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生成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2024-04-17周凤玲徐涵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

周凤玲?徐涵

摘 要 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彰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征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历史必然、是建设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的实践要求,同时也面临着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地位弱化、组织身份认同不足、工科教育与师范教育融合存在困境等现实挑战。引导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具体实践路径是: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吸引力;增强组织身份认同,激发主体参与积极性;把握三性时代特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元主体合作参与,构建人才培养网络。

关键词 工科大学;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身份认同;三性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4-0043-07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建成,我国职业教育由原来的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转变为以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为主要任务,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引导一批高水平工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同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开展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训进修”;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再次强调“支持高水平工科院校分专业领域培养职业教育师资,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这些政策要求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此背景下,探究高水平工科大学在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及实践路径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从而为建设多主体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增添新的力量。

一、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彰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征的内在要求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集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与高等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类型,其突出特征是“技术性”“师范性”与“学术性”三性统一。技术性是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具备职业教育的底色,即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技术性,要求毕业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师范性是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办学目标指向职业教育的教师,即在学习技术知识、职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包括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学法等,即教师能够选用合适的方法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这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学术性是衡量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1],一方面表现为办学层次的高等性,即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另一方面表现为理论研究的纵深性。学术性特征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尽管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举办形式越来越多样,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以师范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2],师范性的特征得以彰显,但技术性与学术性的特征未充分体现。而工科大学是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理、文、法、管、经、教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院校。高水平工科大学在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基础,有利于充分体现技术性和学术性的特征。

(二)历史逻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历史必然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我国还未成立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资的培养主要是由职业学校内附设的职业师资科来承担,毕业生经过一定的企业实践之后进入职业学校任教。1934年,政府为了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素养,倡导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等分别举办农艺、园艺、机械等职业师资科[3],普通大学开始加入职教师资的培养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经历了合并、增补、改名,形成了以12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同意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一九九五年招收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通知》,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加入职教师资培养的队伍当中。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纺织大学等14所部(委)属高校举办新增12个专业的成人专升本职教师资班,总计招生1040人[4]。部分综合大学和工科大学也逐渐承担起职教师资培养的任务。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其中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工科大学以职后培训的方式加入职教师资培养队伍。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100个国家层面重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300多个省级层面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5]。從历史发展来看,工科大学逐渐参与到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中。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对职教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内涵式发展,高水平工科大学凭借着历史经验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参与构建开放性、系统性、协同性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成为历史必然。

(三)实践逻辑: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实践要求

1.类型教育视角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亟需一批专业教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但我国目前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无法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据统计,2019-2022年,每年职技高师本科生招生总人数在8000~10000人左右,仅占当年此类学校招生总人数的15%左右,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的比例不足10%[6]。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18.86∶1;高职(专科)生师比为19.85∶1;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生师比为19.38∶1。按照职业教育生师比18∶1的要求,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均存在较大的师资缺口。

2.新时代职业教育提高师资素质的要求

新职教法从法律层面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由原来的中等教育层次、专科层次向本科、硕士层次延伸,旨在培养更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这必然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在招聘专业教师时,其学历要求在硕士及以上层次,中职学校用人标准的提高也对职业教育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仍然是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师资,为专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能力较弱。职业学校对高学历教师的数量需求与高层次职业技术师范毕业生数量之间严重不匹配。有数据显示,我国12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每年培养的本科生不足2万人,教育硕士(职业教育领域)全国每年仅招收千余名。截至2022年,中职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比例仅为8.91%,博士研究生比例不足1%,不能满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来看,我国目前有37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49所高校招收硕士层次职教师范生[7],博士层次的职教师范专业设置仍在探索中,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仍存在本硕博层次未能有效贯通的问题。事实表明,建设高层次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迫切需求。

二、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现实挑战

(一)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地位弱化

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顶层设计缺失

由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独特性质,人才培养周期更长、难度更高、要求更高。但事实上,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一种“边缘”状态,顶层设计缺失严重。从理论基础来看,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研究相对单薄,主要从职业教育的属性出发进行论述,尚未形成系统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理论体系。从办学实际来看,在调查的全国12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有8所认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尚未形成较为固定的培养模式(方案),有5所认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职业院校的实际需要不相匹配[8]。尽管我国于2019年颁布了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但据统计当前全国通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的只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财务会计教育专业[9],还未取得较为系统化的成果。而且该标准主要适用于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师范类专业,在培养高职教师的专业设置及专业标准方面仍是空白。

2.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社会认可度低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招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被排在第三批,既导致大众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定位存在误解,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源质量。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来看,之前国家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中,并没有把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纳入其中,导致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学条件不足、质量较低,为职业教育培养与储备师资的能力不够[10]。从毕业生出口来看,我国缺少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招聘制度,在招聘时注重学历而忽视专业技能,导致实践能力较强的职业技术师范毕业生难以进入职业学校就业。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面临着内外部的双重压力,陷入了招生—培养—就业的困境。

3.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征未充分彰显

诸多学者论述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特征,主要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術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以及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理论性”等方面进行探讨[11],目前已基本达成了“技术性”“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三性共识。但三性的特征解释仍停留在表层的理解,大部分学者在论述时也只是分别对三性的特征展开论述,其内在逻辑未得到较好揭示。

在具体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中,也存在三性割裂的问题。目前职业教育教师一部分是由“学校”到“学校”(普通高校毕业后到职业院校任教),这部分教师缺少技术背景和实践锻炼,而且由于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缺少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总体上存在技术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较低的问题。另一部分从“企业”到“院校”(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到院校任教)的教师,由于缺少系统的学校教育,存在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理论水平不足和教学能力较差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存在技术性、师范性和学术性未充分体现甚至割裂的问题。

(二)高水平工科大学的身份认同不足

身份认同分为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前者是指求同,即“去个性化”,是对自己归属于哪种社会组织的思考;后者是指存异,即“自我证明”和“自我预期”,强调身份认同的自我建构;二者矛盾性地纠缠在一起,构成身份认同的一体两面。身份认同的本质是组织对群体身份的外在标识及其合法性的认识与选择。社会学视野下影响组织身份认同的因素包括两方面:制度安排与社会流动。

制度安排即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方针赋予群体外在的身份标识,进而影响组织的社会地位,制度安排关系到组织的社会认同。早在1993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其他高等院校也要积极承担培养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任务”。在2019年《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虽然多个政策强调“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但大都属于倡导性的建议,在实施中缺乏相应的具体操作办法和保障措施。各地政府出台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也较少,缺少资金支持和相关激励措施。国家层面制度安排的缺失,导致组织自身的社会认同不足,高水平工科大学对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缺少认同,所以也未将培养职教师资纳入学校的培养目标中。

社会流动是社会运行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机制之一,核心是社会地位的再分配,即在社会流动的背景下重建身份变化带来的认同断裂增进社会团结[12]。高水平工科大学参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进行身份重建则会在其带来的价值和情感认同上重新考量。价值认同主要指学校在身份重建时对自身利益价值的衡量。由于我国高水平工科大学是以工科学科作为优势学科,通过突出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获得社会声誉和国家资源支持。无论是“双一流”高校遴选,还是高校综合实力评估,都是主要以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作为基本标准。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由于其本身的“技术性”和“师范性”,表现为实践能力和教学法的研究与工科大学的科学研究存在一定差异[13]。在论文产出和学科建设成果上,师范教育或者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远不如工科学科,导致教师教育在工科大学中的学科地位被边缘化。加上高水平工科大学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职教师资培养不同,职教师资培养也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教学理论”的简单结合。所以从短期发展的直接利益来看,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一个投入高、周期长、回报低的事业。情感因素则与工科大学的办学历史有关,我国近代工科教育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发展的,洋务运动时期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开办近代学堂,包括工程技术学堂,将国外的工程教育思想与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嫁接在一起,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中国近代工程技术人才,抵抗外国侵略。所以工科大学缺少举办师范教育的历史传统,其在情感层面的身份认同度也较低。在对价值与情感认同的考量上,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缺少自我认同,难以发挥组织的主动性进行身份认同建构。即使工科大学在职教师资培养上具备显著优势,但由于身份认同的缺失,无法促进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化。

(三)工科教育与师范教育融合存在困境

首先,工科大学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我国工科教育是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在其建设之初,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时期,是伴随着实业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为实业学堂培养和储备师资。民国时期我国也在不断探索和调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稳定,经济稳步前进,设立了技工师范院校。随着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新时代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素养又具备动手实践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可见,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强调工程性、技术性和理论性,培养过程重技术理性轻教育理性,忽视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的“师范性”。

其次,工科大学内的师范教育容易被强势的工程技术教育同化。工科大学以工程技术教育为主,其中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办学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会不自觉地向高等工程教育倾斜。在课程结构上技术倾向严重,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缺少教师教育课程。师范教育的专业地位依附于工科教育,学生缺少系统的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偏离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师范性”。

第三,工科大学内缺少师范教育的氛围与环境。高水平工科大学在教育学科建设上存在基础不牢、经验不足的问题,需要另起炉灶,从头开始。大部分工科大学并未设立专门的教育学院,如重庆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部分高水平工科大学的教育学科建设都是依托其高等教育研究所、国际教育学院等,具有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如山东理工大学的国际教育学院,主要是加强国际学生的培养工作;大连理工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院,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大多数高水平工科大学则是借助独立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成人教育,履行高等院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责。由此可见,大部分工科大学的教育学科建设基础薄弱。

三、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实践进路

(一)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吸引力

首先,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具有双重办学定位:一方面,培养高水平“双师”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建设中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为产业经济发展增值赋能,在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职业教育所受的偏见与歧视,致使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也未得到应有重视。因此,要改变大众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认知,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吸引力。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制度供给,完善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招生、培养与就业制度。建设面向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招生制度,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招生放在提前批次,保证生源质量。在招生上开放绿色通道,对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实行推免制度,吸引更多技术型人才学习职业技术教育师范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由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跨界属性,必须做到多主体合作办学、深化政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就业上,深化教师培养供给性改革,实施定向职教师范生培养,按照协议直接进入职业院校就业。既解决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就业率低的问题,又为职业院校提供师资,还加强了主体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第三,推动制度尽快落地实施。2019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颁布《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标志着我国三级五类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的建立,为职教师资专业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要充分发挥《专业认证标准》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开发符合職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将“双师型”教师分成初、中、高三级,不同级别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要求。但从实施角度看,该标准仍属于指导性的政策,具体实施仍需要各地各校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具体办法。

(二)增强组织身份认同,激发主体参与积极性

要增强工科大学的身份认同,一方面应积极进行自我认同建构;另一方面也要提升组织的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不同于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或者角色安排,组织在自我认同上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能够对各种外在因素作出适当诠释,作出接受或者拒绝的选择,它是行动者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的表征[14]。在传统社会中,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个体的生活空间与参与交往的人基本上是固定的,所以自己担任的社会角色也相对稳定,身份认同建构的主体性发挥不足。但在信息技术与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原有的“例行性日常生活”被打破,相对确定的时空边界与交往网络开始消失,组织必须不断根据新信息和新知识对自身的发展作出反身性筹划,促进个体发挥主体性,积极建构身份认同。高水平工科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具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主动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职教师资培养的任务,提升自身作为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主体意识,助力建成现代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

社会认同理论指出,社会认同建构经历三个过程:类化、认同和比较[15]。身份认同是区分内外群体的过程,类化是指组织将自己编入某一群体。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高水平工科大学自身要意识到自己承担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任务,将培养职教师资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提高自身的社会认同。认同是指组织认为自身具备该社群的普遍特征。工科教育承担着培养工程师的任务,在教育内容、手段、管理等方面体现着技术性的特征,这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技术性”的特征相契合。比较是将自己所在的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优劣、地位和声誉上的比较,有利的比较产生积极的身份认同,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的有利比较。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相比,工科大学在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社会认同的形成有三个支撑体系:社会福利系统、社会意义系统和社会组织方式[16]。健全的社会福利系统使国家成为组织依赖的“本体性安全”载体,要求国家出台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相关保障性政策,提供制度、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健全配套的保障措施。社会意义系统是指外在于组织的集体力量,通过组织的理性批判和反思性机制才能起作用。这要求社会在价值及情感层面给予支持,国家将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作为学校及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提升工科大学的积极性,同时引导社会公众营造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氛围。社会组织方式是指规范和引导组织行为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模式。从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来看,国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协调作用,完善高水平工科大学参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政策法规;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安排,出台具体的落地实施方案。此外,工科大学内部也要建设有效的运行机制,规范教学组织与管理,保障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工科大学内的顺利开展与运行。

(三)把握三性时代特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技术性、学术性与师范性三性统一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类型属性的定位,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技术性指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内容、学术性体现如何更好培养人、师范性彰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三者属于目的、内容和手段的关系[17]。随着我国新时代经济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深刻变化,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三性特征赋予了新的内涵。新工科的融入加深了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水平;新师范的建设完善了职业教育师资的知识广度,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新双创的提出扩展了职业教育师资的发展宽度,增强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创业的能力,以适应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岗位的迁移转换[18]。三性融合的特征不能仅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与阐释,更要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师的人才培养之中。

目前我国已有少量高水平工科大学在探索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存在两种形式、三种模式。两种形式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职后培养主要是以非全日制为培养方式,采取在职不脱产的学习方式。以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培养为代表,学制为三年,采取“双导师”的培养形式,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19]。职前培养包括两种模式,一是“专业学院+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模式,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代表,由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与有关专业学院,如:如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能源与材料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合作,联合培养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独立运行模式,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代表,其下设的职业技术学院拥有自身的教育队伍,独立招生,独立管理,负责统筹人才培养。

其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于2021年建立,旨在培养研究生层次职教教师,是高水平工科大学参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学院采用“技术+教育”模式(授予工程类专业硕士学位或机械工程学术硕士学位)和“教育+技术”模式(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20],前者包括电子信息、机械工程、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四个专业;后者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包括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三个方向。从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较好地体现了技术性、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这些实践探索为其他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四)多元主体合作参与,构建人才培养网络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要求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还必须具备双重实践能力,即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工科大学在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过程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网络,加强与企业、师范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

首先,在课程上,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价值导向的课程体系。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目标是为职业院校培养师资,其职业能力由三大能力模块组成: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2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要求工科大学建立与职业院校、师范院校、行业企业的合作,将职业院校的指导教师、师范院校的职业教育理论教师、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吸纳到课程开发队伍当中。一方面,发挥职业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导师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工作实践的优势;另一方面,发挥师范院校的职业教育理论教师整体把握职教理论体系的优势,将专业理论、职业教育理论和具体教学实践以及专业技术实践相结合,从工科的广度和教育学科的深度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其次,在教学上,建立以工科大学专业教师、职业院校实践教师和行业企业导师的“三导师制”。工科大学专业教师负责具体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学,还应包括学生的思想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师负责学生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与管理、提升教学能力,帮助职教师范生更好地从学校向工作过渡,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要注重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强化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稳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行业企业导师担任实训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在具体岗位的工作实践,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积累一线工作经验,深化职教师范生对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通过三位一体的导师制度,对职教师范生进行全面指导,全方位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工科大学还要建立监督保障机制,协调不同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监督人才培养过程,确保多元主体发挥自身优势,保障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曹晔.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三性”办学特色辨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2(25):9-13.

[2]徐国庆,王浩南.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重建的核心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22(12):71-77.

[3]来文静,路宝利.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百年演进与历史经验[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23(1):82-88.

[4]刘晓,沈希.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历史、现状与体系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71-76.

[5]曹晔.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的成绩、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17):55-60.

[6]吴国庆,赵静.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5):12-18.

[7]陈彬,温才妃,王之康,等.双师型师资,不平坦的工科师范之路?[N].中国科学报,2019-10-30(001).

[8]闫志利,朱春雨,王淑慧.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困境与政策供给——基于全国12所独立设置院校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0):82-89.

[9]李孝更,王哲,王伟,等.专业认证背景下职业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2(5):29-35.

[10]孟庆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26-31.

[11]郑立群,马莉.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22):58-64.

[12]章淼榕,杨君.从群体心理到认同建构——多学科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研究述评[J].广东社会科学,2022(2):202-214.

[13]卢晓中.论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身份认同[J].中国高教研究,2022(8):30-35.

[14]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

[15]王瑩.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0-53.

[16]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22

[17]江涛,苏德.高水平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个性特征的时代审视[J].职教论坛,2021(11):101-106.

[18]左和平.“三性统一”和“三新”融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解析与重构[J].职教论坛,2020(6):95-99.

[19]北京理工大学继教院[EB/OL].[2023-07-10].http://sce.bit.edu.cn/cms/yjspyyjspy/3215.htm.

[20]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EB/OL].[2023-07-11].https://stes.sspu.edu.cn/jyjh/zysz/97080.htm.

[21]温伯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合作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2(10):90-92.

Generative Logic,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Organiz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ion in High-leve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Zhou Fengling, Xu Han

Abstract  The holding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ion by high-leve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s an intrinsic requirement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ion, a historical necessity to build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and a practical requirement to build a high-quality VET teacher team;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facing the real challenges of the weakened statu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ion, the lack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dilemmas of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guide high-leve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to organiz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ion,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VET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ion, enhance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the main body to participate in it,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of trinity and explore th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build a network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main bodies, so as to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ion; identity; trinitarian integration

Author  Zhou Fengling, master student of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Liao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henyang 110000); Xu Han, professor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
无间地狱中的“泣儿”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大众传媒语境中商业主持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