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数学课余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

2024-04-17邱丹

新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内驱力学习兴趣

邱丹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地设置课余活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再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关键词】课余活动 内驱力 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于“数学活动”的描述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不能只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在课前或课后嵌入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融合和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地构建、发展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并不赞同将学生头脑仅视为装载知识的容器,而是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或器官,如眼睛、耳朵、口、手和大脑来参与学习过程,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安排数学课外活动,平衡学生间不同的知识起点,整合碎片化的知识,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一、创设数学课余活动的意义

朱永新教授说过:即使你的教育内容是正确的、合理的,也应当尽量避免采用强制和灌输的方式,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要以朋友般的口吻,通过讨论、交流、游戏和活动等方式进行教育。最好的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影响实现的。数学课余活动能够让学生从被动的“需要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愿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课堂上只有40分钟的时间,课余时间则更为宽裕,可以用来进行探索、思考和质疑,这样数学思考就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落后于形象思维,因此在理论教学中,需要通过活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解放。

二、设计和实施“先学”活动

1.阅读型探究。阅读型探究指的是通过阅读书本进行静态的学习。比如在上课之前,可以先阅读相关的教材。在阅读过程中,要从标题开始,仔细思考每个字词的含义,同时要注意结合图文进行理解,对新词、新概念、困惑和需要补充的地方进行标注。如在教学人教版二下“图形的运动(一)”时,教师推荐学生在课前阅读数学绘本《马良的神奇画笔》,在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对称物体,并且了解到不同的图形具有不同的对称轴,有的图形甚至有多条对称轴。通过有趣的阅读活动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另外,阅读型探究还可以是视频动态阅读,如“呆瓜微课工作室”推出的讲故事微课,它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通过对动态视觉和静态文字的观摩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数学并研究数学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2.行动型探究。针对一些操作性强的知识,教师会围绕核心目标设计一份开放型的课前任务单,学生在学习之初会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如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从中体验和感悟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追求让学生拓展广阔的知识面,更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说,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是单独存储的,还是与其他相关内容形成一个系统,这是衡量所摄取的知识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课前安排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应用,并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互融合。在教学人教版六下的“折扣”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去商场或者在手机购物软件上寻找实际生活中的折扣,然后写下自己对这些折扣现象的理解。在生活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丰富多样的折扣形式,包括直接打折、折上折、满减、满返、多件多折、限时限价折等。让学生在上课前广泛地对不同的打折方式进行搜集,并尝试理解它们的意义,比较这些打折方式的异同。在课堂上,教师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制订出合理的购物策略。

三、设計和实施“后学”活动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前和课堂范围内,应该鼓励他们带着问题走向课后,通过实践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规划与执行“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后学”活动的学习时间更长,探索的空间更广阔,对学生更有益。

1.延续型探究。教师制定与课内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以拓展课堂学习的范围。

在教学人教版六上“比例尺”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在课上已经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并知道如何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如何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收集阅读资料—准备工具—画草图—测量—确定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绘制平面图的过程。通过类似的活动过程,启发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使他们深刻领悟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具备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经验,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引领他们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构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创生型探究。创生型探究是基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个性化问题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共性问题来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及分析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在教学人教版六下“负数”时,经过基本的知识传授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整理关于负数起源、意义、作用等方面的信息。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负数,你有什么疑惑或想要了解的?”有学生回答:“负数怎么进行加减运算?”由此,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有关负数运算的问题,教师提问:“3减8等于多少?”让学生在课后分组探讨。作为一项“后学”活动,该问题促使学生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分工,不仅扩展了思考领域,还让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意愿和兴趣。

3.综合型探究。《课程标准》强调了“加强学科内知识的整合,推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加强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而综合型探究活动是“后学”活动的一种,它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良好载体,能够承载丰富的知识与内容。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人教版六上“位置与方向(二)”后,教师组织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方向、色彩和图案巧妙结合,制作出富有趣味和创意的方向板,从而实现数学和美术的有机结合。另外,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指南针指示南北方的原理。随后,组织学生进行指南针的设计、制作和改进的实践活动,通过综合型探究活动,成功地将数学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的技能。最后,组织学生参加“小小讲解员分享小知识”的环节。通过查询资料,有的学生讲解了指南针的功用,有的学生描述了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天然的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方向。学生的这些信息有的来自语文课本中学到的有关中午的太阳、明亮的北极星、树叶的浓密和沟渠中的积雪等知识,还有的通过课外阅读获取,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数学和语文的有机融合,从而开拓学习视野。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有益的数学课余活动,既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探究和制定数学课余活动,确保活动与数学学习内容无缝连接,并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样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促进数学理论的内化和迁移。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琯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

猜你喜欢

内驱力学习兴趣
培养内驱力
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拥有“自推”的力量
神秘的内驱力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