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框架研究

2024-04-18薛东梅洪文静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薛东梅 洪文静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大学英语教材课程思政话语内涵研究”(21GYB179);广东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编大学英语思政教程》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话语建构研究”(GKY-2021KYWY-42); 广东科技学院教科创教学相长项目化团队项目“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团队”(GKJXXZ2023046?)

摘  要:本文选取《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I》为研究对象,从批评话语分析和文化呈现理论出发,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该教材中呈现的认知框架。研究发现其认知框架体现在4个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中外文化对话场域、学习者主体性空间和价值观认知过程,其呈现样态为以价值观认知过程为主线串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中外文化对话场域、学习者主体性空间3个话语空间的叠加态。其认知逻辑分别为:依据价值观的不同认知加工方式选用不同类型的课文,通过显性节点形成渐次深化的认知网络;利用专项以及通用模块构建平等交流但“以我为主”的文化态度;通过材料和活动设计创建学习者主体性空间;由模块呈现不同认知功能来实现认知过程。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框架;价值观认知加工方式

中图分类号:H319;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00-05

一、引言

计算机科学家明斯基正式提出了“框架理论”[1],认为“框架”是储存在人们心智中的,可表征特定情景的、具有层级性的信息结构。它呈现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含有若干具体或抽象的节点和节点间连接,具体的空位可能储存着具体信息,而抽象的空位有待于具体情景中的细节内容来填补。戈德斯坦和罗波茨将框架视为描写典型事体的知识包,可为信息理解提供缺省细节,保持期望,发现异常[2]。F.温格瑞尔(F.Ungerer)和H.施密特(H.Schmid)是这样定义“框架”的:为认知模型的一个种类,表征了与特定而又反復出现的情景有关的知识和信念[3]。可见,认知框架是针对某一事物进行信息理解和输出的底层模型。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使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内涵得以具体化和丰富化,引领了通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认知框架正在成为思政教学中生成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影响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红色文化[4]、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教材、课堂成为时代只需。《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以下简称“明德英语”)由王守仁、黄国文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该教材的“思政”内容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元素,并以此为元素大纲设计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该研究拟分析该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框架,助力教师及教材编撰者灵活应用价值观认知框架生成高质量大学英语教学话语。

二、文献综述

该教材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框架,从宏观来看,属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畴。但认知框架与教学设计在内涵范畴、观察角度上有重大差异。认知框架是代入学习者认知身份来观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层面的认知语用功能,而教学设计则是代入教材编著者身份来看待其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胡杰辉提出外语课程思政设计的三个理论维度,四个实践策略,即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需要从教育政策、课程理论和外语学科特点三个视角系统把握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在实践维度上,要突出:教学目标的精准性、内容组织的体系性、流程设计的渐进性和评价反馈的整合性[5]。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肖琼和黄国文以《明德英语》为例,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的多元大纲教学设计;张敬源 王娜以《明德英语2》为例,探讨了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6]。肖琼和黄国文、张敬源 王娜从教学设计的多元大纲、思政教学任务两个方面来讨论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实施[7],本研究侧重教学设计中的认知过程设计,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的多层面认知过程呈现进行了剖析,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材认知逻辑框架,为思政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理论

1.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 始于N.费尔克劳夫(N. Fairclough) ,通过话语分析来揭示话语中隐含的霸权和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致力于揭示隐藏于话语当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实质。田海龙在讨论话语理论和CDA批评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篇研究的第三种批评视角,即“钝角”的批评视角,研究语篇如何再现和建够社会变革,研究语篇本身的变化如何带动或者制约社会的变革[8]。意识形态作为规范性的社会常识,制约着话语实践,从而对具体的语篇建构具有制约作用,即规定了语言可以表述的内容、策略、方式、结构,并同时建构了语篇的作者和读者,使得作者和读者的意识形态得以互动[9]。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元素大纲的教材设计,不同语篇的选择与组合,本质上就是政治意识形态辖域下的话语创造传播实践活动,在传播中完成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观化。N.费尔克劳夫认为主流话语要经历一个自然化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似乎失去了与特定的理想、思想和利益的联系,并成为某种机构的常识性实践[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的教学传播行为所进行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语域自然化过程,是一种建构社会共识思想的实践活动。

2. 教材文化呈现理论

S.霍尔(S.Hall)和K.利桑佳(K. Risager)提出文化呈现的三种类型:反映论,意图论,建构论[11-12]。反映论把呈现看作现实的镜像,是对现实的一种直接和透明的反映和模仿;意图论把呈现范围聚焦到教材编著者的意图,指教材中展现的编者关于目标语国家的看法;建构论强调了读者在教材阅读、理解中的主体性作用,呈现结果依赖于读者与教材的交互过程。教材文本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框架内容并不由其语言文字的概念意义直接体现出来,而是由承载该内容的语言载体单位所蕴含的认知功能来实现。教材文本作为静态话语,它体现的是教材编著者的教学或者学习设计方案,其认知语用功能实为教材编著者预期的设计意图,因此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框架分析属于文化呈现意图论的理论范畴。

(二) 研究思路

教材价值观认知框架分析首先需明确承载价值观认知框架的话语载体。该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宏观引领和元素大纲,将价值观认知基本覆盖到整本教材,从教材名称,单元主题以及单元内各个板块都有所体现,其价值观认知话语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或隐性话语都由若干形式上独立的话语语篇组成,蕴含其中的价值观认知框架由其各个独立语篇的认知功能,和语篇之间的认知结构关系建构而成。本研究将分别从显性话语、隐性话语来分析各语篇的认知功能,最后由语篇的不同认知功能来总结其认知维度以及认知逻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框架分析

(一)显性话语的认知框架

显性话语语篇依话语呈现时间前后顺序依次为:教材名称、单元主题、名人名言(Quotes)、目标价值观呈现(Core Value Focus)、目标价值观探索(Exploring the Core Value)、目标价值观课文学习引导(Think and Discuss)、目标价值观研讨(Seminar on the Core Value)。教材名称、单元主题为单元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单位,属于总括层面;而其余则是存在于每个单元内部,属具体层面。

1.单元外显性话语

该教材以“明德”二字冠名,“明德”源自儒家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即“彰显”,“明德”二字旗帜鲜明,凸显了该教材的思政方向和内涵。《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I》(以下简称“明德I”)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炼了8个思政主题作为单元名称,如 “Undertaking Your Missions, Excelling through Dedication”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抽象宏观的概念表述,而各个单元的思政主题体现了其概念的不同侧面并有所深化与拓展,如“包容、尊重”是“友善”概念内涵的充实和丰富,而法治、民主、社会公平、正义则是公民“敬业、诚信、友善”的主体性意志赖以发展的时代基石,8个主题之间有概念内涵的逻辑互构,使其能够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内涵结构的系统性相互支撑。

2.单元内显性话语

每个单元内部设计5个显性节点。首先中英对照的名人名言开篇。中外名人名言同题共现,涉略古今中外,博采众家之长,创设了文化对话交流的空间,也奠定了中外文化对照互鉴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汉语名言以“汉语”的原生形态呈现,而不是通常英语教材中的英译版,开英语教材中汉语文化原生形态呈现的先例,体现了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原汁原味意蕴的重视,传达了使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耕的希冀,与该教材“明德”二字倡导的人文传统思想相契合,表达出以中国文化为主的文化交流态度。

目标价值观呈现使用总分式的论说呈现,用主题句陈述核心价值判断,然后分述价值观实现的路径或包含的内涵结构。价值判断是关于价值观的思想表述,而非价值观概念,概念本身无所谓论证,而价值判断是可由逻辑论证的命题。如第三单元“Dedication consists of excellence and fulfillment”, 点出 “奉献指要义在于卓越和成就”,分述“Striving for academic excellence for future service”“being loyal to ones initial pursuit of the common good”“dreaming big and starting small to achieve life fulfillment”从专业技能、思想认识、方法论三方面论述成就奉献生活的要领。这样的目标价值观显性呈现,既可建立对学习者预期行为表现的期望,又可提供实现目标价值观的内涵要义和方法路径,起到目标价值观认知地图的向导作用。总得来说,“目标”作为所有有目的、“受控的”信息加工的核心[13],目标价值观的显性呈现为师生的学习行为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锚定作用。

目标价值观探索采用多模态话语形式,视频、声音、图片、思维导图进行有一定趣味性、认知挑战性的活动设计,以同伴讨论为主,属于价值观头脑风暴,旨在激发学习者畅所欲言,充分激活关于目标价值观的已有知识,不同思想观点进行碰撞,为新价值信息的吸收储备足够的模式匹配资源。如第二单元中“the meaning of dedication”,要求听完给定音频完成完形填空的练习题,每個空给出单词的首字母,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也可以借助不同学习者的多元化视角来丰富“dedication”的内涵。

目标价值观课文学习引导安排在课文学习之前,由课文介绍和与之相关的问题组成。问题设计从学习者视角入手,旨在让学习者带着有关自身成长或发展中的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提升主动学习质量的同时进行价值观认知的引导。

目标价值观研讨在Text A和语言技能培训练习题之后,基本以视频具象的方式呈现,以Q&A问答的活动形式进行。该模块中提供了关于目标价值观的新案例,且新案例基本体现中外文化素材大致平衡的特征。该模块拓展了text中目标价值观的话语建构空间,将目标价值观的理解和分析扎根于更广泛的话语情景下,同时推进了价值观认知过程。如第一单元“Serving the Country”, 要求观看有关钱学森的视频后,完成两个任务,首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分析钱学森先生报效祖国的事迹示意图,然后思考“What are Qians inspirations to you?”和“How can you be a better self and serve the country?”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针对学习者自身,体现出编者借此推动学习者自身思想认识的升华。依据曹文秀、李忠军  提出个体价值观形成的五个认知加工环节,价值感知识别、价值标准提取、价值评价权衡、价值整合内化和价值反馈调节,可见这两个问题在价值观认知过程上从价值信息的识记、理解过渡到了价值信息的内化[14]。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元素大纲,设计了单元主题-单元目标价值观的内涵细化-目标价值观探索-目标价值观研讨的语篇呈现形式,形式上体现模块化、系列化,认知逻辑体现在4个维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中外文化对话场域、学习者主体性空间和价值观认知过程,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体现出内涵网格化互构、条目化引导、渐次深化的认知网络、价值观认知路径设计初步体现感知、理解、分析、内化的过程,中外文化平等交流但强化中华文化主场的文化态度,从重视学习者主体学习状态、贴近学习者学习生活经验来突出学习者认知主体性视角。

(二)隐性话语的认知框架

隐性话语语篇按时间顺序依次为:课文语篇A(Text A)-课文理解(Understanding the text)-语言使用(Language in use)-课文语篇B (Text B) -甄别要点(Identifying the main points)- 完形填空(Selecting the best choices) -翻译写作研讨会(Workshop on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单元任务(Project)。其中翻译写作研讨会和单元任务为单元练习题,其余为课文和课文专项练习题。

1.隐性话语课文

该教材采用单元课文双语篇设计模式,语篇A为主语篇,语篇B为副语篇。从教材8个单元A和B的语篇文化国别属性来看,体现出中外文化大致并置的特征。如第一单元中Text A中以加拿大物理学家Louis Slotin为例讲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相互作用;Text B讲述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艰难回国报效祖国的事迹;第三单元Text A中文化人物为“Abraham Lincoln”, Text B 中讲述了中国思想“和谐”。

课文是新价值信息集中输入的语篇,是单元内容组织设计的起点和中心。如何阐述新价值信息,选择不同类型的语篇意味着不同的信息展开方式。从8个单元课文语篇价值阐述方式来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一类以阐明事理为中心。如第一单元 Text A 中的Louis Slotin,Text B中的邓稼先;第二单元Text A 为何江讲述自我学术经历的演讲稿,Text B介绍了李时珍著述《本草纲目》的艰辛历程;第三单元 Text A 介绍了Abraham Lincoln从总是批评别人到从不批评的经历。无一例外,选取的都是对国家、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构建了榜样话语,通过榜样人物的天然号召力和影响力来传播价值信息。

从这三个单元的价值观来看的话,第一单元“爱国、责任感”,第二单元“奉献、敬业、不忘初心 ”,第三单元 “包容、尊重、和谐”,这些价值观属于保护性价值观,其加工方式为道义原则。价值观念的加工方式有两种:道义原则和功利原则[15]。前者更注重对事件行为性质而非结果的判断[16],且只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二元性区分, 与道德直觉相似; 而后者是在效用框架下进行的, 往往在利弊权衡后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决策[15]。保护性价值观的认知加工为道义原则,可见课文语篇创建榜样话语的价值观传播策略是恰当并有效的。

一类是以阐明事理为中心。如第三单元Text B 集中阐述了中国思想“和谐”,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以及当代的思想价值;第四单元 Text A从动物界广泛合作的现实来反证人类社会中相较竞争来说合作的基础性和本质性特征,Text B 讲述了科学发明背后的合作案例,论述从人类社会中合作对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性,从动物界和科学发明两个角度来阐述人类社会“合作”的基础性和广泛性 ;第六单元“规则、法治”Text A 第三人称,从英国民间传说中的绿林好汉Robin Hood谈到人类社会现实中对与错的复杂性与模糊性,Text B 讨论了在机器人发挥日益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时候,该如何承担道德法律责任,深化对规则、法治的理解,学会多角度批判性看待社会正义。第八单元Text A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以及各种社会偏见,呼吁通过多元化来建构社会正义,Text B 提出“文化商”的概念,用来描述个体适应某种新文化的能力,所有个体文化商的总和就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包容性和多元性,提出社会正义构建的个体化路径。

从语篇的论证方式来看,Text A通常从概念的核心要义出发进行理性思辨,Text B从某个角度进行补充论证。这几个单元阐述的价值观“合作、规则、法治、多元化”为社会层面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思想观念,这些价值观的认知加工方式,属于功利原则,即在权衡利弊得失中强化其价值取向直至内化。语篇类型的选择应与阐述价值观的认知加工方式相关。

2.隐性话语课文专项练习题

Text A后的课文理解(Understanding the text)和语言使用(Language in use),Text B后的甄別要点(Identifying the main points)和完形填空(Selecting the best choices)其设置思路一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形式框架中,提炼文中价值观认知的要点,引导和强化价值观认知,为价值观认知提供恰当的阶梯。如第一单元Understanding the text 中在把握课文结构内容的基础上对“a whole person”的不同侧面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明确“a whole person”的内涵结构。

3. 隐性话语单元练习题

翻译写作工作坊(Workshop on translation and writing)这个模块中,翻译部分扩展了价值观认知材料,提供了如关于华罗庚、张仲景、三轮车夫白方礼、屠呦呦、季羡林、信息安全等的翻译文本。翻译材料基本为中国文化人物或者时代重要议题,强化了中外文化并置中中国文化为主的理念。这个模块中的写作题目紧扣单元价值观,从学习者自身的题目如“What Career should I have?”、 “An Impressive Sharing”;从学习者身份出发的如“Should Students Who Commit Cyber-bullying Be Severely Punished by Schools?”、“Respecting Differences in Our Class”;从比较不同价值理念出发的如“Write two body paragraphs on “Ways of Dealing with Criticism ”;续写“Cultivating Team Spirit in Sports”等,在这些写作活动中,价值观认知进入学习者生活世界里,指向价值观认知的实践事件分析,一方面促成价值观的内化,另一方面为价值观的践行奠定思想基础。

单元任务(Project)的设置内容与单元价值观话语一脉相承,其任务设计体现了学生本位性、情景真实性、实地调查性、集体合作性。8个单元任务情景大都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合作、奉献、诚信、同伴社交、行为规范、工匠精神、方言使用等,要求小组合作进行访谈或者问卷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最后以 PPT, text, audio 或者 video的形式在班级或者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单元设计体现了价值观认知的多重意图,第一小组合作形式本身是一次同伴合作、交往、奉献、友爱等价值理念的践行,在行中体悟知的价值观实践教学;第二合作调查主题内容与单元主题价值观一致,使学习者对校园环境中主流价值观的认知情况有了实际了解,为自身价值观认知提供了现实对照和反思的机会,有助于价值观认知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隐性价值观话语中,语篇选用逻辑体现为根据不同价值观的认知加工方式选用不同阐述类型的语篇,保护性价值观选用刻画人物的语篇;非保护性价值观选用阐明事理的语篇,这个策略选择具有认知心理学的实验基础。以课文价值观为思想基础,基于此设计蕴含目标价值观的语言能力练习题,通过目标价值观的再现率来强化价值观习得,同时拓展价值观的中华文化空间以及社会实践空间,在更广泛的中华文化基础和实践生活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内化。

隐性价值观话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维度中体现为语篇的不同阐述方式以及课后练习题构建的同一价值观场域;中外文化对话维度上利用模块“翻译写作工作坊”“单元任务”凸显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以及扎根于中华大地体悟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出发点;学习者主体性维度上从认知原理和学习者生活经验入手营造学习者主体性心理空间;在价值观认知过程维度中深化了价值信息理解、分析和实践应用环节。

(三)小结

总得来说,该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逻辑在4个维度上分别为:依据价值观的不同认知加工方式选用刻画人物或阐明事理的语篇论证方式,通过显性节点构建内涵网格化互构、条目化引导、渐次深化的认知网络;利用模块“名人名言”课文以及课后习题中外语篇相间,创设中外文化平等交流的话语空间,同时通过“翻译写作工作坊”“单元任务”凸显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以及扎根于中国大地体悟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出发点;立足于学习者主体地位,通过契合学习者的认知趣味性、生活经验借助认知原理创建学习者主体性心理空间;从名人名言导入、目标价值观呈现、目标价值观探索到课文价值信息输入,课文后语言能力练习题以及目标价值观研讨到单元任务,体现了价值信息感知、理解、重复、拓展感知、实践应用的认知过程,基本上完成了价值观的认知加工环节。

整体来看,这4个维度的呈现样态表现为价值观认知过程贯穿全部语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中外文化对话语域和学习者主体性空间呈网络铺陈,三个话语叙事空间有序间隔叠合,为一主线串合三空间的话语叠加态。

四、结束语

该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框架分析明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4个维度、各个维度上的话语逻辑以及一横轴串合三空间的话语叠加呈现样态,能够为一线教师以及教材编著者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及教材呈现提供参考。

该教材中体现的依据不同价值观的认知加工方式选用价值信息阐述方式不同的语篇,即明确区分了保护性、非保护性价值观的不同语篇选用策略值得借鉴;采用显性节点以及价值判断的思政目标呈现方式具有思政教材开发上的参考价值。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结构建构思政内容网格化、系统性相互支撑的认知网络可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提供启示。“名人名言”模块中汉语语篇以汉语原生态呈现,为中华文化如何在英语教材中呈现提出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材认知框架研究其母题就是中华文化的英语教材呈现研究。

参考文献:

[1]MINSKY M. 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J]. 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 vision.New York:McGraw-Hill, 1975:10.

[2]GOLDSTEIN I P,ROBERTS R B. Nudge, a knowledge-based scheduling program[J]. Frame conception and text understanding. 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80:28.

[3]UNGERER F,SCHMID H.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London:Longman,1996:211

[4]刘仕晨,常稚蝶.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2):33-35.

[5]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2):53-59.

[6]肖琼,黄国文.外语教材编写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为例[J].外国语言文学,2021,38(4):400-412;447.

[7]张敬源,王娜.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J]. 中国外语,2021,18(2):33-38.

[8]田海龙.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339-344;400.

[9]赖良涛. 批评话语分析的意识形态观述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4):60-66.

[10]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M].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9:107-108.

[11]HALL S.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M].London:Sage,1992:13-64.

[12]RISAGER K.Representations of the World in Language Textbooks[M].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18:5-6.

[13]杜安.F.谢尔,戴维.W.布鲁克斯,盖伊·特赖宁,等.统一学习模式 从动机认知及神经生物科学层面理解最佳教学[M]毛伟,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139.

[14]曹文秀,李忠军. 价值观形成的认知加工与培育路径探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7(6):49-56.

[15]岳童,黄希庭,徐颖,等.价值观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91-2101.

[16]BARON J. Belief overkill in political judgment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9,29(4):368–378.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