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年货清单 不变的浓浓年味儿
2024-04-15罗克研
罗克研
从糖果、春联等“传统年货”,到非遗产品、杂技表演、年画商品等“花式年货”,再到智能化的“电子年货”,年货品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市场,到年货大集,再到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年货的购买方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在亿万消费者年货“清单”里,我们看到了时代变迁,更看到了满满的幸福感。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忙年”,新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时过境迁,虽说现在很多人觉得“年味淡了”,但“置办年货”这件事儿却从未缺席。
买什么样儿的年货?在今天这个环境里,其实没有十分准确的界定。不同年龄的人,对年货的理解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80后”的记忆里,很多人小时候都是跟着父母去“赶年货大集”;“90后”置办年货的场所已经搬进了市场和超市;到了“00后”,已经从传统市场转到了社交媒体、电商平台上。
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的宋静今年刚满40岁,这个年纪的她成了家里购置年货的主力军,离过年还有20多天她就开始盘算着买些啥,提前列好了清单。宋静说,以往过年都会准备一些礼盒送给亲戚,今年有时间她也自己动手做点兒年货。比如烤一些无糖的点心,酱点儿卤肉给亲戚带过去。
宋静说,平日工作忙可能很难和亲戚聚下,他们的年龄都是60、70多岁的老人,吃不了太多,做点儿他们喜欢吃的东西带给他们,可能比一些常规的礼盒更暖心,她觉得,东西不在多,心意到了就好了。
32岁的图书编辑杨洋从北京回河南老家过年给爸爸家带了茉莉花茶和几本书籍,杨洋说自己的父亲平日里在朋友圈里总发一些书籍分享,也会给他推荐一些书,趁着过年回家,跟爸爸一起在春节假期间里喝喝茶、聊聊书。
除夕当天,家在杭州的张博早早就把弄好的AI拜年视频、春节微信红包发到亲戚群里,对于刚刚工作的他用“电子年货”的方式拥抱春节。
随着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国人的“年货清单”也在与时俱进。凡是与春节有关的事物,都可以归类到年货的范畴。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24年中国消费者购置年货的关注因素中,产品质量是消费者首要关注因素,他们其次考虑产品是否健康养生、有功能性、价格是否经济实惠等。
老一辈专注于传统年货,希望能让传统得到传承和发扬。而青年一代则从“电子年货”中感知春节的内涵,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创新。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春节的“主理人”,春节不再是简单的吃饭、喝酒、拜年。拍家庭合影、组织家庭春节晚会、去博物馆过年、穿汉服过年……他们按照自己对春节的理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春节的快乐。
年货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年货消费变迁是收入提高、技术跃升、代际更替、文化思潮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年货消费也将继续发生变革。
作家冯骥才笔下的《春节八事》描述他和家人如何过年,其中提到了祭祖、清扫房间、备年货等事项。他称“过年的心理是年货要备得愈齐全愈好,以寓来年的丰足。”实际上,这一年俗的精神内核,正是借购置年货的仪式,期盼新的一年可以有更美满的生活。
透过每个人心中对年货的记忆、时下采买年货的偏好,更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变的是年货清单,不变的是浓浓的情意和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