为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创新致力打造建立多方协作的共同体,以专业优化为主线,以协同创新为内核,以发展育人为抓手,以政府指导、产教融合、科教协同为特征,深化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实践交互,共同研制涉及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课程形式、实践教学和质量评估等全方位育人要素,实现多维度创新、多元融合,进而推动协同育人在形态、理念、方法、标准和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力促实现人才培养多方面的整体优化与质量提升。表1显示了新文科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前后的要素内涵变化。
二 新文科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体系构建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于协同育人的内涵要素,构建起多模块一体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一方面,充分发挥多主体协同育人优势,突出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契合行业需求发展方向,落实高校办学育人理念,提升科教协同效果,努力在思维引领、师资保障、实践基地、资金支持、信息共享和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协同育人提供重要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努力打造多模块聚合育人载体,构建起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质量评价多层次多模块高度聚合、一体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之下,各模块之间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首先,育人环境(新文科)及教育主体(“政产学研”)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在这两个变量下,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均发生改变;变革后的培养目标及重点进一步指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情境的变革,继而推动考核环节的改革。
三 航服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 明确培养目标,明确“思维-知识-能力-素质”育人目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明确“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目标是育人要素变革的第一环节。因此,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引,以教育部的育人要求、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依托行业调研,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航司用人单位反馈,通过理性化、规范化、科学化地统计和分析人才需求数据,分析职业特征和职业类型及岗位所需多维能力建设,同时尊重专业规律,充分参照中国民航乘务员培训的行业标准(CCAR-121SF)和民航乘务员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进而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视域下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四维培养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培养符合民航强国建设需要的具有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和职业形象气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熟悉民航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具备有效的语言沟通能力,较高的外语交流水平,较强的领导决策能力,较强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且身心健康的航空服务与管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进一步为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支撑与依据。
(二) 完善培养内容,形成“学、技、思、创”育人结构
围绕“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目标,需仔细分析和研究社会、行业需求变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重构协同育人内容。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知”与修“身”同等重要,同时倡导重“思”求“新”。与此同时,在信息化背景下,要逐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掌握技术、创造知识资源的能力。
因此航空服務艺术与管理专业培养内容以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价值观培养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职业道德培养为两翼,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抓手,在“政产学研”多方的共同参与下,放大格局,把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思维、新技能和新方法及时充实进去,不断地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仅专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学,更重视对学生思想、素养、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使培养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专业特色,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范式。
(三) 创新培养方式,树立“四跨界、四融合”人才培养理念
契合新文科需求,进一步突破固有思维定式,打破单一教学模式,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为主体,对接“政产学研”育人群,把教师、政府专家、民航局专家、航司讲师、研究人员看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采取研究室和集体协作的方式,注重合作与创新,将信息、互动、开放等要素嵌入其中,协同优化、完善教学流程,探索构建“探究性”“实战性”“模拟性”“分层递进式”“互动研讨式”等更开放、更多元、更立体的人才培养方式,以“项目带动教学、教学助推科研、科研提升质量、质量驱动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现多元共育。努力从单一、平面的教育模式向多元、立体、复合型的教育构想探索。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四跨界、 四融合”的培养理念,融合科教、产教、思教、创教育人理念,综合课程资源、学科教师、思维方式、师生角色,进而构建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四) 拓展课堂形式,构建ICPI复合型“航空服务+”四大课堂体系
新形势下,必须着眼学生更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变革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养结构,推进全要素“课堂革命”。因此,基于协同育人目标与内容,充分参照中国民航乘务员培训的行业标准AC-121-SF-27R3《客舱乘务员的资格和训练》和《民航空中服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或项目为依托、以“教学工作室”为载体进行多元整合,动态优化,重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特色和岗位构建多元、多学科、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化、研究化、实用化、职业化四大复合课程群,具体内涵与设计见表2。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下,围绕“政治化+融合化+专业化+职业化”,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四大课程体系分层递进拓展,充分考虑到社会价值、职业价值、长远发展,紧贴行业需求的同时,前瞻性地引领行业发展,重视学生底蕴,兼具创新性与战略性,注重德才结合。
其基于课程方案的系统性、行业标准的规范性、资源支撑的持续性,在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基础上设置“宽基础、活模块”,并不断加强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第三课堂实践育人的作用,着力提升第四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实现四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横向贯通的网状体系,确保课程层次性、板块性,拓展性,不断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时代性和融合性。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课程逻辑衔接,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瞄准可持续发展过程路径。充分遵循“政产学研”育人协同模式,精准对标“思想-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围绕四个课堂建设内涵,构建ICPI复合型“航空服务+”人才培养四大课堂建设体系,见表2。
(五) 丰富实践教学,搭建“教、学、训、展、赛”实践教学框架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超越了传统的艺术专业范畴,以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实践和总结反思为旨归。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导向,依托“政产学研”协同平台及信息,进一步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与对接,丰富“启蒙+模拟+实战+优化”四阶段实践教学内容,搭建“教、学、训、展、赛”多元化实践教学框架,以期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当前,在教育部、民航局相关指导与支持下,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积极与各大航空公司签订产学合作协议,构建多向“零距离对接”协同育人实践。同时,积极邀请民航局、教育部、航空公司相关专家,参与到学生认识实习、专业实践等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职业和技能等思政启蒙实践教育,春风化雨,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不断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此外,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以“强化基础、对接产业、深度优化”为原则,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研究院资源,着力搭建高质量、高使用率、协同化的校外实践基地,实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项目型”实践教学制,有效衔接理论课程内容,强化实习、实训融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各课程实践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连贯协调,凸显创新性、系统性,不断加强实践基地拓展和内涵建设。
为提升“政产学研”合作的专业度,进一步结合民航领域热点课题,邀请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专家学者、专业委员会委员、航司专家教员等,结合客舱安全与服务进行实践指导。同时,为学生搭建桥梁,直接参与到实际项目研究与实战课题探究中。帮助学生将已习得的专业知识及综合技能应用到实践研究中,并在专家的影响下提升辩证思考、创新方法、职业精神,不断更新知识,优化思维,拓展技能,升华素养。“以理论指引实践、以实践反馈理论”,大力推动与政府、航司、国际组织等合作共建和协同育人。
(六) 创新优化质量评价,完善“多元交叉,立体灵活”测评考核机制
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保障。立足新文科建设背景,对标“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教学目标,整合政府、企业、学校育人主体,明确思维、知识、能力、素质思维评价内容,构建多元交叉、灵活立体的测评考核机制,着力牵引构建与新文科建设相适应的面向立德树人、面向创新、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当前,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逐步建立政府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研究评价、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守正创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从业条件、创新能力融入教学评价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创造,促进形成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制度化、常态化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四 结束语
新文科建设,是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新思路和新要求,是回应时代发展的强音,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跨越思想藩篱,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提高人才竞争力,服务国家长远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创新之举。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民航特色专业,以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为例,以服务民航强国建设战略目标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航空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究“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明确“思维-知识-能力-素质”育人目标;设置客舱安全与服务、法律心理、管理沟通、人文艺术、外语体能为育人内容;结合“四跨界、四融合”育人理念,将政府科教引领,行业产教融合,学校思教讲授,学生创教探究的融合,资源、学科、师资及角色的跨界;构建ICPI复合型“航空服务+”四个课堂体系,启智润心、拓识增能、实践强思、学研创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完善优化评价体系,真实检测育人成效。
充分分析“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等要素,多措并举,多元融合,以期增强育人形态、创新育人理念、改革育人方法、提高育人标准、完善评价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成效,提高民航特色专业人才综合素养、专业素质、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
[1] 宾厚,马全成,王欢芳.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产业技术创新质量[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4):70-79.
[2] 陈红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科技進步与对策,2009,26(24):6-8.
[3] 陈周旺,段怀清,严峰,等.新文科: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复旦大学教授谈新文科[J].复旦教育论坛,2021(3):5-23.
[4] 郭咏嘉.政产学研结合推进区域协同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56-58.
[5] 吕林海.中国大学“新文科教育”建设:价值蕴意、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1(5):49-59.
[6] 肖远军.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究[J].教育科学.2003(3):42-45.
[7] 殷惠光,宋思运,朱炯,等.地方高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和保障措施[J].江苏高教,2011(4):57-58.
[8] 邹宝玲,郑沃林.新文科背景下文科技术型人才培养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3-17.
[9] 陶东风.新文科新在何处[J].探索与争鸣,2020(1):8-10.
[10] 周杰,林伟川.地方院校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掣肘及路径[J].教育评论,2019(8):60-65.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以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为例”(2021090015)
第一作者简介:初晓(1973-),女,汉族,山东掖县人,硕士,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航空安全管理。
*通信作者:戴雅兰(1993-),女,汉族,江西抚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