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融入“三全育人”机制研究

2024-04-17罗正翠

科教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心理育人心理危机三全育人

罗正翠

摘 要 为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机制,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某高职院校的一名曾留守大学生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名曾留守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危机问题,理应加以干预。为此,通过构建全员心理育人体系、形成全过程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系,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融入“三全育人”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 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心理危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9.041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echanis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an Example

LUO Zhengcui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To build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that integrates family, society, and school, this article adopts a case study method to analyze a former left behind college student from a certain vocational college.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rmer left behind college student has certain psychological crisis problems and should be intervened. To this end, by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for all staff, forming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out the process, and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we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risis

1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融入“三全育人”机制实证分析

1.1  个案分析

本文拟以曾留守大学生为例,为保护学生隐私,以ZY缩写代替,按照罗森伯格自信心测量表(见表1),ZY测试得分为11分,属于自卑者。

ZY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带着哥哥姐姐在外经商,因外公外婆双亡,且爷爷奶奶在外地,ZY只好独自在家念书,靠左邻右舍照顾,其间该生不喜欢交流。上初中后,父母将其送至姑姑家,但因自己与姑姑家并不熟悉,后又被安置在姨奶奶家直至中学毕业。高中毕业后,ZY未留在家乡,選择了离家较远的高职院校,经多年“留守”生活,其发觉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也越来越不知如何与周围的人交往,学习、生活都要小心谨慎,压力巨大。

1.2  自信心不足影响因素分析

1.2.1  个人认知层面

经过访谈分析,发现ZY在自我认知层面上有偏差,没有成就感,对自己各方面的整体自我评价是否定的,自我认同程度非常低。与此同时,ZY过于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试图从他人那里得到认同,其自我评估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肯定上。

1.2.2  学校层面

ZY相信,想要获得教师的关注,必须既懂事又成绩好,因而其在与教师交往时往往处于一种恐惧、紧张的状态,这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提高,也不利于积极自我身份的形成。且大学生是有独立意识的成年人,故教师并不会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ZY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关怀,觉得教师只会喜欢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并认为自己表现差,这对自我评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2.3  家庭关系层面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ZY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较强的抵触情绪,且不善于使用亲昵语言,甚至对最要好的朋友也总是敬而远之。通过访谈发现,家长对ZY的教导多为“打击式”,用否定的语气来教导。例如,其父母经常会将ZY与其辍学的哥哥姐姐相比较,以是否开始赚钱为标准否认ZY,而非培养ZY正确的三观。

1.2.4  社会层面

目前,社会方面对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重视程度不够,较少展开心理健康普查,对这部分群体的认识也不够,无法深度挖掘出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不能给予相应的支持。

2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融入“三全育人”机制问题分析

2.1  未能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三全育人的一个关键步骤。只有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调配合下,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完美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品质性格得到最优化。家长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人,而人在幼年时期最喜欢模仿周围的人,会不知不觉地向父母学习。所以,家长要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做好对子女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2.2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教育模式需要创新

从心理危机干预课程上来看,相关理论课发展是与时代相适应的,但是,原有的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挫折教育等均属于灌输教育,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可听可不听,导致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不能在现实环境中及时地意识到自身的心理危机并予以及时处理。

2.3  社会育人责任意识薄弱

在高职院校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无法离开这个社会,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为这个社会服务。而高职院校忽略了社会专业心理咨询队伍的作用,未能高效利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开设的各类平台或共享资源,如苏心App、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24小时热线等资源,导致学校与社会联合教育缺失,问题严重的学生不能适时得到心理专业人士的支持。

3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融入“三全育人”机制的思考

3.1  价值追求

3.1.1  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心理育人融入“三全育人”,必须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育德”与“育人”相结合。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最容易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3.1.2  满足“精神扶贫”的现实需求

相关研究表明,导致代际贫困的重要原因是心理资源缺乏,贫困人群必须拥有好的心理资源,才能获得进步和成功的动力。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仍有部分贫困生,其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多子女的家庭,“精神扶贫”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文关怀,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

3.1.3  实现曾留守大学生的教育补位

相关调查表明,曾留守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概率远比没有留守经验的大学生高。对于这部分群体,若不能得到足够关注,其出现的心理问题将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干预,将会演变成为心理危机,严重的还会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件。高职院校要健全心理育人教育制度,并融入“三全育人”,从而对这部分群体实现“教育补位”的目的。

3.2  构建全员心理育人体系

第一,学校层面。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教师不少于2人,必须具备相关技术背景及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可聘请优秀的心理辅导人员,并对辅助人员展开岗位培训与引导。此外,还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队伍(后勤保障员、宿管员等)、教育行政队伍以及专业教师队伍等,把心理教育融入学生教育管理,提高整体参与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使心理教育真正达到全方位的渗透。

第二,家庭层面。目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同机制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部分家长认为大学生已成年,无须保持联系,导致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机制不畅通,这对实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问题家长”常常是“问题学生”的根源,大学生心理育人机制不健全与其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学校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而精准定位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精准干预。此外,开展“家—校”联动有助于学校对问题家长展开必要的心理教育,让家长更加关心自己的孩子,充分发挥心理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家长的正确教育和指导下得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第三,社会层面。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与社会上专业心理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其他高校的经验交流和良性互动;邀请校外兼职教授担任学校心理顾问,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工作案例督导,指导解决工作中的专业难题;充分利用地方心理卫生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力量,开展专业培训和社会服务,充分挖掘地方医疗资源,与心理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完善的“校—医”合作机制,为心理疾病学生打通绿色就医通道,为心理疾病学生提供了及时的转介;邀请当地专业心理健康医院医生来校坐诊,给有过诊断、自行停药、目前还有躯体或情绪问题的学生,提供面对面免费看诊服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目前状态。

3.3  形成全过程心理育人体系

大一新生在适应学习、生活以及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应该对大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验,获取大学生心理行为是否存在问题的反馈意见,然后再展开后续的调查,并与其他问题原因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例如开展讲座或演讲比赛,以“初入大学,如何适应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为题,引导大学生建立起一种健康的自我意识,从而达到对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及时解决。

大二階段,学生基本上已经适应了校园生活,但许多学生也开始感到迷茫,比如在继续学业和就业之间徘徊。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自我控制水平上的问题,具体表现旷课、学习懈怠以及游戏成瘾等。为此,要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渠道,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个性化的心理辅导。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以及辅导员等均要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展开密切的关注,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干预,让大学生树立起自己的信念与目标,以免在学业上积累太多的压力;同时,生活上尽量多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大学生感受到温暖,并以此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大三学生由于即将进入企业实习,会感到焦虑、恐惧,从而容易发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此时,高职院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设或是利用各类学习平台选修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相关心理课程,分时段保证心理第二课堂的有效实施,拓宽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可通过举办专门的培训咨询会,邀请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展开沟通探讨,提高大三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自信,并使学生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社会信息,这对调整岗位实习期学生的心态大有裨益。

3.4  建设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系

第一,做到课内课外结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予以改革、优化。比如,将社会时事、典型案例以及热点新闻事件与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进行交流分享,设置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真情实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发掘学生身边的心理隐性资源,利用心理育人主体的教育和指导,让大学生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情景剧、微电影、心理微视频、心理平台资源利用等,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一个积极的心理文化环境。

第二,线上线下结合。线上利用好学校心理中心 QQ 值班,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校园公众号平台,普及宣传心理咨询预约渠道;定期发布心理实用小知识,指导学生用好“苏心 App”线上求助平台,将官方平台变成学生可互动交流、纾忧解疑的“生活化”平台。线下运用心理广播平台,讲好大学生的成长故事,或通过专业人士讲座、心理卫生宣教刊物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全方位、多渠道促进校园心理育人氛围的形成。

4  结语

当前,社会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国家对高素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也要具备健全人格与良好心理素质,方能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结合“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探索与创新心理育人工作路径,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大学生人格、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2022 年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校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心理育人融入‘三全育人机制研究—— 以苏电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为例”(GJZX2205)。

参考文献

[1] 王梦瑶,杨丽娜,冯勇超,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3):18-21.

[2] 张珠云,严苗苗,金射雯.曾留守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力调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7):84-86.

[3] 汪祝华,卢继富.高校大学生原生家庭背景与心理健康狀态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1(18):22-24.

[4] 李娇娇.“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2):78-80.

猜你喜欢

心理育人心理危机三全育人
新时代背景下心理育人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探究
新时代人本理念下的朋辈心理育人工作模式的探究
天生积极难自弃,你若盛开清风来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教育方法研究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