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备考策略

2024-04-14

中学语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诗家题海战术评析

莫 斐

在实际考试应用中,大部分学生连诗歌大意都疏通不顺,诗歌内容理解不准,更谈不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评析了。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没夯实基础。表现之一是学生不重视“诗家语”的训练与积累,读不懂诗歌大意。“诗家语”是诗人为了更好的表达效果而做的语言变形处理的指称。如为了满足律诗格律要求而变换诗歌词语顺序。诗歌鉴赏本就因“诗无达诂”存在理解困难,不解“诗家语”让诗歌阅读变得更难了。

在“三新”背景下,诗歌阅读在新教材与新课程中有了新的变化,使教师与学生都面临新的挑战。如单元教学与任务群的提出,使教学陷入这样一种处境:在压缩的课时里,为了完成群文阅读与大单元教学,教师会忽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翻译与理解,淡化对“诗家语”的处理,诗歌教学变成了教师对诗歌简单翻译后就进入群文阅读与大单元教学的形式,学生跳过对诗歌语言文字的训释而借助教参去完成鉴赏评析诗歌的任务。

学生要读懂诗歌,首先得懂“诗家语”因言简义丰而产生省略,知其因格律、追求新意与形式美而调语序,明其基于炼字与更好的表达效果而词类活用等现象,才能扫除阅读障碍。学“诗家语”不只是学简单的文言现象,更是基于识“诗家语”而对诗歌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

在学习与备考过程中,有的师生注意对“诗家语”进行学习,但由于课业压力大,课时紧张,他们往往是蜻蜓点水式学习,没有持续地阅读与积累,学生最终没有生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基础没夯实表现之二是忽略教材内容的复习。《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高考必须坚持引导教学”的要求,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标,教考结合要求师生在备考中重视教材、重视基础。许多师生认为高考不会从课本出原题,于是就忽视对教材的复习。新高考越来越重视教考衔接,若师生还是重技巧方法,轻基础轻教材,不转变备考策略,备考工作就是在做无用功。如2022 年全国乙卷第15 题:“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个题目教考结合非常紧密,而如果学生轻视教材,不记得课内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相关内容,那其将无从答题。

二是新高考对诗歌的考查方式越来越灵活。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下,师生传统的题海战术难以应对越来越灵活的试题。纵观历年高考题,诗歌考查中有些题目类型化,答题有套路可循,通过题海战术应考确实有用。如2014 年新课标Ⅱ卷题:“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2015 年新课标Ⅰ卷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2016 年新课标Ⅱ卷题:“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2019 年全国卷Ⅱ题:“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以上四个年份的考题都是对同一个类型题目的考查,即对诗歌技法的考查。2014 年“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考查诗歌抒情方式;2015 年“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考查诗歌的写景方法;2016年“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考查诗歌结构;2019 年“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还是考查诗歌结构。对这种技巧类型题目,学生只需要将作诗的技法分门别类去记,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套技巧去解答,一知半解也能得三分左右。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高考古诗阅读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由原来对诗歌内容本身的赏析向对诗歌内容进行辨析与评析转变,发生由重视对知识的考查向思维能力考查的变化,试题的考查对学生审美与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如果还只是搞题海战术,不理解诗歌大意,是无法使用所学的技巧再套用公式去鉴赏评析诗歌的。

针对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新变化,应积极探究备考策略。

一是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对高中生而言,诗歌鉴赏该赏什么,该掌握什么能力,知道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在备考中逐一落实。要关注高考动向,掌握最新命题变化。

二是在古代诗歌阅读备考中,摒弃题海战术,重视基础,回归教材,以不变应万变。

重视诗家语的学习与积累。诗歌体量小但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有时候诗人使用意象叠加表情达意,意象间不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非常跳跃,省略许多的信息。这种省略不同于文言文简单句子成分的省略,它省略的信息会更多,需要读者运用形象思维等将其还原。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意象极为跳跃,需要读者自行还原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如果学生无法将诗家语解读出来,还原出诗歌意境,就很难理解跳跃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古代诗歌讲究格律要求,要懂这个知识,就得懂古代诗歌大致的发展与分类,懂得在格律要求上,古体诗无要求,词曲要求不严格,近体诗却要求严格。故而读律诗要关注词语调序的情况。知此就明诗人作“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是写“不曾缘客扫花径,今始为君开蓬门”,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碧草映阶自春色,黄鹂隔叶空好音”。诗人为追求诗歌形式美与新意,也会调语序,明此就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大江东去,浪淘千古风流人物尽。人道故垒西边是三国周郎赤壁”的表达,如果不了解此诗家语现象,学生可能就会对诗歌理解不到位,从而误读诗歌。可见,懂诗家语对读懂诗歌极为重要。诗家语应从文言现象中独立出来,在诗歌教学中成为师生重点讲练与积累的对象。

此外,要把教材中出现的诗歌篇目按题材分类复习。如山水田园诗,就有《归园田居》《念奴娇·过洞庭》《客至》《登快阁》,在复习时,师生可再对其进行翻译,归纳这种题材诗歌常见的意象、常抒发的感情及常用的技巧,然后进行对应精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学生遇到如2023 年新课标Ⅱ卷的古代诗歌阅读考题就有一个心理准备,知道林逋《湖上晚归》就题材而言是山水田园诗,可以调动相关知识储备去解读诗歌。除了回归教材,教师应在每周都发一些诗歌材料供学生扩展阅读。多阅读多积累,诗歌鉴赏能力自然就能提升。

总之,古代诗歌是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读懂诗歌是对“语言”的把握,读懂后才能对诗歌进行鉴赏与评析,才能组织答案。“诗言志”,学生在鉴赏评析诗歌的过程中能对诗歌所承载的优秀思想与精神有一个理解,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高考的考查是动态变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师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围绕着“一核”“四层”“四翼”进行备考,知道“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积极探究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备考策略,提高古代诗歌鉴赏水平,提高诗歌鉴赏题的答题准确率。

猜你喜欢

诗家题海战术评析
注重思维培养,避免题海战术
诗家语,如此乃健——浅谈诗词语言的运用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注重解题反思 回避题海战术——一道导数压轴题的多角度思考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别具风采的“诗家语”
寻常语亦诗家语——读慧心的几首绝句感言
同题异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