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融合:大学教学中的挑战与对策

2024-04-17肖涛姚瑶廖文飞李忠武

科教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肖涛 姚瑶 廖文飞 李忠武

摘 要 科教融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关键特征。然而,调查分析后发现,其在实施中存在诸多挑战,如高校对科教融合理念认识不足、科研型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科研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基于此,文章探讨了科研与教学的历史关系,提出了强化科教融合理念、加强课程建设以及完善成果转换和考核机制等具体建议。本研究对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资源配置的提高以及科教融合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關键词 科教融合;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9.001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XIAO Tao1, YAO Yao3, LIAO Wenfei2, LI Zhongwu1,2

(1. 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3.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S&EI) is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However, after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any challenges exist in its implementa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oncept of S&EI, inadequate teaching ability of research teachers, and imperfect transform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research results. Thu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EI, puts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S&EI, enhance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This study offers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I, improving the allocation of S&E resources, an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EI.

Keyword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urrent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的职能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需要肩负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重职责。但多功能培养模式引发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矛盾。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大学教育应回归教学本位,科研应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有人认为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殿堂,发展科研、发现真理为其第一要务。科教融合是指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融合,研究表明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和科研的优势,促进宏观科教事业与微观人才培养的相互提升,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流大学和提升高校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高校已初步探索科教融合,而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师生认识不足、教研能力不平衡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难题。本研究梳理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基于课堂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大学科教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对策。

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1  历史关系演变

教学与科研经历了从分离、互动到融合的演变。19世纪前,大学重视经典文化和哲学,而科研处于边缘地位。1810年,威廉·冯·洪堡首次将科研引入大学,主张师生共同探索未知,打破了传统教学的保守性。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大学科研逐渐崛起,采用科学方法、建立实验室并开设科学课程,但文理科教学仍为主流。其间,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成为现代大学的典范,教学与科研初步融合。然而,英、法两国诸多学者质疑科研进入大学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应基于一般的普遍的知识,而知识专业化将影响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论性把握。20世纪下半叶至今,大学中科研与教学并重,二者平衡发展。大学扩展了科研领域,促进了科技进步,而且建立了产学研结合体系,培养了应用型人才,其角色逐渐多元化。21世纪,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美国的研究型高校以科教融合为切入点,不仅注重应用型研究成果,而且强调将科研资源融入实践教学,推动大量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使教研深度融合。

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也经历了分离到融合的历史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仿效苏联设立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而高校只承担教学工作,科研与教学分离。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重点大学要兼顾教育、科研两大中心。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强调高校要深化教学与科研这两大职责。随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各校协调人才培养和技术发展的关系。2000年以来,“双一流”高校中科研的地位继续强化,比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通过“莙政基金”“本科生研究计划”支持科研发展。然而,科研地位的强化又逐渐对教学形成挑战,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再次凸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要坚定育人初心,在教学中克服“五唯”论。另外,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利于解决教研的冲突关系,要求高校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教师应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2  教学与科研的内在关系

教学与科研,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过去的观念中,教学与科研在功能属性、工作性质与成果形态、时间分配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对立。首先,教学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传统观点认为发展、创造新知的科研是教学的派生功能。其次,教学围绕学生展开,重复性强、成果隐形且难评估;相比之下,科研以问题为导向、成果显性且是易评估的创新性劳动。最后,教师因精力有限而在教研的时间和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平衡。因此,教学与科研难以兼顾是众多学者、一线教师甚至教学领导等所公认的事实。

近年来,众多学者强调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兼容统一的关系。科教融合是指高校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以科研成果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教学需求引导和激发科研创新,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办学理念和模式。首先,二者的融合源于相同的终极目标。教学与科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共同构建了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蓝图。其次,二者的互补性增强了教学的探究性。教师将科学前沿知识带入课堂让学生一起攻克,不仅有利于更新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兴趣,而且能够激发教师的责任感,提升教学水平,其迸发的能量是二手资料不可比拟的。最后,二者统一于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的转换。科研创造的新知可作为课堂探究内容,而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馈也能作为教学内容。总之,科教融合已成为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与科研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可以融合和协同发展的。

2  科教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2.1  对科教融合理念认识不足

众多双一流高校逐渐将科教融合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比如孙琳玲认为“无教学不大学,无科研不引领”,强调科教兼容统一。然而,部分高校及教师对科教融合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比如余秀兰主张研究型教师要专注科研创新,将科研从教学中割离出来。同时,部分高校教师成果的评价体系过分依赖科研指标(论文项目数、课题经费等),导致一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科研,因急功近利而忽视教学质量、育人成效、社会贡献等。此外,虽然部分年轻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方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但仍有部分教师缺乏教学能力和动力,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无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集美大学的研究显示,近十分之三的教师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甚至有10.06%的教师坚持传统授课模式(图1 a,p3)。因此,部分教师只在观念上赞同科教融合,而实际行动受固有观念和科研压力的影响而不尽如人意。

数据来源于徐玉霞等在2022年《高教学刊》第35期上发表的“师范认证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第157―158页,本文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

2.2  教师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不匹配

目前,高校引进了大量的科研型教师,降低了专任授课教师的比例。为提高教授的授课比例,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全员授课制度。比如,山东大学教授的授课比已达到79.39%,郑州大学为63.93%。然而,部分科研型教师或教授的研究水平与教学能力不平衡,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一方面,教授因承担项目带头人、硕导、博导等多重身份而投入精力不均,导致部分教授“教而不授”以及“水课”现象凸显。另一方面,步入高校的青年教師一般为研究型博士,他们缺乏全面的教学技能和经验训练,而技能培训并未被多数高校训纳入日常管理规范。调查显示,在课堂教学中,仅21.79%的教师会增加探究、提问、讨论和汇报的频率,13.41%的教师沿用陈旧的灌输式教学(图1 b)。此外,大学“科研漂移”现象突出。教师的职称奖励与易量化的科研成果挂钩,导致教师更愿投入科研。这些现象未将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可能产生“教师就课堂谈课堂,就教材讲教材”等低质量的教学问题,降低了教学活动的研究性和探究性,忽视了教学工作的质量,加剧了科研与教学的分离。

2.3  科研成果转换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在科教融合、成果转换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不足和问题。首先,部分高校对科研成果转换的奖励和收益分配政策不完善,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不完善的管理服务机构和平台机制无法全面促进产学研合作和区域创新。此外,评价体系问题突出。一些高校的考核评价过于关注数量指标,如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等,忽视了教学的质量指标(原创性、启发性、科普性和社会效益等);而部分高校又过于依赖排名、认证、评估等外部评价,忽视了同行评议、专家咨询、用户反馈等内部评审。此外,相关高校在晋升评价与激励机制中多注重教师个人教学情况,没有将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指标纳入其中,并未建立资源转换系统和成果转换平台,导致成果转换的绩效考核不尽如人意。目前高校正在逐步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如山东大学重视并强化教学设计;复旦大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与激励体系改革调研报告》突出教书育人在教学和人事评价中的地位。

3  对策和建议

3.1  强化科教融合理念

学校要加强相关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提升教师对科教融合理念的认识和自觉。首先,学校要认识科教融合的必要性,将其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模式、提升高校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同时,政府和高校应制定明确的政策以鼓励科教融合。比如完善科教融合的政策激励制度,搭建平台和机制,健全资金激励体系,综合运用物质和精神激励,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此外,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其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探索适合自己的科教融合模式和路径,创新内容和形式,提升融合质量和水平。高校可以通过设立研究中心、实验室或项目来实现不同领域专家的合作,而研究中心可围绕社会问题或行业需求开展研究和教学。最后,高校可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和渠道推广科教融合的理念及经验。

3.2  加强课程建设

针对教师过分追求科研成果而弱化教学的问题,学校可将科研素养、科学前沿和科学问题等研究型内容纳入专业课的建设和培训中。首先,学校可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课程建设。其次,学校应建立教师课程发展体系,丰富培训内容,拓宽教师视野,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的访学交流和挂职锻炼等活动。最后,针对学科教学、科研素养以及创新能力难以同步培养的问题,高校可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在培养教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将项目制教学以及科研成果融入具体的核心课程中,鼓励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探索科学前沿知识,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到科研的灵感,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平衡。这些措施为壮大学科人才队伍和科研后备之师奠定基础,不仅利于培养优良的教师队伍,也能促进学生科研素养的提高。

3.3  完善教研成果转换和考核机制

首先,高校需依赖互联网、大数据及教学深度融合来改变传统教学资源的供给方式,加快打造科研成果资源库,构建科教互动圈。其次,高校要完善管理和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法制化的技术转移、开发、咨询和培训等服务。此外,高校需要建立跨学科、促融通的平台和机制,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最后,要完善科研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质量导向,综合考量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创新性、教学性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

针对科教融合考核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高校要突出质量导向,综合考核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绩效,尤其是突出科教融合的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而不是单纯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规模。另外,要注重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和动态化,引入社会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定期对高校科教融合的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高校还要拓展开放式科教融合模式,促进国内外交流合作,将多元产业、行政部门、政府社会、国际同行等组织纳入科教融合范畴,为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服务,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协同创新网络。

4  结语

本文首先探讨了科研与教学历史关系的演变,强调二者本质上是融合上升的关系。其次,基于课堂教学问卷研究分析了我国大学科教融合的现状,总结了当前存在的理念认识不足、教师教研能力不匹配以及科教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强化科教融合理念、加强课程建设以及完善成果转换和考核机制等建议。总之,在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尤为重要,而教学与科研不仅是院校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本质内容。未来需结合多层次高校,从微观视角探究科教融合的实际效果。

*通讯作者:李忠武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HNJG-2021-0050)。

参考文献

[1] 陈伟,葛金国,周元宽.服务社会:现代大学的核心职能——兼论大学三大社会职能的内在关系[J].高等理科教育,2017(4):8-13.

[2] 谭珠珠,沈红.教研相长还是教研相抵——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时间分配对科研发表的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22(4):61-66.

[3] 孙丽.地方本科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定位及实现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27):14-16.

[4] 龙献忠.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迪[J].江苏高教,2003(4):78-81.

[5] 刘占祥.创建高水平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7-111.

[6] 周光禮,周详,秦惠民,等.科教融合学术育人——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本科教学的行动框架[J].中国高教研究,2018(8):11-16.

[7] 施林淼,刘贵松.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融合的方式、问题及对策——以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3):31-35.

[8] 于洁.如何实现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一个研究框架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5-22.

[9] 张玉.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再平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287-288.

[10] 李斐.论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演变与协调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15,9(1):1-5.

[11] 余秀兰.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J].江苏高教,2008(5):60-63.

[12] 包妮沙,刘亚男,李诺,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研与教学并重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及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8):38-41.

[13] 孙琳玲,吴凡.加强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平台管理,优化资源配置[J].科技视界,2018(23):113-114.

[14] 邓心强.论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异同与协同[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36(3):1-14.

[15] 孙婉婷,郝春东.大学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相互提升的意义及探讨[J].山西青年,2022(6):107-109.

[16] 王凯,倪炎,王亮.“双一流”战略视域下教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1-4.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论新《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问题与完善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教育云”促进科教融合
高校学生网络点餐现状及问题研究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
科教融合视域下科研院所设立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