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模式与路径分析
——以陕西为例

2024-01-25丁巨涛宋振东王露洁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陕西关键

丁巨涛,宋振东,王露洁

(1.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2.西安财经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引言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所针对的领域大多与国家长远战略利益密切相关,这类技术往往属于能够实现国家和产业发展的颠覆性技术。20世纪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以尖端国防为目标,推动美国成为世界科技领导者;日本提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提升其半导体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成功使日本半导体产业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重要节点。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美国于2021年提出了《无尽前沿法案》,再次从国家层面确立了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科学和先进制造等10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目标,为美国未来科技发展提供了指引。发达国家这种自上而下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实践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产业发展、国家安全和国家竞争力,是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为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各国积极制定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以“政府顶层设计+市场需求引导”的方式汇集科技资源,加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强化科技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的讲话中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中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积极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一方面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仅依靠企业自身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关乎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上,政府力量能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进度。另一方面,若仅从政府角度考虑技术创新,虽然能够更好地关注于国家长远利益,但政府主导的技术研发对市场需求不敏感,导致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不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的谈话中指出,嫦娥四号任务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不仅使得中国航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领先地位,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航天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2020年3月初,在抗击新冠疫情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指出“新型举国体制”在疫苗研制和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的关键作用。新型举国体制已成为实现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党和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制度支撑。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需要充分发挥科技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其中中央政府的技术引领作用和地方政府的技术应用优势都不可或缺。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行政层次和工作目标上的差异,它们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关注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央政府更注重基础性、前沿性的关键核心技术,而地方政府则更加关注应用性和具有产业价值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充分发挥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中的作用,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在资源调动和行动规划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为地方政府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中央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以地方的优势产业和资源禀赋为基础,促进地方创新主体的创新协同和能力耦合。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挖掘技术市场潜力,弥合新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鸿沟,发挥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桥梁作用。通过中央政府的引领和地方政府的协同努力,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新技术与实际生产的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以中央政府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为背景,探讨地方政府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模式与路径,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陕西在推进地方参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实践。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地方政府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路径与模式;(2)陕西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具体实践,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分析了地方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和路径,构建了地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在该框架和陕西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陕西提升关键技术创新绩效的“央地”协同创新,以及陕西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举国体制与科技新型举国体制的研究

中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来源于传统科技举国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国际挑战,我国借鉴了苏联模式以国家主导科技攻关,表现为以政府为主导,以任务导向模式动员全国力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像“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攻关均来自这种体制。从中国实践经验看,举国体制有利于快速聚集科研资源和科研力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但受限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主要强调政府的推动作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1]

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更接近于西方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通过分析国家、产业和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管理方式,构建结构化、制度化的国家体制,来阐释技术进步的机制,建立起国家创新与经济绩效、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2]从国家与地方治理的视角来看,国家创新体系需要与地方现实产业相适应,以经济发展调动地方参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3],实现国家科技战略与地方需求相契合,推动地方创新主体、组织与政策环境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的协同[4],形成区域创新生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调动地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积极性[5-6]。

(二)关于地方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对地方产业发展的研究

发挥地方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既是举国体制与市场经济相容的结果,也是从体制机制上理顺中央与地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中的角色定位,从根本上缓解国家科技创新成果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地方产业升级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问题。[7]与传统举国体制相比,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强调资源从行政配置主导转向市场配置主导,从产品主导转向商品主导,从目标导向转向目标效益并重导向。[8]地方政府在强化中央政府的基础、前沿科学投入重要作用的同时,更强调了利用财政投入等手段引导市场,吸引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研发的重要作用。[9]

从地方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对当地产业发展的有效性来看,提升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有效性,一方面要发挥中央政府的动员能力和对地方的影响力,为地方调动经济社会资源提供制度框架,另一方面,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需要基于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促成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政府、政策协同,资源能力耦合[10]。在知情政府科技管理支持下,强调国家与地方政府分工与配合[10],促进地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11]。

从地方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推动产业技术政策效果来看,现有研究以案例分析为主,从国家视角总结了利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地方产业技术升级的三条政策经验:一是地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应直接面向企业和产业技术需求,并不与市场争利[12];二是地方与中央政府角色定位不同,在推进技术攻关上需要分工协作[13-14];三是地方政府在产业化导向明显的技术攻关中作用效果更强[15]。上述分析虽然以案例探讨了中央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对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具体做法,但未能从地方视角探讨基于中央—地方互动模式下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思路。

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强调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新型”特征,以国家创新体系的完整构建和有效协同为机制保障,以实现国家重大创新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6-17],现有研究从地方视角对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模式和路径的探讨较少。探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地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思路,有助于推动地方构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创新管理体系,优化地方科技管理制度和政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聚焦地方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分析地方如何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基础上,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模式和路径,优化地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三、地方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机理分析

(一)地方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的模式与路径

地方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的目标与中央关注目标存在差异,在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过程中,地方更多是基于国家战略框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种实践,更加关注技术的市场需求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效果。因此,地方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的构建中,更可能以计划、组织、引导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方向,以市场整合创新主体,以项目整合创新资源,通过创新驱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提升,从而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模式和路径。

地方对技术与市场契合的关注,使得地方更多基于当地产业资源和市场需求,组织调动地方科研力量推进产业链条上多种要素的协同,加速市场引导下的资源集聚和创新成果商业化转化,并以市场检验关键核心技术对地方发展的作用效果。在地方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科技攻关不仅仅是行政指令的资源调动,而是在市场规律引导下的有为政府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升级的具体实践,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又要强化政府在加速创新资源市场流通和聚集中的作用。因此,地方在推进国家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一方面应关注国家创新战略与当地创新能力的契合,另一方面应关注关键核心技术对当地发展的作用效果。在这两方面权衡下,需要地方从央地关系、地方统筹、科研依托和政策目标几个方面厘清思路,加快地方融入和参与国家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地方在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中的作用。具体的模式和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新型举国体制下地方产业推进模式与路径

地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需要完善三个体系,即战略决策体系、组织实施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战略决策体系集中在中央与地方技术创新协同层面,关注地方在与中央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三种互动模式。一是对于中央主导、地方参与的科技项目,地方基于当地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实现国家技术成果在地方的商业化应用;二是在地方参与国家项目竞标的模式中,地方通过挖掘当地科技潜力,推进地方科研技术体系的整合和优化,基于地方创新竞争力获取推动国家战略发展和促进地方科技经济水平提升的重大项目;三是在地方主导模式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地方基于自身科技产业能力,提升地方科技与产业竞争力,为进一步参与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项目积累力量和经验。组织实施体系一方面需要地方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的研发过程中,以国家和地方的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和重大需求为出发点,协调区域内创新主体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中的分工协作;另一方面,需要地方积极协调当地科研力量,以团队化、系统化、多模式科研计划,发挥地方各类研究单位对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和技术应用的带动作用。通过多要素投入和多主体参与,地方依托区域内部研究机构实现技术突破,以科技创新政策和重大项目强化科技项目管理服务、整合利用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当地科技经济发展。地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根本出发点是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综合评价体系是地方对某项关键核心技术绩效评价与长期投入的决策依据,通过对地方创新资源配置、地方技术能力积累和技术产业化效果三个方面的评估,判断地方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水平,形成地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上的战略决策。

(二)地方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与中央政府的协同

地方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基于中央整体战略,既需要关注地方资源的整合优化,也应当注重中央和地方在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上的不同需求。在国家以制度创新推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体制改革的实践中,促进国家技术在地方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创新,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是地方与中央创新协同的重要体现。对于中央而言,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和对经济的引领,中央以国家力量为基础展开科研攻关,实现科技领域的突破。虽然积累了众多基础和前沿技术,但将这些技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还需要进一步工程化和产业化。对地方而言,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突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引导下,核心资源集中在地方优势产业中,优势产业内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程化和商业化能力,但地方资源对产业建设的投入,使得地方科技创新在基础和前沿技术的储备上投入不足。中央和地方在技术储备和技术商业化上的互补性成为推动中央和地方创新协同的重要契机,为中央和地方协同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基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地方产业互动沿着“短期技术转化—中期项目推进—长期平台建设”三个层次展开。从支持时间和支持强度来看:(1)国家技术成果的地方转化,主要是在短期推动地方产业技术更新与发展,强调对某项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期快速商业化应用,属于短期低强度支持项目;(2)国家支持地方重大技术专项,主要基于地方区域内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布局,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创新资源、制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案并实施管理,属于中期中等强度支持项目;(3)国家与地方共建满足地方产业需求的创新平台,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培育地方重点产业技术自给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属于长期强力支持项目。如图2所示。

图2 中央与地方互动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

在国家技术成果地方工程化过程中,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是国家技术与地方产业化能力的契合。国家依据科技计划,汇集创新资源,形成创新成果,但国家层面科技研究的基础性和前沿性不能直接满足产业需求,而地方受禀赋限制,在突破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上能力有限。通过中央—地方的技术联动,能够缓解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较好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切。然而,由于政府在技术转化中主要是中介作用,中央和地方在创新协同中,地方技术转化能力与中央技术匹配性的高低,决定了地方转化中央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难度。对于地方短期工程化投入较大或对地方产业技术提升作用较小的国家技术,难以调动地方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在国家与地方共同实施科技专项计划过程中,项目关注的重点是地方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该类关键核心技术对区域和国家竞争力的支撑作用。此类项目发起时就以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布局为核心,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设计技术攻关方案,共同投入创新资源,共同组织管理,以多元出资模式融合国家与地方需求。通过将地方重大产业需求纳入国家专项科技计划中,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支持地方优势产业技术发展,有利于地方调动市场主体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促进重大科技项目解决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短期技术转化相比,该类项目能有效实现国家与地方财政较长时间的联动,促进地方产业技术的中长期发展,但未能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长期性与持续性特征契合,难以从根本上培育出地方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持续自主创新的能力。

对于国家与地方共建创新平台项目,主要目的是提升地方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支撑。主要涉及三类主体建设,一是国家实验室,定位为战略科技力量,开展基础、前沿高技术研究;二是国家与地方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地方研究能力,开展区域特色应用研究;三是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定位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产学研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供给和支撑。相较于短期和中期层次,国家—地方共建创新平台规划更长远,关注国家和地方重点产业长期发展需求,为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提供支持,并以创新中心城市为依托,通过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和国家科创中心城市,建立中国区域创新支撑点,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任务,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地方技术攻关积极性,带动企业技术投入跟进,实现区域内与区域间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四、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的陕西实践:举措、成效与挑战

(一)政府举措

陕西基于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实施科技创新,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过程中,统筹规划了四个方面的战略。

1.强化科技创新制度的顶层设计,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根据陕西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陕西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中的作用,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的“八大计划”,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增强源头创新能力,科学谋划、统筹资源,调动科研主体的研发动力,推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基础研究发展格局。通过制定《陕西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陕西省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形成了覆盖科研创新、产业技术升级全过程的创新政策体系。同时,为促进创新主体积极性,从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科技人才创新支持、诚信制度建设和技术标准设立等方面积极营造健康的创新生态环境。

2.聚焦省内重点产业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陕西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和科技发展新高地,聚焦省内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积极承接国家科技专项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聚集域内科研力量,提升技术应用和转化水平,着力于能源化工、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以产业链创新工程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和联合体,以“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省内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3.优化科研管理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一是改革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要素汇聚的项目形成机制,推进项目、平台、人才、资金全链条一体化配置,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二是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积极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种类成果形成细化的评价标准,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加强中长期评价、后期评价和成果回溯。四是实施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创新型省份建设监测体系,健全科技创新激励制度,加快推进项目、人才、机构等方面的“三评”改革,细化完善有利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评估政策,大力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4.整合省内外优势资源,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陕西通过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创新科技合作机制,拓展对外交流途径,集聚全球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力争成为国家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试点。一是加大省际科技合作力度,深化苏陕对口协作,建立两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二是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组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构建多层次国际科技交流平台;三是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以布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或其他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在陕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四是鼓励科技要素区域间流动,支持省内各类科研主体、科技协会和学会、智库等与国内外同行加强合作,开展多层次、多主题科技交流,拓展科技合作的信息和资金渠道,加强科技合作培训服务。[18-19]

(二)取得成效

陕西基于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思路,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推进域内核心技术产业化、科创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培养,为省内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1.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

陕西积极发挥国家、省、市科研优势,通过纵向联动和横向协同,推进科研项目,推进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化突破。其中,增材制造技术专利数量全国第一,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超导线材制备技术达到国际一流,已实现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中国聚变反应堆的配套工程。陶瓷基复合材料大型复杂构件制备能力国内领先,已批量用于高性能刹车盘、热防护构件和航空航天器构件等领域。高端中小型无人机技术国内领先,已有4个系列的40多种平台无人机实现产业化。

2.形成一批高水平科创平台

陕西积极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实施科技计划,合理配置全省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活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全省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3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7家,国家级高新区7家。同时,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18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5家,省级高新区17家。部署省级科技重大专项6个,启动重点产业创新链27条,创新点274个。完成了省内科创资源的“核心+网络”体系的建设,形成了“国家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省级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园区”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3.建设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三支队伍

陕西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充分发挥项目聚集人才的作用,培育、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素养、投行思维、服务意识的高水平科技经纪人队伍,加快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探索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工作机制,推进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健全具有成功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打通科研人员成长为企业家的通道,打造“新双创”队伍,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截至2021年底,全省拥有两院院士66人、国家重点实验室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组建了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西安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硬科技发展试验区。

4.形成中西部地区科研协同攻关新格局

陕西以创新型省份升级版、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国家试点示范为抓手,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正在形成以西安丝路科创中心为内核,建设关中协同创新走廊、陕北能源革命创新区、陕南绿色循环示范区,并以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为依托的创新园区打造产业群,形成点面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西安集成电路、宝鸡先进结构材料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西安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西安经开区智能制造、西安航空产业基地航空制造业、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卫星及应用、杨凌示范区生物育种、咸阳高新区新型显示等一批创新园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隆基股份制定了国际单晶硅片标准,单晶电池转换效率、单晶硅片产量全球第一。以宝钦集团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为龙头的钵产业技术和规模国内领先,材料加工量达全国60%以上,居全球第二。法士特集团重型汽车变速器年产销量连续十四年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陕西虽然在科技新型体制推动产业升级模式和路径方面形成了一些经验,但由于该模式和路径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的推进过程中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和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在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研发与应用以及管理制度与流程等关系的处理上,仍需突破,以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推动力。

1.政府与市场

陕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的主要力量仍然来自政府,以行政力量调集创新资源推动技术突破,这与陕西市场化水平不高和科研体系密切相关。这种政府主导的科研推进和产业转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扭曲市场对科研资源的配置,从而造成产业资源匹配度的不协调。例如,政府强调科技创新对制造业的作用,会使更多资源流入第二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产业发展的不均衡,进而影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降低创新绩效。因此,在西部内陆省份如何有效协调政府和市场资源配置下的产业均衡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投入与产出

陕西现有重大科研项目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源进入相关产业,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十三五”期间,陕西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由62.96%提高到68.39%,位居全国第九。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由419.56亿元增长到632.33亿元,增长50.71%,投入强度由2.16%提高到2.42%。技术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达到1 759亿元,位居全国第六。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4件,位居全国第八[20]。然而,陕西在经济上的表现似乎并不与上述成果相匹配。根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2022年陕西生产总值3.28万亿元,全国排名第14位,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7%,全省人均GDP为8.29万元,全国排名第12位,低于全国人均GDP水平,表明陕西较高的科研投入并未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虽然从技术到产业需要一定时间,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难以立竿见影,但陕西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长期的不匹配也从侧面反映出陕西在科技创新管理和创新技术应用上存在问题[21-22]。因此,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陕西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方向和领域,建立起科技创新项目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论文、专利、产品、装备等成果纳入绩效评价体系,理顺科研投入、产出间的关系,强化科研成果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

3.研发与应用

陕西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思路引导下,积极利用域内研发资源展开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研究端倾向于前沿和颠覆性技术,这种资源投入的倾向性,虽然能够加速陕西在制造、能源和航天等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但因陕西技术产业化能力在全国并不突出,容易造成陕西在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领域投入比例失衡,减缓陕西产业能力的提升速度,造成“重研发,轻应用”的局面,加剧陕西研发与应用的矛盾[23]。因此,陕西在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自身产业能力的提升,继续推动域内企业国内竞争力提升,培育更多陕西企业成为行业内的领军和龙头企业仍然是陕西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立足产业能力提升,推进陕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以打通研发与应用的关键环节,发挥科技创新的产业推动作用。

4.管理制度与流程

由于产业技术的动态演进,科技新型举国体制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情况进行灵活调整。陕西需要在当前科研管理制度下,调整和改革适合于多主体、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科研管理模式,增加科研项目组织实施的动态性和灵活性[24],在推动科研技术突破的同时,强调科研成果转化,从以科研机构为主的研究模式向科研机构与企业双主体的模式演进,从强调科研技术成果向同时强调技术和应用成果的方向演进,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对满足产业化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反向推动地方科技管理体制优化和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五、结论与启示

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对于推动我国产业技术发展,从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转变,从松散创新向集群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实践应用过程中,陕西应当从中央与地方互动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寻找适合陕西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并建立有效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模式。

具体而言,应当建立中央与地方资源互动、地方“揭榜挂帅”和地方主导的层次化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战略决策体系、组织实施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应当逐步理顺陕西在实践和应用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研发与应用三类关系,改变当前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数量不够多、科研创新绩效不够突出的局面。此外,还应当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最后,应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可以通过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等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实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途径。陕西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加强与中央政府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模式和评价体系,并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推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陕西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一方面需要陕西积极加强与中央政府在科技项目上的合作与协同,提升陕西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寻找思路,从推动力量、保障基础和参与模式三个维度建立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陕西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模式。

(一)推进陕西在国家科技创新协同体系中的作用

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推动下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强调技术对国家战略的推动作用。中央和地方的有为政府不仅要注重资源调集,更应注重技术的市场需求。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与市场的联系掌握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强化与中央的联系,推进地方政府在国家科技创新协同体系中的作用。基于本文机理部分的分析,陕西在推动产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关注国家与地方合作的各类项目,深刻理解国家科技战略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意图,建立陕西科技创新的技术要点和战略定位,针对国家科技战略制定陕西的“短期技术—中期项目—长期平台”体系建设,推动陕西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协同体系的关键节点。

第一,对于陕西科技产业优势领域,应当关注国家委托地方技术工程化、产业化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升陕西技术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建立国家资源技术转化中心,推动陕西产业短期技术的快速提升;第二,对于关乎国家战略的能源化工、航天、新能源汽车等省内强势产业,扩大此类产业与国家共建项目的数量,以共建项目推动地方优势产业规模和竞争量级的提升,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促进产业中期发展,成为国内国际相关产业中的重要节点;第三,作为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西安,在进一步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创中心区建设的同时,应加快“双中心”的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和资源集聚,发挥科学中心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科创中心的新兴产业培育能力,借助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对西安的定位,推进陕西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从中西部创新高地的角度吸纳更广区域的创新资源,在加快技术积累的同时,推动域内产业技术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二)建立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陕西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模式

由于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既需要积极引入国家力量,强化有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也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将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满足市场和产业的需求,实现有效市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引导作用。然而,限于陕西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产业推进模式中有限的经验,以及内陆地区较低的市场化水平,陕西应当依托现有的科技资源和产业技术能力,借鉴东部沿海省份经验,面向全国开放申请,推进专业项目管理结构建设,有效整合域内各级实验室和研究平台,集聚资源攻克产业核心技术,提升全省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

陕西在发挥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从推动力量、保障基础和参与模式三个维度建立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陕西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新模式,具体来说:

首先,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来看,陕西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产业技术发展过程中,应逐步从政府力量主导向政府与市场结合演进。作为内陆地区的陕西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以政府资金投入传递产业发展信号,能有效引导资源和创新主体对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在开展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需要,进而梳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向,形成基于产业应用下的“四张清单”,即基础研究清单、基于科学研究下的应用清单、基于地方和国家技术储备下的国产替代清单和成果转化清单。为了确立有效研究和有效需求下的技术攻关,应建立地方政府在技术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论证机制,防止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的误判。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推进产业和技术升级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关注区域内产业和技术发展的特征,更应当建立国内外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情报搜寻和分析机构,结合陕西资源体系,建立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思路。同时,陕西要加快推进域内市场化进程,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和技术集聚上的运行效率,逐步从政府政策信号引导为主向市场供需信号引导为主的转变,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制度保障与环境建设作用。通过推进陕西与全国市场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市场吸引资源、技术进入陕西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领域,以此推动陕西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

其次,从陕西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技术发展模式来看,陕西应逐步从关注省内资源整合创新向积极参与国内项目竞标转变,并逐步确立陕西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国内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第一,在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中,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公开竞标的方式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积极性,推动省内力量开展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项目,强化省内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创新。第二,对关乎国家和陕西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陕西一方面应从省级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思路,建立省内从上到下的资源调动和技术推动政策体系,满足技术的制度供给和环境需要,另一方面,应积极展开相关核心技术的市场潜力分析和技术条件需求,以财税等相关政策支持促进省内资源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资源集聚,积累基于陕西创新资源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实践经验。在强化自身创新能力和技术产出的同时,积极参与中央各类技术转化工作,努力提升陕西对各类技术的利用转化效率。第三,对于国家急需转化的短期技术,陕西应积极参与国家技术的转化和落地,积极争取能源化工、航天、高端制造和新能源等产业技术在陕西的产业化,鼓励当地企业参与国家短期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和潜在市场挖掘。第四,对于国家公开招标的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陕西应积极参与此类项目的“揭榜挂帅”,在发挥自身科研技术力量的同时,努力实现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和创新整合,并与中央共同参与和制定影响区域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项目规划,将陕西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发展的核心节点中。第五,对于未能有效参与进入国家战略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项目,陕西应基于自身产业和技术基础发展需要,以政策调动省内资源培育市场,并通过政府力量整合优势产业资源,对省内支柱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支持,推动原有产业的更新。

最后,从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协同创新和制度保障的作用来看,陕西应从制度保障向制度与契约保障相结合演化。陕西可以根据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核心问题、产业和企业需求,梳理陕西急需和可以实现转化的技术,结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四张清单”,引入更多科研组织方式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建立公开竞标下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榜单,调动创新主体间的竞争攻关,强化市场和契约的作用。对特定技术任务和紧急需求项目,建立切实可行的事后奖励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在不设前提的方式下参与,并对技术攻关期限内最先完成的主体予以奖励,在某项攻关有多种技术路线方案时,可以并行立项,在保证技术攻关按时完成的基础上,优中选优,确立对创新主体的补偿奖励机制。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陕西关键
烧结矿低硅均质慢烧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习近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高考考好是关键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欣锐特:掌控新能源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