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结尾可用“感应法”

2024-04-14赖庆沅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头尾白杨树蒲公英

赖庆沅

一篇作文,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成功的另一半,应该是有耐人寻味的结尾。但很多人不重视作文的结尾,常犯三个小毛病:一是无尾症,写到哪算哪,作文还没结尾便结束了;二是口号症,结尾表决心、喊口号,让人厌烦;三是离题症,结尾写到其他地方去了,与中心无关,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前一篇文章已经说过,古人把作文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他们把结尾比作什么呢?“豹尾”!意思是好的结尾要做到短小有力,画龙点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巧设“豹尾”呢?记事记叙文的结尾,常用方法有“自然式”“总结式”“启发式”“疑问式”“梦幻式”“引言式”六大种类。写人记叙文的结尾,常用方法有“总结式”“赞扬式”“抒情式”“议论式”“扣题式”五大种类。这些方法都不错,都很好用,但一开始练习可以采用更通俗的方法来结尾。

前一篇文章向小朋友们介绍了作文开头的“提示法”,现在介绍一种与它配套的结尾方法:感应法。它是从前面提到的那些方法中提炼出来的,也是一种打基础的方法。

“感应法”中的“感应”有两层含义:一是照应,二是感受。

照应,就是前后关照,呼应配合。就是前面说的话,后面有个着落;后面讲的事,前面有所提示、暗示。就是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前文要有所预示、预告。这样,作文结构就显得严谨,情节就显得周详、缜密。都有哪些主要的照应形式呢?构思布局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照应呢?这里仅从结尾的角度来说,一是照应题目,叫尾题照应;二是照应开头,叫头尾照应。这是作文里最重要的两种照应,也是最基本的两种照应。

尾题照应,就是使作文的结尾与题目相照应,通常又称“结尾扣题”,就是结尾点明作文题目的含义。如题目“理发员叔叔真好”,结尾可以这样照应:“理发员叔叔真好,他有一颗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心!”题目“我是这样的人”,结尾可以这样照应:“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但长得像男孩子,性格也像男孩子。”作文结尾,归纳全文,照应题目,具有强调中心或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利于读者理解内容,掌握中心,受到感染;具有收拢全文的作用,使作文放得开、收得拢,严密紧凑,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头尾照应,通常又称“首尾呼应”,就是对作文开头叙述的事情、提出的问题及表达的感情,在作文的结尾处都能有所交代、做出回答。这样,就能使开头和结尾成为与作文主线、主脉有明显联系的两端,类似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喜欢用的“掎角之势”,不仅给人以结构完整、严谨的感觉,而且能取得概括全文、突出主题的效果。

头尾照应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可以是感情上的,还可以是情节上的。形式上的是最直观的,别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头尾照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联系、呼应开头的内容,再次使用开头的重点字或词,类似我们通常所说的“重复关键词”。

比如有篇题为《我爱小草》的作文,开头是这样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小,我就爱读这首古人赞美小草的诗。因为我热爱朴实无华的小草,热爱默默奉献的小草,热爱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小草。”结尾是这样写的:“如今,我对小草的品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因而也就更爱读古人那首赞美小草的诗。无论是在荣誉面前,还是在黯淡的处境之中,或者在困难当头的时候,我心里常默诵着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头尾照应,都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显得结构完整、严谨,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当然,一篇作文的头尾,只有形式上的照应是不够的。而这篇作文不然,在内容上,它也是头尾照应的。“荣誉”照应“朴实”,“黯淡”照应“默默”,“困难”照应“顽強”,突出强调了小草的三种品格。所以,这篇作文的头尾照应是非常成功的。

在结尾写出自己的感受,能起到点明或升华观点的作用。建议小朋友们多从课文中学习,用心领会。

比如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开头是:“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结尾照应开头,写出了感受:“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袁鹰和茅盾两位著名作家都写过“白杨”。他们都不约而同采用了“感应法”,不仅头尾照应,而且都写出了感受。茅盾《白杨礼赞》的开头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是:“让那些……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袁鹰的《白杨》,开头是这样的: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白杨》的结尾是这样的: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袁鹰由树及人,通过头尾照应,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出了人物的感受,既写出了爸爸的志向,又写出了爸爸的心愿。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的开头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结尾是:“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的开头是:“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结尾是:“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金色的草地》的开头是:“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结尾是:“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感应法”,“应”是形式,“感”是内容;“应”是外壳,“感”是灵魂。照应是带出感受的照应,感受是照应时流淌的感受。

一篇作文,用“提示法”写好了开头,又用“感应法”写好了结尾,离成为一篇好作文应该就不远了。(注意:我这篇文章是同时运用了这两种方法来开头、结尾。)

猜你喜欢

头尾白杨树蒲公英
听故事
蒲公英
蒲公英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会唱歌的树
磨床头尾架承载变形分析及改进设计
猜谜语
校园里的白杨树
蒲公英找家
画出日历表来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