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澜壮阔的唐宋散文

2024-04-14雷江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唐宋八醉翁亭记岳阳楼记

雷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曙光先生说过,“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文化代表。他们是一群高贵而有趣的灵魂,其人其文其品,都值得今人去珍惜、去爱戴、去传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唐宋八大家”,去欣赏唐宋散文,接受文化的熏陶。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最著名的八位散文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活跃于当时的文坛,影响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魅力。

唐代文学空前繁荣,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激化,骈文已经无法满足反映现实、倡导社会革新的历史使命。在这种背景下,韩愈揭开了“古文运动”的序幕。所谓“古文”,是指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注重声律及辞藻的骈文有所不同。“古文运动”表面上看似复古,实际上却是在革新文风、反映现实,可以说它是一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人称他为“昌黎先生”。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文以明道”“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韩愈的散文结构严谨,论证缜密,文气贯通,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韩愈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因为他的散文创作扭转了骈文盛行八个朝代的风气。

韩愈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共同领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韩愈竖起了一面旗帜,而柳宗元则是扛起大旗的人”,这个说法形象地表现出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柳宗元的散文创作丰富多样:论说文《封建论》针砭时弊,笔锋犀利;寓言《三戒》故事有趣,讽刺辛辣;游记《永州八记》情感丰富,富有意境。

“古文运动”虽然声势浩大,但并未彻底击败华丽的骈文,直到北宋时期欧阳修、苏轼等一批文学家的出现,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古文运动”,散文才逐渐巩固了文坛的地位。

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柳宗元的理念。他的散文包括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等,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在欧阳修的倡导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注重反映现实、追求艺术创新的散文作家,其中就包括“一門父子三词客”的苏氏三父子——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苏洵的散文富于雄辩、语言锋利;苏辙的文风朴实清新、淡泊平和,但他们的成就都不如苏轼。苏轼的散文议论精辟,写景传神,独具情韵。

此外,还有以王安石和曾巩为代表的“临川文学”,他们在散文创作上也有显著的成就。王安石的散文立论高远、说理透彻,叙事抒情挥洒自如;而曾巩的散文,或委婉曲折,或纵横开阖,或条理分明,也有不小的成就。

“唐宋八大家”不仅强调文章的实用性,也注重表达的艺术性,他们文辞兼美的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品读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动力。

千古同“乐”,交相辉映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赏析

唐宋“古文运动”波澜壮阔,散文名家辈出。北宋范仲淹是“唐宋八大家”之外的又一位散文名家,其《岳阳楼记》可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相媲美,均为古代散文中的千古绝唱。仔细品味,我们能够发现这两篇文章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文章体裁相同。两篇文章都是“记”,一篇记楼,一篇记亭,记的都是建筑。“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因此又称“杂记”。“记”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描写为主,也常常兼有议论和抒情。这种体裁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其中《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可谓“记”中双璧。

写作背景相似。《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都是在作者被贬谪期间所做的,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怀。

主题思想相通。范仲淹比欧阳修年长18岁,他们是政见一致的忘年之交,都坚持“民为邦本”的儒家治国理念。他们都曾遭受贬谪,内心难免抑郁,但范仲淹提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则沉醉于山水之间,追求与民同乐。

景物描写精彩。两篇文章都擅长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例如《岳阳楼记》中的“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一个“号”字,渲染出了风的声势之大,一个“排”字,突出了浪的来势之猛;而《醉翁亭记》用“蔚然而深秀”短短五个字,就描绘出了琅琊美景的特点。同时,这两篇文章都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情感: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写景,一“喜”一“悲”,对比鲜明;在《醉翁亭记》中,通过对“山水之乐”的欣赏,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写作手法类似。在表达上,两篇散文都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富有感染力:“乃重修岳阳楼”和“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属于叙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是描写;“感极而悲”和“乐亦无穷”,是抒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是议论。在句式上,两篇散文都以散句为主,同时穿插骈句,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句式骈散结合,富有变化。

不过,《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情感基调不同。范仲淹虽然做到了“不以己悲”,但他始终忧国忧民;欧阳修虽然遭受贬谪,心中感到压抑,但他仍能做到“乐其乐”。

写景角度不同。范仲淹远离岳阳,他笔下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欧阳修则身在滁州,他笔下刻画的是真实的风光。

抒情风格不同。《岳阳楼记》直抒胸臆,而《醉翁亭记》则委婉含蓄。

语言风格不同。《岳阳楼记》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醉翁亭记》则在文中连用多个“也”字和“而”字,令文章摇曳生姿,神采飞扬。

1.请写出两句关于古人忧乐观的诗文名句。

2.《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主题思想上有什么相通之处?

1.示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平生养情性,不复计忧乐(储光羲)。

2.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都突出了作者坚持“民为邦本”的思想,追求的是百姓之乐而非个人之乐。(大意相近即可)

你相信吗?一个生性胆小的人,因为有了原则,有了追求,也会变得“胆气奇伟”。

韩愈的胆识

王 剑

韩愈虽然生于官宦之家,却命运多舛。他父母去世早,由兄嫂抚养成人。他的科举之路异常坎坷,连考三次都落榜了,直到25岁才考中进士。后来,韩愈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三次都没能成功。漂泊几年后,他才在国子监谋得四門博士一职。

一年春天,韩愈回乡探亲路过华阴,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登上了华山。韩愈一回头,见四周都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顿时吓得心惊胆战,号啕大哭,觉得自己回不去了,于是瑟瑟发抖地写下遗书,投下山去。华阴县令听说后,赶紧召集一大帮猎户,将吓到虚脱的韩大人抬下了山。

韩愈华山投书,一时传为笑柄。但是历史上的韩愈,却以“胆气奇伟”著称。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关中地区大旱,灾民流离失所。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身为监察御史的韩愈胆气冲天,因为上疏《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列举京城“弃子逐妻以求口食”的惨状,建议免除百姓当年的赋税,却遭他人谗害,被贬到四千里外的阳山。

登山吓哭的韩愈,到了战场上却无所畏惧。淮西平叛时,韩愈以行军司马的身份随宰相裴度一同出征。当双方激战正酣时,韩愈向裴度建议,愿领精兵三千奇袭蔡州。就在裴度犹豫之际,唐军大将李愬雪夜入蔡州,一战成名。李愬的成功,证明了韩愈的决策是正确的。此后,韩愈再次献计,成功收服了镇州王承宗。韩愈因战功卓著,晋升为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为了祈求长寿,决定恭请法门寺供奉的佛骨进京,接受臣民瞻仰。一时间上行下效,长安城里掀起了一场近乎疯狂的礼佛热潮。韩愈上书劝谏,言辞甚为激烈。唐宪宗看后大发雷霆,要处死韩愈。幸亏众人求情,韩愈才逃过一劫,但被贬潮州。行至蓝田关口时,漫天大雪,道路受阻,韩愈写下“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

几年后,韩愈奉召回京。当时,部将王廷凑杀了成德节度使后自立为新的节度使。朝廷任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去宣旨安抚。抵达镇州后,面对刀剑出鞘的士兵,韩愈面不改色,一番道理说得王廷凑痛哭流涕,真心归顺。

韩愈的诗,有一种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韩愈因此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韩愈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两百多年后,苏轼被贬岭南,途经潮州时,特意拜访了韩公祠。他凝视韩愈雕像良久,喟然赞道:“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节选自《小品文选刊》,文章有删改)

1.文章开篇写韩愈登山被吓哭,是否与主题相矛盾?为什么?

2.文章的结尾写苏轼拜访韩公祠,有什么作用?

1.与主题并不矛盾。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通过先描述韩愈登华山时的恐惧,再展示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勇气,和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能够使韩愈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2.引出苏轼评价韩愈的名言,不仅强调了韩愈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还高度肯定了韩愈的过人胆识。这使得韩愈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样也使得文章更有深度。

猜你喜欢

唐宋八醉翁亭记岳阳楼记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浙江篇开机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拥有一种“超能力”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唐培淞雕塑作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苏老泉大器晚成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