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里的光
2024-04-16李昕阳
李昕阳
摘要: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自述内心十分痛苦,仿佛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着胸口。心理教师在与其建立了安全、信任的关系之后,采用叙事疗法探索她的生命故事,通过故事叙述、问题外化、例外故事、重塑故事等技术,发现了她心理压力背后的经历,并从生涯教育的角度帮助她找到了心中的光。
关键词:叙事疗法;小学生;心理辅导;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6-0055-03
一、个案概况
小雪(化名),女,11岁,就读于我校小学五年级。
在一次心理课上,课堂中的一个环节是“写给老师的话”,我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由于可以匿名,孩子们能自由、大胆地写好纸条交给我,再由我转交给相应的任课老师。在众多的留言中,我收到了来自小雪的纸条,上面工整清晰地写着:“老师,我觉得自己有点心理问题,能和您聊聊吗?”字迹小小的,纸条也被折成了小方块,仿佛在告诉我纸条主人的紧张不安。我在课下找到她,和她预约了第二天下午的心理辅导。
第二天下午,小雪来到了心理辅导室。她身材适中,衣着和发型整洁,皮肤白皙,言语表达清晰,话语不多,神情略显紧张。小雪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会感觉烦闷,情绪易怒且无法自控。她对自己要求较高,不能容忍自己做得不好,很关注和在意别人的想法。她自述经常会感到痛苦,感觉心里好像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
二、个案分析
新环境适应不良:小雪从老家来到珠海,两地环境和文化差异大,同时小雪和原来的亲人、朋友分离,需要重新认识新的朋友,这给小雪带来了不少困难,适应不良导致她安全感缺乏。
过往创伤经历影响:小雪刚来珠海时,父母工作较忙经常较晚回家,有一段时间她经常放学自己回家。一个人在家里,她总是担心会出意外情况,感到紧张、恐惧、无助,有时甚至会哭出来。这段痛苦的经历给她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现在她也时常会回想起之前的经历,重复当时的状态。
缺乏安全感与社会支持:小雪小时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上小学后才来到珠海和父母生活,这使得她和父母的心理距离较远。且父母工作较忙,不能及时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动态,也没有主动关心和关爱孩子。小雪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父母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年龄更小的弟弟身上。因此,小雪在遇到事情时以及心里有想法的时候不愿意向父母倾诉,同时也较少向朋友倾诉,社会支持较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其中安全需求及归属与爱的需求属于较低层次的需求,如果较低层次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1],将会影响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安全感的缺乏,可能是导致小雪自我评价较低及学习状态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辅导过程
叙事疗法主张将问题与人本身分开,问题本身才是问题。采用故事叙述、问题外化、例外故事、重塑故事等方式,帮助来访者探索、拓展自己的生命故事[2]。基于小雪性格内向,话语少,心理压力大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叙事治疗的方式和小雪一起探索她的生命故事,鼓励小雪自我表达,及时疏解情绪和心理压力。
(一)第一次辅导
我问小雪:“老师看到了你写给我的纸条,很高兴你能信任我,愿意向我分享你的困惑,同时老师觉得你很勇敢,能和老师说说,你遇到什么事情了吗?”
小雪回答:“我觉得自己成绩不理想,情绪也不太好,易怒,遇到周围同学吵闹,有人碰我,拿我东西的时候,会感觉很烦,控制不了自己,对他们大喊。”
小雪是在四年级时转学到我校的,她说现在班里的有些同学会说坏话,感觉班级氛围不太好,之前在老家和其他学校的同学不会这样,她很怀念老家的小伙伴和家乡美丽的风景。成绩方面,小雪说她的英语成绩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下降了,自行分析后,认为可以从背单词和练字等方面提高。
在和小雪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小雪不能容忍自己做得不好,很关注和在意别人的想法。来珠海第二年(三年级)的时候开始,经常感觉像是心里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很难受,会在晚上偷偷地哭。
我意识到,这块“沉重的石头”是问题的核心,于是利用叙事疗法的问题外化[3]询问:“这块石头通常什么时候会出现?”
“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都会让我感觉不舒服,晚上就会不停地回想。”
她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会比较敏感,因为父母为了她和弟弟上学的事,在附近贷款买了房,因此她很担心家里的经济问题,觉得给父母带来负担。
我问她:“你觉得父母为了你和弟弟上学贷款买房,负担很重,父母和你们说过这个问题吗?”
“没有。”
“那你曾经把这个想法和爸爸妈妈说过吗?”
小雪摇头。
“平时,你会把自己所担心的事和谁说呢?”。
“谁都不会说。”
小雪说自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对自己很好,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来到珠海和父母一起住,后来奶奶也一起过来。妈妈比较温柔,但不太能理解她,爸爸比较暴躁,经常不理人,小雪找爸爸说话时,爸爸总是会说“别烦我”,这让她感觉很疏远。所以小雪平时只会和父母说有趣的事情,不会说不开心的事,认为可能会给家人带来不好的影响。但弟弟在家里什么都会说,小雪认为弟弟不懂事。她有两个好朋友,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但主要会聊一些愉快的话题,对于不开心的事情主要是通過网络,通过安慰其他同样有痛苦感受的人来抒发自己的痛苦。
例外故事可以帮助来访者挖掘自己的内在资源和积极力量[4],于是我问:“这种痛苦的感受是一直持续的吗?是否有过例外?”
“最近过生日,和有开心的事的时候不会感到难受,回老家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也会很开心。”
小雪对自己长期的痛苦状态感到困惑和怀疑,也有些恐慌。提及痛苦的来源,她说自己好像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想她可能在考虑要不要说出来,所以让她先回去想一想,下一次辅导再聊。
(二)第二次辅导
一周之后,在第二次辅导时,我问小雪最近有什么事情想要分享。
她说最近的一周里周日比较开心,因为弟弟参加击剑比赛获奖了。我问小雪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她说喜欢唱歌,有空的时候会私下自己练习,并在唱歌时候会惊讶、激动,自己居然可以唱出这么好听的歌曲。但她没有告诉家人,觉得这不值一提,还担心如果在外面报兴趣班会花很多钱。
这一次,她还主动提到了她的痛苦经历。小学二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父母回家很晚(9~10点下班),她经常一个人在家,感觉很害怕,有时会哭泣,有“被遗弃的感觉”,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非常焦虑。后来就会经常失眠,总是想一些烦心事,要几个小时才能睡着,但不会影响白天的状态,无困倦感。如昨晚她在想,今天要不要和老师说真话,并由此担心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
小雪还说她害怕一个人待在黑暗的地方,有一次家人为了让她勇敢一点,傍晚把她一个人留在外面,她感觉反感、抵触,想要有人陪着。有时白天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也会害怕,随时做好准备以防出现意外。
我让小雪给自己的害怕程度打分,她说晚上一个人回家是3.5分,晚上自己一个人在家是5分,晚上和家人走散是8分,和家人闹脾气,一个人在外面是10分。
在协助她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中事物的感受后,我帮助小雪舒缓情绪,主要梳理自我认知和情绪感受方面的问题,我向她表达:很高兴她能够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向她解释:不能自己给自己判断是否有心理问题,每个人都可能经历一些痛苦而产生抑郁情绪,这是正常现象。我愿意和她一起调整,进一步探索自我,分析寻找合适的应对方法。
我给小雪留了一个课后任务,想一想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下一次辅导的时候一起聊聊。
(三)第三次辅导
本次辅导主要帮助小雪进一步探索自我,所选取的话题是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人。小雪说最先想到的职业是当兵,认为军人可以全身心报效祖国,为祖国献身,她觉得这样的工作特别有意义。其他感兴趣的职业有法医(对解剖感兴趣),与推理相关的职业,如破案的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可以治愈他人),歌手(喜欢唱歌但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唱)等。
我给她讲解了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把人的职业兴趣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并把个人特质和适合的工作联合起来,每个人有自己倾向的类型组合,对应着不同的职业兴趣,并鼓励她积极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5]。
我帮她总结了她的职业兴趣的共性,如喜欢帮助他人对应着社会型(代码S),喜欢推理对应着研究型(代码I),喜欢唱歌对应着艺术型(代码A)。SIA的代码组合对应着的职业就有包括心理咨询师等,和她刚才所说的职业有对应之处,这引起了她的兴趣。
小雪还分享了自己曾帮助过海边的一个失恋的女孩,之后感觉很开心。我鼓励小雪,喜欢帮助别人是美好的品质,鼓励她多看看自己的优点,多探索自己的兴趣,多想想自己的未来。
四、效果与反思
在辅导过后,小雪的妈妈也主动找到我,向我了解小雪的辅导情况,我和妈妈说了小雪的主要表现和内心的想法。对于她对家庭经济负担的担心,妈妈表示很惊讶,因为小雪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主动找妈妈谈心,通过我们的交谈,妈妈意识到平时乖巧懂事的女儿有很多家长不知道的烦恼,表示会主动关心和了解女儿。
几次辅导之后,我和小雪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在校园里,她会主动过来和我打招呼,也会和我分享她的生活。在课堂上,我看到了她全神贯注的眼神,积极主动地发言和思考,和同学讨论交流的身影,她的改善让我发自内心地为她感到高兴。
生涯教育看起来和小学生相距甚远,他们距离走向社会还有很长时间,知识系统还不完善,性格、兴趣、能力也没有固定下来,但讨论有关梦想和未来的话题,可以帮助学生挖掘生命中的积极能量,成为他们心里的一道光,照亮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不幸的经历、遭受的委屈,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勇气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高燕. 叙事辅导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6):46-50.
[3]麦淑钧. 怕黑的女孩——運用叙事疗法帮助小学生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辅导案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0):62-64.
[4]马蕾. 告别“乱说乱动”——叙事疗法用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辅导[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9):55-59.
[5]陈万红,张天良. 职业兴趣探索: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起点[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5):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