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主体性

2024-04-16戴平

知识文库 2024年1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理论课思政

戴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简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群体。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自我期望、行为规范、心理状态和存在价值,间接地影响高校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的主体性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主体性的辨析

符号互动理论强调单个行为者的角色,认为角色是社会互动的进化结果。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扮演者是在他人对某一角色的期望和自身对角色的理解之中行动。角色是互动的,无论是角色还是角色的扮演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周晓虹认为“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这里的角色是“个人的”。然而,角色更应该是“共同体”的行为模式。结构功能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规定和解释某一“角色群体”的共同规范期待,是“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角色”是某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行为模式,一方面受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制约,另一方面由其扮演者根据自身对这种关系的判断而选择的他所认为的“恰当”行为的主观过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就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及在高等院校的运转中“恰当”的行为模式,这一模式因历史文化的原因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刻板印象,它制约着群体中具体的个体。具体个体的角色因其在不同社會结构关系中的地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而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虽然职业对人的型塑在现代社会中成为决定一个人本质的核心力量,但具体的人的角色依然并不仅仅是职业角色或职业角色的衍生角色。某一职业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人的角色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前者的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而后者的主体性则是角色自身的主体性。

在现代化的思潮中,主体性是思想界所关注的关键性概念。所谓主体性,也即是能自觉认识、掌握、超越各种现实客体的限制和制约,能在与客体关系中取得支配地位,能按照自主的目的能动地改变现实客体的一种人的特性。主体性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本特征,主体性一般指的是人的主体性,无论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还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或者黑格尔主张的“历史是自我意识的运动”,乃至萨特坚持的“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选择吧”,和马克思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无一例外都是讲人的自觉、自主、自发、自动的意识,活动和能力。角色的主体性不同于角色扮演者的主体性,角色扮演者的主体性是人在深刻理解角色内涵之后对角色的合理演绎,包括他对角色性质、功能、内容的认知,也包括他对扮演角色在整个“剧本”中的地位的认知,他可以在角色的可容范围之内进行合理的自由的创作,通过不同扮演者的不同角色演绎能力,赋予角色多姿多彩的生命形式。

角色的主体性,是角色自身的自主性,是角色内在的批判精神,是角色的生命之源。角色是根据剧本、剧场、观众的需要设立的,这使角色天然地具有了工具性的限定,某一角色如果缺乏自我演绎的空间,如果不能持续满足剧本、剧场和观众不断变化的新需求,那么该角色就没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就面临着随时被“删除”的可能性。所以,角色的主体性是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的基础。角色的主体性也是角色不断成长的基础,当角色能够观照自身、认识“他角色”,把握剧情趋势和剧场境况,角色就开始“反思”“批判”,主动选择,角色在反思、批判和选择中成就新的“自我”。

但角色的主体性与角色扮演者的主体性又是不可分割的。角色的主体性是角色扮演者获得主体性的前提。角色的生命力赋予角色扮演者生命力,角色的发展空间就是角色扮演者自由发挥的空间。角色作为一种行动模式,既是外在扮演者的,也是扮演者自身。当角色仅仅作为剧情展开过程中可有可无的“虚饰”存在,其扮演者就是“临时工”,谁来扮演该角色是无关紧要的事,如此,角色扮演者也不重视角色,角色不能内化为扮演者的发展愿景,不能外化为具体的行动。角色与角色扮演者的疏离进一步削弱角色的存在价值,也渐渐消解角色扮演者的存在价值,扮演者急于寻找到新的角色,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转行就是角色主体性不足的表现之一。当某角色是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存在时,对该角色的扮演者要求就会很高,要求扮演者具备充分体现角色功能的特殊扮演才能。因此,角色的重要性和角色扮演者的重要性、能力、要求成正比,角色主体性越强,角色扮演者的准入门槛越高。因此,角色的主体性与角色扮演者的主体性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2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主体性存在与发展的依据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的主体性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的自主性、能动性、批判性、创造性、发展性的体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的主体性来源于高校理论课内在的自我矛盾运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存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发展性和能动性,与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的意识形态维护和传播之间的对立和统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的主体性也来源于高校理论课设立主体与高校理论课程的具体展开之间的矛盾:课程设立主体外在于角色扮演者、角色扮演者与角色之间的融合与分离之间的矛盾统一。来源于高校理论课管理部门与高校理论课机构之间的矛盾:高校理论课的口头重视与实际支持之间的对立和统一。也来源于高校理论课的自我定位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高校理论课自我定位的超前性和社会期望相对固定、滞后之间的对立统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主体性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它客观存在,而且在各种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壮大。

2.1 社会对高校理论课的需要是角色主体性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2005年中央“5号”文件指出,高校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理论课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所有年轻人的必修课涵盖从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史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社会日益反思重理轻文、重智轻德所造成的人才发展缺陷,呼唤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背景下,高校理论课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既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又能够获得自身幸福。

2.2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需求是角色主体性存在和发展的源泉

“知识人最向往的是个性的舒展,具有强烈的自尊自主意识。自尊更是高校教师的天然属性,其受尊重的欲望比普通人尤为强烈,这与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特点有关。”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一样具有强烈的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对理论进行创新的欲望和追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决策,创造出具有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岗位的特殊性还赋予了他们较其他高校教师更强的经世济民的伟大抱负。他们渴望通过课堂教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可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获得丰满幸福的人生。他们更希望通过他们的研究、思考,为人类贡献新的知识和思想,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实现这一抱负,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必然不断追求自我超越、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他们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努力获得作为一个知识人的价值和尊严,永不停息。

2.3 围绕高校理论课内外的多种矛盾运动是角色主体性成长的推动力

首先,意识形态斗争的艰巨形势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承担更重大的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威胁加大,更好地占领意识形态的高地需要所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学者、传播者群策群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危机意识、理论素养和打破成规的勇气、自由飞翔的心灵和大胆丰富的想象力提供更有威力的思想武器,赢得更多追随者。其次,人文主义式微与科学主义的蔓延促使思政理论课教师自觉反思教育教学,致力提高教育成效。科学主义在经济领域获得了全面胜利之后,将它的领地向文化领域、教育领域、政治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推进,人类进入技术规范的囚笼中,思政理论课教师对于科学主义卸下的教育教学的反思、批判是打破囚笼的自救努力,也是供给人类更美更好生活的努力。再次,课程自身的滞后性、悬空性与教育者、受教育者生动活泼的心灵需求,多姿多彩的丰富实践活动的矛盾冲突是思政理论课教师改革课程体系、改善课堂形式、提高教育技能的直接动力。思政理论课教师加强对理论课的控制,全程参与理论课从目标设置、理念更新到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的全过程,使理论课首先成为教师热心推广的成果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产品。最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冲突推动教师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理性构建角色体系。思政理论课教师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角色之间的张力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师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冲突,冲突过于激烈会导致严重后果,将冲突限制在合理范围,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认知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永恒动力源。

3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主体性的价值

3.1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主体性的政治价值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主体性的政治价值体现在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的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人民深切的愿望和长期的努力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民族的独立,推动了经济的腾飞,而政治民主由于涉及因素的复杂性,试错结果的严重性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建设者、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群体,必须成为推动社会政治进步的理论源泉、智慧锦囊。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的主动性赋予其政治生活中坚持真理的勇气、政治生活中独立判断的能力,以及政治生活中承担责任的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推动力量、导向力量。

3.2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主体性的知识价值

所谓知识价值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在知识获取、交流、共享与创新等活动中所作的贡献。包括直接知识贡献和间接知识贡献。直接知识贡献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使大学生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师生课堂内外的交流和共享中,在积极的研究和思考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的贡献总和。间接知识贡献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运用其掌握的知识,不以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形式做出的有别于其传统本职工作的成果与贡献,比如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引领社会意识形态的走向,为大众提供享受性知识等。此外,高校理论课吸纳了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同样也有义务贡献新的知识反哺人文社会科学,从而奠定自身在学科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地位。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既是政治角色也是知识角色。作为政治角色,其主体性体现在其丰富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体现在其对于社会政治环境的能动适应、对政治责任的承担和政治文明的追求活动中。作为知识角色,其主体性体现在其对知识的继承、对文化的弘扬和对思想的贡献中。两者结合起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主要体现在角色丰富政治知识、传承政治文化、拓展政治思维、创新政治模式和反思政治实践上。这种主体性正是社会政治前进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仪。

3.3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主体性的学科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人的层面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科,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主体性增强。”教育者全面发展,增强主体性乃是学科目的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推广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理论与研究成果的重要检验场所。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现实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要建设者的身份,必须获得精神的独立,拥有自我领导的能力和自由思考的能力。精神不獨立,学科必然萎缩、退化。

“任何一个学科的成长都是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推动学科从“自发”到“自觉”“自在”到“自为”成长的动力来自学科建设主体的主动探索、自觉反思、不断质疑和能动的践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场域的主要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任务主要由高等院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担任。他们既是学科体系的建构者,也是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者,更是理论的推广者。该角色主体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决定学科的社会认同度、决定学科获得支持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科的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主体性发展程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程度同根同源,亦步亦趋。

4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主体性的实现

4.1 全面、正确理解高校理论课为角色主体性实现提供思想武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理论课的政治内容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性坚持,包含着对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验证,包含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更包含着提升民族下一代政治素质的殷切希望。它既是现实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器,也是未来民族政治文明的助推器。为完成该使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成为理论课的真正主体,树立自觉、自主、批判、反思和创新的政治独立意识,积极投身到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去,深入研究社会现实,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焕发出角色的巨大政治能量,展现其独特的教育魅力。

4.2 壮大马克思主义学科,为角色主体性发挥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的自我意识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市场力量的壮大,高校其他课程教师角色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支持,而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生存资源却被缩减,角色的存在意义被质疑,角色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相对其他学科,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支撑,思政理论课教师如同一盘散沙,无法形成集体性的角色自觉。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建立,客观上形成了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共同行动,通过对学科建设问题的提出、讨论、争执、辩论、理解、同意形成共同体意识,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产生角色自我期望和角色规范。没有学科,就没有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的主体性自觉。

学科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上社会主义运动式微,共产主义信念低迷,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快速扩张。国内利益结构分化,价值取向多元,资本的力量也日益壮大,马克思主义学科只有通过贡献理论知识,正确指导社会实践,解决社会问题,解答人民的困惑才能获得社会尊重,赢得人民的支持,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资源,推动自身的发展壮大,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展开提供更为开放、更为宽广的舞台。马克思主义学科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角色壮大的生命之源。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成长为专家型的角色,专家型角色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深厚的理论支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学科理念,在实践中能够不断研究和探索,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具有自觉、自动、自发、自治、自疑、自正的主体性。

4.3 激发教师的成就需要,推动角色主体性成长

主体性就是有自觉意识,有自我需求,能够进行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的主体属性。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受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来源复杂,长期以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当多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有的思政理论课教师仅仅把教育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思政理论课教师满足于现状,不主动进行知识积累和学术研究;还有的思政理论课教师消极悲观,牢骚满腹,不愿意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缺乏自主决策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存在感不强、效能感不足,缺少专业追求,成就动机远低于其他教师群体。角色主体性不强导致行动低效和社会评价低下,制约教师的成就动机。而成就动机不足,教师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进一步降低行动效率,角色主体性萎靡,形成恶性循环。

角色的主体性成长只能依托于教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同其尊、享其荣(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其他教师)是激发思政理论课教师成就动机的基本原则。首先,合理的岗位评价机制,为思政理论课教師的劳动成果正名,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业信心。理论课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功能需要特别的评价机制,当前教育界流行的功利主义的技术评价标准,使思政理论课教师失去了追求岗位成功的正确方向。其次,大力扶持马克思主义学科,为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成就动机外化提供可实现的平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贡献,思政理论课教师获得较高的职业资格提升机会和畅通的职业地位上升渠道,吸引更多的教师自觉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的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角色扮演游戏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