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2024-04-15

辽宁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劳技劳动中心

王 丽

(大连市甘井子区学生劳动技能训练中心)

作为区域内专门从事学生校外劳动实践的素质教育基地,大连市甘井子区学生劳动技能训练中心(以下简称“劳技中心”)成立二十多年来,扎实开展中小学学生的劳动技能训练,指导、带动了区域内各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蓬勃开展。新形势下,劳技中心针对影响劳动教育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提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劳动教育提质增效的具体策略。

一、发挥劳技中心作用,聚焦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

早在1999 年2 月,甘井子区已经针对辖区内中小学劳动技术课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分散、学生劳动实践少等问题,开展宏观规划、重点投入,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甘井子区劳技中心,使城市学校的相关课程全部在劳技中心完成,改变了各学校劳动设备不足、利用率低的局面。劳技中心的建成,提高了劳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教育成本和资源消耗,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佳效果。集中优势资源并推进全区共享,有效优化劳动教育育人环境。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劳动教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然而,目前中小学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仍存在一些影响劳动教育质量和效率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校内劳动实践时间和空间有限,校外劳动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得不到合理利用;劳动教育方式原始低效,无法逐一解决活动中学生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区域内好的教学资源无法共享;劳动教育评价无法做到全面性、发展性和多元性。针对这些问题,劳技中心应与时俱进,努力发挥引领和整合的独特作用,探索基地建设新的增长点。

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要“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现代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科学应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路径。构建智能化教学系统,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劳动教育各环节之中,推动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实施的必经之路。

劳技中心易址搬迁后,新校区信息化设备的配备为信息化走进劳动教育课堂提供了契机。劳技中心用了七年的时间,实施课题牵动策略,系统深入地研究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劳动教育提质增效。劳技中心围绕现代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从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出发深入研究,不断实践,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智能化劳动教育体系,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有效解决了劳动教育原始低效的问题。

二、科学设计宏观规划,完善系统运行管理体系

(一)勾画宏观设计,搭建框架

应用信息化建设智能化劳动教育体系,劳技中心的宏观构想是建设“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四大系统”,即“一二四”智能教育体系(如图1)。通过“一二四”智能教育体系,学习者和管理者通过任何终端都可以进行互动,从而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以学校活动为主线,家庭、基地、学校、社会协同合作,开放式的学生实践活动体系。

图1 智能化劳动教育体系

(二)针对技术问题,攻坚克难

要建立智能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技术问题,逐步破解操作技术瓶颈。劳技中心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技术:教学资源包的建立、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现代设备搜集各种过程资料。劳技中心组成攻关小组,外聘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一线教师分工合作,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研究,攻克技术难关。这三个技术问题的解决,为下一步的专业研究奠定基础。

(三)申报专项课题,深化研究

2018年,为了系统地进行研究,劳技中心结合一线教学经验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云数据下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电子成长档案建立的研究”。经过长达两年的课题研究,劳技中心研发出一套专门用于学生劳动实践的智能软件系统,应用于劳动实践的课前、课中、课后,利用云数据技术搜集学生劳动实践中的电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对学生进行一个学段的持续跟踪,建立以学段为单位的劳动实践活动成长评价电子档案,用大数据为未来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提供数据支撑。

2021年,劳技中心作为实验的牵头单位,联合区内十一所中小学,组建了“新时代劳模精神联盟学校”,发挥各校的优势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通校际界线,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研究。

三、针对瓶颈重点问题,探索解决方法与路径

(一)智能化选课系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课程需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劳技中心围绕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内容,设置了三十个项目课程;根据学生年段跨度,每名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设置了不同难度和梯度的课程。

同时,劳技中心开设智能化选课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进行智能选课。学生智能选课报名系统一是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二是通过系统设置,使学生了解项目、延伸学习;三是保证学生在进入正式课程前掌握课程必备的专业知识、安全要求和工具材料准备要求,拓展了课程的时间与空间,保证了学习效果。

(二)开放式学习系统,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问题

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可以“一刀切”。要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问题,就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运用学习资源包建立开放式的学习系统。

1.变革教室布局,设置信息查询区

在活动场地的布局上,经过反复实践,劳技中心总结出实践课的教室分区布局法,分区设置材料摆放区、操作实践区、资料查询区、成果展示区。其中每个劳动实践活动室都设有信息查询区,并配备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的电脑,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2.丰富课程资源,解决学生多样学习问题

每个劳动教师都要根据本专业的活动内容及常见问题建立教学资源包。资源包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多种形式,内容有与课程环节相配套的教学知识,有学生操作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答,有课程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也有学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及学生活动后的反思与感悟等。

3.学生自主查询,解决个性化问题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想了解什么相关的新知识,都可以自己到资源包中搜索查询,随时获取学习资料,解决问题。

学习资源查询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这种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建立的教学资源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不需对基础内容进行反复讲解,有更多精力观察和引导学生,为教师从传授者到引导者的改变提供了可能。在学习上,学生通过信息查询自主解决问题,建立起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的针对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终身学习搭建了阶梯。

(三)教学资源共享系统,解决各学校教学资源不均衡问题

劳技中心联合辖区内十一所各有特色的中小学,以实践基地为统领,以劳动实践为载体,组建“新时代劳模精神联盟学校”,统筹联盟学校的优势资源。劳技中心通过系统化、一体化设计,利用新媒体搭建共享平台,使用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与劳技中心进行信息共享和互动,最终实现基地与联盟中小学优势互补,共鉴教学经验,共享教育资源,共育活动品牌,从而实现以劳技中心为引领,联盟校“开放、共享、服务、合作”的一体化建设。

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手段,也为区域内劳动教师的培训与互相学习提供了方便,增强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劳动教育的功能,为教育均衡和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

(四)劳动教育数字化评价系统,为劳动素养测评提供数据支撑

新时代对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评价。劳动教育评价操作起来较为困难,一张简单的纸质打分单无法将对学生的知识、技术、观念、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进行立体化呈现,而信息化的应用为立体化评价提供了可能。

劳技中心利用云数据技术研发了一套专门用于学生劳动实践的评价软件系统,搜集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电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动态采集、分析、报告学生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为学生劳动素养的掌握情况绘制“精准画像”,用来记录学生阶段性的成长轨迹。同时,劳技中心以学段为单位建立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成长评价电子档案。

评价范围上,由校内向校外延伸,由课堂向家庭延伸;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评价主体上,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兼顾专业教师、带队教师、同伴共同参与;评价方式上,把学生的日常表现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同时,劳技中心还专门设置了能体现学生特长发展的评价项目。

评价分四个维度,分别为出勤评价、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及加分项。出勤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劳动必修课程的完成情况,占评价总分值的40%。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是评价的核心部分,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作品水平、劳动表现、反思情况。评价总分为100分,按比例折算,自评占总分的40%;师评占总分的20%;加分项主要为特长加分,占总分的20%,主要记录学生劳动方面的特长与爱好。

经过以上步骤,教师对学生劳动必修课的完成情况、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劳动品质习惯的养成情况、劳动观念的培育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特长爱好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每次参与劳动实践都会生成相关的档案资料,教师可将其汇总成该生一个学段的劳动实践成长档案,对该生的劳动素养评价起到数据支撑作用。

四、积淀巩固实践成果,提升思想水平与操作实践能力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劳技中心在劳动教育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是区域实践方面。近年来,劳技中心智能化劳动教育得到稳步推进,三十多门劳动课程正在有序、有效、有度地开展,智能化课程体系全面铺开,广泛应用在区域劳动教育的各个阶段。

二是社会影响方面。劳技中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劳动教育提质增效的经验得到省、市教研部门的认可,在区域内产生积极影响,得到各级专家学者与领导的高度赞誉。劳技中心被辽宁教育学院认定为辽宁省教研培训基地,多次在辽宁省各级各类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报纸、电视也多次报道成果,省、市兄弟单位纷纷前来观摩借鉴。

三是成果荣誉方面。劳技中心“全方位智能化基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成果获辽宁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建设案例“构建全方位智能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助力基地内涵发展”入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集》。

充分利用信息化赋能劳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劳技中心将努力探索,不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劳技劳动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人本”思想在小学劳技培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应用
热爱劳动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