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

2024-04-16任保平王子月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质中国式生产力

任保平,王子月

(1.南京大学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63;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来看,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现代化浪潮,每一次现代化浪潮都是生产力推动的结果。因此,生产力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以生产力进步为核心推动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数字经济发展、高新技术驱动的背景下,传统生产力也随之发生了质变,“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再次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12月11—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因此,在数字化浪潮中,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发展新动能,需要将更多目光转向新时代下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

(一)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可以被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历史上要经历五种社会形态的更迭,形成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路径[3]601,因此,现代化发展的最终趋势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生产力就是其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马克思将生产力定义成一个由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客观物质系统[4]169,代表着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生产能力,它的发展也能够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演进规律。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解放。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手工劳作转向机器大工业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了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过渡,第三次工业革命普及了信息技术。这三次大的技术进步在引领生产力变革的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更高级的现代化演进[5]。

除了生产力本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组矛盾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化进程。马克思在概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时指出,生产关系同时表现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4]438-441,在认识现代化发展规律时需要考虑到这种双重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往往也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相配合,共同推动现代化。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同样带来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率先开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使它们快速步入帝国主义阶段,同时也催生出了无产阶级,在两大阶级相互对立的背景下,工人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现代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影响到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现代产业结构呈现出非物质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带来新的机遇。

因此,无论是从生产力本身还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来看,生产力不仅能够反映出当下的社会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转化成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二)新质生产力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生产力的跃迁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发展的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6]53。其中,工人的熟练程度主要与劳动者个人能力相挂钩,决定于劳动者接受培训的程度,而土地肥沃程度等自然条件则是客观存在的,很难依靠人力改变,二者对提高生产力质量的作用有限,相较而言,改进劳动的社会力才是更有效的方式。

改进劳动的社会力在传统工业时代主要表现在资产阶级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业革命,通过机器的应用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在数字经济时代,要素生产力的地位下降,组合生产力的地位则进一步提升,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经过产业化转化为生产力,使其发生根本变革,进而提升生产力质量[7],孕育出新质生产力。

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它代表着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生产力的跃迁,既保持着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属性,又将创新驱动作为关键,实现“新”和“质”两个层面上的突破。其中,“新”是指新质生产力具有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内涵,主要涉及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实体性要素以及科技、管理和教育三大渗透性要素[8],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数字化平台,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在“质”上的突破则是指相较于传统的依赖于大量能源消耗和资源投入的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更强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客观需求。

(三)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

新质生产力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是新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1.新质生产力以新的生产要素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与现代化进程相对应,生产力基础要素会随着时代发展发生改变。在工业化时代,物质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生产力基础要素表现为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其中,资本和劳动力被视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产生出了包括数字劳动、数字技术在内的更复杂多元的新型生产要素。一方面,数字经济网络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改变了原有的劳动模式,劳动的划分更多地关注创造性和非创造性劳动之间的区别,并且在劳动的主体形式、劳动过程中的耗费、劳动价值决定量这几方面显示出与传统劳动截然不同的特征[9]。新质生产力要求培育一批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和适应性强的人才,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作为新的生产基础要素也深入影响着经济发展,其具有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特点不仅可以在微观上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搜索成本、复制成本、运输成本、跟踪成本和验证成本[10],还能够在宏观上协助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因此,新质生产力中新的生产基础要素能够充分渗透到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2.新质生产力以新的生产模式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曾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4]178-180新质生产力在改变了基础生产要素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模式的变化,它作为当今时代特征下的先进生产力,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时,整合了信息、数据、知识和技术等数字化要素,将它们融入生产过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这种特质与传统生产力以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为核心所具有的特征显著不同,使得数字化生产模式得以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应用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呈现了双重效应。一方面,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推动建立现代化经济结构。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高技术含量,更是鼓励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构建一个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和机制链相互交织的生态系统。这种综合性的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为实现高效、可持续、智能化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引擎,不仅在技术和生产模式上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更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活力。

3.新质生产力以新的发展动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而进行创新,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1]204。区别于传统的大量依靠能源消耗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依靠创新驱动形成,并且体现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让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高无上的作用[12]。新质生产力作为当前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正在推动着这样的变革。一方面,正如梅森在《新经济的逻辑》中所说,“创新的驱动力是成本最小化、产出最大化,以及资源的利用。它确实带来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也可以带来利润上升”[13],创新可以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率来直接驱动物质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在历史舞台上的作用逐渐逊色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知识经济体系和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新经济体系,新质生产力将创新驱动作为关键动力,能够更好地统筹规划高新技术和智力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14]。

二、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

马克思在论述现代化理论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各国各民族都应该有各自特有的现代化道路,应该呈现出多样性的状态。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和国情,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在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也结合我国的特点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工作做出了重要安排,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需要配合相关工作确定战略重点。

(一)依托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纵观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地理大发现时期就通过殖民掠夺获得了第一桶金,工业革命之后更是长期牺牲底层劳动者的权益来完成资本积累,虽然实现了现代化,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贫富差距,现代化带来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固定的阶层,并没有在全社会实现公平的分配,也因此诱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动荡。考虑到我国无产阶级领导、人口众多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繁华之下暗藏隐患的现代化道路显然并不适用,需要更多考虑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也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依靠群众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战略重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高水平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只有创造出与巨大的人口规模相匹配的社会财富,才有可能实现更高效、更公平的发展,使得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新质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作为传统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动力,在经济发展中不仅能够实现数量上的增长,创造出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巨大财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还将智能化的数字技术渗透进生产和服务的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这种变革推动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全面升级。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它的优化效应更多地体现在对现有资源的更有效利用上,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这种发展趋势为社会公平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对积累财富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国际合作上。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几十年内创造了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也因此面临着众多来自国际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可持续增长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能够有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参与到国际大循环中的新优势[15],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持续动力。

(二)依托新质生产力,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通常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为基础。这种模式既牺牲了工人的劳动价值,也不计后果地消耗自然资源,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演变成了敌对的状态。这种掠夺性的发展方式是短视的,因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曾指出,人类赖以生活的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还为人类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他认识到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会逐渐减少。自然界不仅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还是生产力的核心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任何经济或社会发展模式都必须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前提,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建立一个真正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社会。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涵盖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也是维护国家长远利益的重要保障。这也要求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生态的协同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代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需要,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它引入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不仅在助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还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新质生产力在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借助先进技术帮助传统产业摆脱高耗能和高污染,改善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效率,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绿色化和智能化生产,提升其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还能够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推动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促使整个产业结构向更加绿色和智能的方向转变,有效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6]。总的来说,这一生产力的飞跃将使得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三)依托新质生产力,走开放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资源需求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发展阶段,为了积累资本,采取了对外掠夺和对内剥削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4]649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不同文明间的交融碰撞,战争和疾病屡见不鲜,极端恐怖主义也时有发生,但是全球化的深入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孤立自处,在这种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破坏和贫富差距等问题变得更加紧迫。中国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参与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合理、公正、有序。中国式现代化更强调不走殖民掠夺、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在全球治理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开放发展,强调合作共赢,强调国与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它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不局限于经济增长,更强调环保、可持续性、国际合作等多因素的综合考量。这样的发展道路不仅对中国本身发展有益,也在为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探索一条与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的现代化路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掘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现代化的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走开放发展道路的坚实后盾。马克思曾指出,科技的进步与迭代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展过程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在现代化进程中引领着生产方式的革新和提升,使生产更加智能高效,从而减少了对人力和物质资源的消耗。这种发展模式还进一步体现了开放发展的理念,它是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种转变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可持续,不会因为对资源的极端消耗而陷入危机,而是依托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了资源利用的优化。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更具前瞻性的发展路径,也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在各个领域都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核心。2023年9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再次指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性,为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一)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回顾人类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大都是源于特定产业的技术革新,这些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从而使这些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在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来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基础,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协调经济体系更加均衡、高效地运行,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7]。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核心就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宏观层面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借助财政激励、税收优惠等政策整合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要素,降低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微观层面上,需要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区域资源的独特优势,发挥资本要素的重要作用,探索人才引进和资源重组等方面的创新性措施,并借助新质生产力创新金融工具,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以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也同样重要。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布局方向,它以未来技术为支撑,针对未来需求,着眼于抢占未来空间,能够充分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首先,应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广泛接触市场,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行为,整合资源并创新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帮助未来产业提前占领市场份额,先人一步获得竞争优势,促进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其次,鼓励科研创新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应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未来产业的发展,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引擎。最后,未来产业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可以通过发展未来产业带来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帮助国家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动力。

(二)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

党的二十大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意味着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更多地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引领,恰好与新质生产力的“新”相契合。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将促进工业生产的高效、精准和智能化,进而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内驱力。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最重要的是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新型工业化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来促进工业化,强调加快人工智能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投资于科研和创新领域不仅能够激发新的科技成果,更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保护知识产权、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和创新孵化器、推动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以及鼓励创新者更多投入到研发工作中,都是为了营造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此外,高素质人才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途径培养更多科技人才,并吸引国际人才加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交流,鼓励企业内部建立创新文化、激励员工参与创新并提高创新能力,都有助于培育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形成良性循环[18]。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还需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的崛起对实体经济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冲击,也带来了产业间技术融合的新机遇,进而塑造了新的市场需求格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具有多重益处,一方面,它有助于弥补传统企业因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供需不平衡问题,这种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接触机会,让传统企业能够更快地学习并应用数字技术来优化和提升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这种融合也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使其更深刻地了解传统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经营经验,相互学习、优势互补,进而提升竞争力,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同时也助推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三)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今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它所代表的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生产方式能够改进传统生产力当中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也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创新驱动的特性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化升级,同时也将为国内市场的巩固和国际市场的拓展提供更多可能性,通过对内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更多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效率的手段。创新驱动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对市场经济的优化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有着深远影响。首先,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更加高效,增进了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更精准地做出决策,提高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其次,智能化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使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进而优化了市场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些新质生产力的运用优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更高效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国内大循环方面,新质生产力助力国内市场形成更加完善的生产体系,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创造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内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新技术应用和智能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竞争优势,助力提升国内产业链上的附加值。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国内外市场间的互通互联,利用先进技术和高质量产品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实现国际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使国内外市场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形成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路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需要坚定不移地追求高质量发展,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19]。

(一)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大规模的人口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将会出现质的飞跃,这一进步将惠及数代人。然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首先关注“人”的价值。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探讨了劳动的异化和人性的复归,他指出,工人通过辛勤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巨大财富,却在繁重的工作中无法获得实质性的生活改善,这种情况导致工人在工作中缺乏幸福感,反而不断否定自己的存在,将自身与他们亲手创造的产品对立起来[20]。在数字经济时代,人才是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企业要提供优质产品、满足不断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需要建立起生产上下游的紧密联系,完善合理的分配机制,确保每个环节的每位员工都能分享到劳动成果。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础。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更需要重视劳动者福利的匹配和劳动者维权渠道的完善,营造使每个人都能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发展中获益的环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教育培养、创新引领、人才引进等多个角度全面努力。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一支具备广泛技能和知识的人才队伍,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强化基础教育的质量,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技能,培养出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注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于具体技能需求的要求,为不同领域提供更加专业的人才支持。其次,新质生产力催生了创新型产业和科技发展的机遇,重视科研投入、支持创新项目,并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吸引并激发更多优秀人才参与科技创新。同时还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和国际交流,将全球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中国并与国内的优势相结合,推动科技领域的突破与发展。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来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士,并且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其在中国充分发挥所长。此外,也要支持人才间的流动,鼓励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21]。

(二)坚持创新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效益和环境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和绿色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两个重要趋势,也是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数字技术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数字化产业能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全面检测生产环节,并随时调整运营方式,这种精准的管理方式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和浪费。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运用还能够促进生产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的革命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还有效降低了碳排放量,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这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坚持创新驱动战略。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诸如建筑、运输等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尤为突出。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培养新型技术,具备数字化和绿色化双重属性,以实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降低,解决数字化和绿色化相融合的关键技术难题[22]。在应对新形势和任务的同时,必须深入理解全球科技创新的趋势,并善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这既包括对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深度挖掘,同时也需要强化新型数据中心的建设,特别是绿色数据中心的推广和发展,从而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此外,还应加强对新型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在绿色能源开发、环境监测、资源回收等方面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创新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积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在新的发展阶段,着眼于构建智慧型社会和绿色经济,还应当注重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推广和优化,以提高数据中心能效,减少能源消耗,有效应对不断增长的数字化需求。这不仅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也能够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坚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前提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化转型助力实体经济升级和通过创新驱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实体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也为全球经济创造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

首先,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这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化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不仅改善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也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升级和转型。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优化生产流程和提升产品质量,这种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加速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的普及应用,使得传统行业能够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生态系统,实现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互联互通,提升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数字化转型是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关键。实体经济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进而拓展市场边界[23]。在实践中,制造业企业可以借助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全过程智能化调度,从而实现定制化生产和及时反馈,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而服务业企业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与顾客保持更畅通、更密切的联系,针对个性化的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最后,创新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注入创新元素,促进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政府可以加大对创新产业的支持和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支出的占比,推动技术创新与实践的结合,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新型商业模式。此外,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使其能够顺利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市场特征。

(四)实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不仅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也是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数字经济在加速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这一战略是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整体上,需要继续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这既能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取得了生产力的巨大提升。然而,随着比较优势逐渐减弱、传统产业动力不足、全球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我国迫切需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一方面,通过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国际化科研环境,以此形成国内外融合互惠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这样的状态将促进科技的跨国流动和共享,从而提升我国的创新水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坚实的科技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创新效率,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拓展数字贸易,培育外贸新动能。

具体而言,要坚持以开放促发展的理念,继续扩大要素型开放,依托我国庞大的市场优势,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进入国内市场,实现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联动,提升贸易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这意味着需要在国内市场上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为国际合作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外部资源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快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进入国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变化,加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

猜你喜欢

新质中国式生产力
寻找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中国式失败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