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视角下外训中国国情军情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4-04-18孟磊吴海燕李宜善

高教学刊 2024年38期
关键词:多模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孟磊 吴海燕 李宜善

摘  要:加强外训中国国情军情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提高军事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总体认知,认同中国道路和中国主张,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该文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引入多模态教学手段,从多模态教学资源选取、教学设计等方面重构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知识中,力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关键词:外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多模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073-05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militar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subject of Common Knowledge About China can improve their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identify with China's path and propositions, and cultivate multicultural awarenes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iming a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multi-modal teaching methods, and reconstructs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selection of multi-mod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ing design, infilt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raining, striving to tell the Chinese story well and spread the Chinese voice.

Keywords: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design; multi-model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在华留学生数量为23.8万人,2018年为49.2万人[1],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对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及教学计划也要不断充实和改进,课程思政的教改理念与成功实践对留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加强留学生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课程体系,有利于留学生核心素质的养成,也是培养知华、友华的留学生的应有之义。加强留学生教育的课程思政,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中国在世界话语体系地位的重要举措[2]。

一  外训中国国情军情课程思政的意义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规定了留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军队《对外培训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规定,外训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了解中国国情军情、社会制度、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传统文化。中国国情军情是外训军事留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课程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维度展现真实的中国,旨在提高军事留学生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及中国发展概况、中国军情的总体认知。在该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让外训留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国防军队建设等,进而理解中国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最终认同中国的价值追求及在国际舞台中的立场和态度。

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不同,来自不同国家的外训留学生之间、各国外训留学生与中方人员之间,在行为习惯、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等方面有许多差异。不同文化间的文化冲突,势必会使外训留学生在融入外训教育与管理时产生不适应。中国国情军情课程能够为各国留学生搭建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加强中国国情军情课程思政,有利于使留学生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氛围中,提高核心素质,养成包容、适应多元文化的意识、态度、技能,增进不同民族、社会、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进一步增进留学生的集体生活的本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外训留学生管理工作。

最后,高校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是否取得成效,关键取决于留学生教师队伍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3]。外训教员在精心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准备教学资料过程中,既要引导军事留学生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又要彰显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这需要教员自身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样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自信精神,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了外训教员队伍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是新时期外训教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  理论基础

(一)  外训中国国情军情课程思政现状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才提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理念,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的留学生教育,存在重教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敏感话题,采取回避态度[2]。军事院校对外培训相较于普通高校留学生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一直较为重视对军事留学生阐释中国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但往往会由于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上的欠缺,在效果上大打折扣。

课程思政在操作实施层面的探索,集中在课程、教学、教材和资源等方面[4]。在外训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方面,仍处于较为初期水平,還集中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力求将思政元素或主题“嵌入”课程使其有“思政味”[5],还未深入外训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主要涉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中国国情军情课程中逐渐应用了“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理念,为了增强留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使用了多模态的教学资源。在教材建设方面,目前军内还未下发针对中国国情军情课程编写的课程思政教材。在教学资源方面,陆军工程大学各个学院正在进行各专业的思政素材库、案例库建设,但针对外训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程,均未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目前外训中国国情军情课程,课程思政资源仍呈现碎片化、分散化特点,需要进一步系统化。总体而言,外训中国国情军情课程目标是使外训留学生客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及国防军队建设,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平发展问题,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军事合作,发展国家和军队间友好关系,课程本身的“思政味”较为浓厚,但从课程建设、教学、教材和资源等方面,该课程的思政建设还不成熟,各个外训教学单位之间也未形成统一标准和评价体系。

(二)  多模态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多模态理论基础主要是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该理论认为话语除了语言之外,还包含其他非语言符号(绘画、音乐、舞蹈等),这些都可以表达意义。Kress[6]提出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如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触觉模态和味觉模态等。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逐渐被应用到其他领域,其中包括教学领域。1996年国际教育组织New London Group[7]提出的多模态(multi-modality)概念,是一种借助网络、图像、角色扮演和其他多种形式教学方法的教学理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吸收信息方面有多重的选择,从而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张德禄等[8-9]探索了多模态教学的整体框架结构,并研究了多模态教学的具体教学设计和安排。顾曰国[10]对多媒体和多模态学习进行了区分,将认知心理学引入多模态学习的研究中,构建了多模态学习模型,提出了关于多模态学习的五条假设。各类学术期刊发表的有关多模态教学的论文均以针对英语教学为主,对多模态教学进行不同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模态教学方式也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与研究,其中包括课程思政教学。魏锦京等[11]认为,多模态视域,作为一种充分发挥多种符号资源和感官系统的交叉影响、并在人机互动过程中产生意义构建的教学视域,其在改进了单一语言符号的传统思政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条件,帮助思政课堂提供了具备多元性、共享力、强吸引的传播话语意义表达范式。刘春雨等[12]通过言语沟通、图像放映、身体动作等多种方式和符号资源变换展示沟通,对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及结果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验证了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模式的效用。曹一林[13]从课程资源设计、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评估设计和教学成效四个方面探讨了多模态教学在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目前,学界对外训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从多模态视角进行中国国情军情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模态,以期增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知华、友华”的外训留学生。

三  多模态视角下中国国情军情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做好外训中国国情军情课程的思政教育,关键在于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本文主要思路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融合,引入多模态教学手段,从教学资源选取、教学设计等方面重构该课程的教学过程。

(一)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中国国情军情课程主要面向外训一年制任职培训军事留学生,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共计40课时。课程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维度展现真实的中国,旨在提高军事留学生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及中国发展概况、中国军情的总体认知。在各专题基础上,挖掘思政元素,凝练思政主题,各专题具体思政内容包括地理专题、历史专题、文化专题、政治经济专题和军事专题,具体见表1—表5。

(二)  多模态教学资源选取

不论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学资源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根据Kress对模态的定义,可以将多模态教学资源定义为,能够调动多种模态的教学资源,即该教学资源使得学生的不同感官与教员、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产生互动。这一概念与通常研究的多媒体资源在定义和属性上有所不同。多媒体资源是以内容的载体即逻辑媒介来界定,即单逻辑媒介的叫单媒体,两个的叫双媒体,三个或以上的叫多媒体[10]。例如,纯文字的为单媒体,配有插图、表格等的则为文字图像多媒体,但获取文字图像多媒体信息,仅仅调动了视觉模态,因而文字图像多媒体信息属于单模态资源。各类符号系统的表达方式不同,其表达优势各异,如文本、图像(图表)、音频(声音)和视频(动画)等,它们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研究和实践表明,多模态的刺激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长久记忆,所以多模态教学资源能够帮助提高课程思政相关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外训中国国情军情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纸质教材(讲义)、电子课件、音频、视频,以及沉浸式体验所需的教具等。从模态上分类,教材(讲义)调动视觉模态,电子课件主要调动视觉模态,音频资源调动听觉模态,视频资源调动视觉和听觉模态,体验式学习教具多模态属性较强,即调动视觉和听觉模态,也可能调动触觉、嗅觉、味觉模态。例如,文化专题中进行茶文化教学时,教员会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茶艺,并请学生品尝,主要涉及视觉、嗅觉、味觉模态;进行民俗教学时,教员会让学生体验中国剪纸文化,亲手做出剪纸作品,主要调动视觉、触觉模态。

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使外训事业面临极大挑战,在应对挑战的同时,我们应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尝试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加快在线课程建设。在线课程的形式主要是微课教学视频,我们应尽量将课件、教员的讲解图像和声音全部录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声音、课件获得教学的知识内容,还可以从教员讲解时的表情、动作获得现场感。微课可以在短时间内以不同媒介信息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模态,有利于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表6总结了各类教学资源所调用的主要模态,总体上来看,教学资源以视觉模态为主,听觉模态其次,辅以少量触觉、味觉、嗅觉模态。选取多模态教学资源,要结合课程思政元素,遵循最优化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合理整合模态调用,最大限度地完成意义生成及传递,帮助学生对知识充分理解、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课件要提纲挈领地展示授课内容,精简文字量,因为过多的文字不仅不能突出重点,还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而将课件、教员讲授、音视频展示结合起来,能够将视觉和听觉模态交替调动,提高学习效率。又如,在講授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时,可以将汉字“武”写在黑板上,讲解“止戈为武”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中国爱好和平、慎战的思想。此外,模态的调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或不适当的多种模态一同出现,会相互抵消或产生矛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降低教学效果。

(三)  多模态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1  课前

课前学生通过讲义等单视觉模态资源进行预习,并在解决预习题目的过程中,自主查阅资料,获得相关内容的音视频文字信息等,完成“视觉”或“视觉+少量听觉”模态的课前预习。这种单模态或较为简单的多模态形式,能够让学生快速明确预习目标,简要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以便课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由浅入深地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2  课中

课中环节,可以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开展,以教学目标达成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由导入(Bridge-in)、目标(Learning Objective)、前测(Pre-tes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构成。

导入环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外训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尚不充分,甚至存在诸多“误解”,因此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情景描述等多模态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启发思考。在目标环节,通过课件的单视觉模态演示和教员讲解,明确在认知域、技能域、情感域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应当体现课程思政目标。前测环节主要采用互动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内容的了解程度,以便教员根据反馈调整课程实施。

参与式学习环节强调互动,是课堂的主要环节。教员使用各种模态教学资源,通过讲解、提问、教具展示及体验等师生互动,以及小组研讨、辩论等生生互动,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模态方式,调动学生各类感官,从而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对课堂内容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包括课程思政目标在内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时,可以让学生亲手触摸感知苏绣、云锦等制品,亲手制作剪纸、中国结等手工艺品,近距离体验中国文化,加深他们对于多元文化的亲身体验感,在文化上更加包容、开放。又如,在讲解中国人口政策的变迁时,将各个时期中国面临的与人口相关的问题抛出,以问题为牵引,让学生研讨解决方案,启发、引导学生发现中国人口政策的战略及实际意义。这种多模态的互动方式,既通过面对面讨论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又启发了学生的思辨精神,既体现了BOPPPS教学模型参与式教学的优势,又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目标。

在后测环节,主要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检验是否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总结环节,可以通过简明的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自己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在这两个环节,需要调动的模态较为单一,因为其目的是强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单一模态可以充分表达意义,无须使用更多模态,从而节约教学资源,也使得课堂更加紧凑。至此,基于BOPPPS模型的多模态课堂教学结束,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目标能够基本实现。

3  课后

课后环节主要包括课后复习和课后拓展。针对课后复习,教员可以布置作业帮助学员巩固知识内容,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可涉及多种模态。例如:单视觉模态的书面作业、“视觉+听觉模态”的小组研讨、多模态的实地体验和调研等。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做进一步研究,教员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或互联网,上传课后拓展资料,包括有声材料、动态影像、文本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讨论,通过各种模态的不同功能和特点增强学习效果。

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合理选用不同模态教学资源,将各个专题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能够基本实现包括课程思政目标在内的教学目标(图1)。需要注意的是,图1中总结的模态调用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教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即便在教学中调取了多种模态,各种模态之间也存在主要、辅助、协同等关系,目的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  结束语

中国国情军情课程思政多模态教学设计是促进外训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有益尝试。通过利用多模态教学资源,在多模态教学设计的框架下,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知识中,让思政的内涵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自然流淌。用多种模态阐述中国道路,既能让留学生觉得贴近生活,又能巧妙地结合中国文化和价值内涵,力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引导留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道路、中国主张,培养留学生包容、多元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2022-04-12].http://www.moe.go 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2] 沈庶英.来华留学课程思政:基于學科交叉的统整建构[J].教育研究,2021,42(6):92-99.

[3] 陈峥.“课程思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考察[J].汉字文化,2020(17):1-6.

[4] 陆道坤.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3):43-58.

[5] 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8).

[6] KRESS G, THEO V L.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 and Media of on 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Arnold, 2001.

[7]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 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M].New York: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6.

[8] 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7(3):48-53,75.

[9] 张德禄,丁肇芬.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J].外语届,2013(3):39-46,56.

[10]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11] 魏锦京,郝晓丽,张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研究出版社,2020.

[12] 刘春雨,梁娜.多模态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J].海外英语,2019(24):145-147.

[13] 曹一林.多模态教学在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J].教育观察,2019,8(32):92-93.

基金项目:陆军工程大学教育教学课题“多模态视域下外训课程思政教学模型构建——以《中国国情军情》课程为例”(GJ22ZX089)

第一作者简介:孟磊(1987-),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博士,翻译,外训大队翻译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外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多模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