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腹诊在脑病辨证中应用

2024-04-14苏晓明吴带喜许文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压痛全息脑病

苏晓明 吴带喜 许文学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腹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腹诊是指医生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狭义腹诊指的是运用按诊(切诊)来诊察腹部体征。本文所述腹诊为狭义之腹诊。《通俗伤寒论》言:“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汉方医家稻叶克(日本)的《腹证奇览》曰:“腹者有生之本,故百病根于此焉,是以诊病必候其腹”,可见腹诊在临床辨证的重要性。

本文使用中国知网(CNKI)检索,归纳近10 年来腹诊在脑病诊治中的理论依据,及其在失眠、中风、头痛、眩晕、癫痫等脑病中的特色辨证应用,以期推动中医腹诊在临床上的发展,为疾病早期干预、辨证分型提供新思路。

1 中医腹诊在脑病诊治中的理论依据

1.1 中医理论

1.1.1 脏腑腹部脏器有脾、胃、肝、小肠,其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不升清,脾胃不和,则脑络无法得到充养。肝主疏泄、主藏血,若肝功能失常,则气机紊乱,肝血和营气无法上供于脑。小肠主泌别清浊,若小肠功能失司,则清气不升,脑失其能[1]。可见,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可影响脑正常发育与生理功能的维持,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1.1.2 经络经络是运行气血和提供营养的通道,且其循行沟通腹、脑,起到充养脑髓和营养脑窍的作用。如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足厥阴肝经“夹胃、属肝,上贯膈……与督脉会于巅”,督脉在人体后正中线上行,上额交巅,入络脑,其有一支脉从少腹直上,贯脐中央。可见腹部与脑通过经络形成紧密联系,这也为腹诊在中医脑病的辨证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2]。

1.2 现代理论依据

1.2.1 脑肠轴脑肠轴是胃肠道和脑互相联系的双向信号调节系统。研究[3]表明,腹部推拿按揉能够调节脑肠肽,对改善失眠、痴呆等疾病症状具有一定作用。张红石[3]发现腹部推拿可以降低外周血清中的P物质、脑啡肽等,升高神经肽浓度,具有减少觉醒、增强镇静催眠作用,对调节睡眠的昼夜规律起到正向作用。谭涛等[4]使用“津沽推拿”之通脉调神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相比于西药对照组,推拿更能升高5-羟色胺(5-HT)浓度,降低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刁美玲[5]运用针刺结合腹部推拿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现,在常规治疗、针刺治疗基础上加以腹部推拿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血浆5-HT 值。目前围绕脑肠轴提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通路机制尚未细化完善,仍有待进一步研究[6]。

1.2.2 生物全息律人体的任何局部或特定部分,都可以完整地反射出人体的整体信息,每个局部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整体的缩影,这种理论称为生物全息律。通过腹部也可以诊疗全身主要经络和包括脑在内的器官,其原理是腹部特定区域与相应内脏组织具有化学组成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7]。田在善等[8]发现,腹部具有与大脑数量相近的神经细胞,且二者的有机物质、类型以及感受器相似程度也高度重合。如果机体中某一器官产生病变,依据全息辐射原理,这种病变效应可以传递给身体不同部位,使之释放出组织胺等致痛物质作用于与之对应的全息穴位上[9]。也就是说,人体某一器官产生病变,可在与之相应的全息穴位上产生痛觉或痛觉敏感。反过来,根据腹部全息穴位的疼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器官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

2 中医腹诊在脑病辨证中的应用

2.1 失眠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腹诊在诊断失眠类型、辨证施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图娅[10]在腹诊反射穴中提出,失眠可扪及脐左旁开正中线1.5~2 寸处动悸感。陈武山[11]在研究失眠类型与常见中医腹证对应关系中发现,胸胁苦满、腹满或痛及脐旁压痛点是失眠的常见腹症。难入睡型失眠以上述3 种腹症为主;睡中易醒,难再入睡型失眠除以上腹症外,还可见心下痞满、腹皮拘急;早醒型失眠的特殊腹症可见心下悸;混合型失眠则较为复杂。

李霞等[12]研究脐部分区与失眠证型的相关性,通过胀满、压痛、悸动等症状进行脏腑辨证:若症状在脐中,提示脾胃失调;在脐上,提示心神不安;在脐下,提示肾虚;在脐左,提示肝气不和;在脐右,提示肺失宣降;在脐中、脐上悸,提示心脾两虚。

王满囤等[13]研究酸枣仁汤证的腹诊特点,提出酸枣仁汤证“虚烦不得眠”多见脐上压痛,伴不明显胃肠症状。但二者并非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临床上脐上压痛多种证型均可检出,需四诊合参,精准施治。

叶晨阳等[14]提出神经衰弱所致的失眠,腹诊可见左季肋下结节或条索样感,可通过腹部穴位按揉、摩腹、横摩左侧背部等手法,缓解失眠,消除腹诊症状。

2.2 中风脑血管病变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15],与不良生活习惯有一定相关性[16],需尽早诊治。腹诊为中风的诊治开辟新方向。

图娅[10]在腹诊反射穴中提出,大多数中风患者可扪及心下动悸;而章门、期门及第7 肋软骨连接部肌肉萎软无力,对提示同侧中风具有临床意义。

张瑞义等[17]利用腹诊仪研究中风急性期的腹力变化特点,观察得出中风急性期患者腹力高于健康常人,且随时间推移,平均腹力呈明显下降趋势。

孙永康等[1]报道了王新志教授治疗脑病中风的临床经验,提出辨急性期与恢复期,通过腹诊症状分型,急性期中腑实证多按之条索状感;痰湿内阻者多腹部膨隆,按诊濡软;肝阳上亢者多按之柔软,兼有腹胀拘急;肝火上炎者多皮温升高,拒按;恢复期的气阴阳虚者多通过皮温、皮肤潮湿度鉴别。

彭清华[18]总结介绍金鸿伟在诊治中风时重视腹诊,通过腹诊判断中风病位、病性、证型及确定治则,提出在中风早期无阳性体征时,通过30 s 仰卧抬腿的方式可判断中经络、中脏腑,若单侧下肢无力伴下垂并见同侧上下部腹肌张力同等变化为中络,若两侧腹肌张力相差较大为中经已深,存在意识障碍伴两侧腹肌张力明显增强或减弱则为中脏腑;通过腹壁深按抵抗力的有无,区分实虚;在辨证中提出腹肌“强直”为风,濡软伴压痛为湿痰,腹壁抵抗感伴压痛为风热痰;通过腹力与有无胀满等,判断刚痉、柔痉并予以对证治疗。

2.3 头痛头痛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我国18~65 岁人群中,头痛年患病率为28.5%[19,20]。腹诊能够分辨头痛证型,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案。

郝鑫鑫[21]通过研究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不同证型与腹诊相关性,发现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肝阳上亢型多出现脐左压痛、右肋弓下引痛,痰浊型多有脐中压痛,瘀血型多见脐上压痛、剑突下引痛。

孙永康等[1]报道王新志教授治疗经验,提出“头痛者有诸外必有内因”,在外感头痛分型中重视内在病因,提出少阳、阳明头痛者,多有肝郁、脾弱之象,腹诊可见腹满、压痛等。

2.4 眩晕眩晕是人群中较为普遍的症状,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老年人群多达30%[22]。孙永康等[1]总结王新志教授经验,提出气郁与眩晕密切相关;通过腹诊分期进一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将气郁致病的腹部症状根据病程“早期-肝胃期-心肝期-肝肾期”,分别对应病机“肝气失常-肝气乘脾-心血不足或心肝火旺-肝肾阴虚”,早期以腹胀而部位不定为主要表现,肝胃期以上腹痛、下腹胀痛、泻后痛减为主要临床症状,肝肾期多见右腹部隐痛、叩痛、脐周疼痛。

2.5 癫痫 癫痫是大脑异常放电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23],我国患病率约为5‰[24],治疗缺口较大。腹诊在癫痫的辨证分型中具有一定独特性。

张铁忠[25]总结东洋医学,提出痫证反复发作者可扪及从脐旁左侧到心下部如棒状弦劲的搏动,临床多用抑肝散加陈皮、半夏。

孙永康等[1]总结王新志教授临床经验,在痫证诊断中提出根据腹部抵抗感首辨阴阳,通过腹诊详细分型,腹壁板结伴肢体强直者多为风;按之濡软同见体型肥胖者多为痰;少腹扪及条索状感伴阵发性腹痛者多提示虫痫;腹胀满、上腹或下腹压痛伴大便性质改变,结合情志病史多提示为滞痫;若惧与人接触,触则痫证加剧者多为惊痫。

3 小结

腹诊丰富了中医脑病的诊疗手段,为提高辨证准确性提供了新思路。中医腹诊理论多从脾胃、肝、小肠等脏腑功能和经络循行方面论述,结合现代医学脑肠肽理论、生物全息律理论加以理解。

中医腹诊在失眠、中风、头痛、眩晕、癫痫等脑系疾病的诊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丰富了脑病诊察手段的多样性。腹诊与其余三诊结合,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为脑病早期干预、精准分型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此外中医腹诊通过医者手法,对阳性体征引出率较高,能够通过面部表情变化或身体反应判断患者,尤其是昏迷[26]及部分难以回应或表达自身病痛者的状态。

在脑病的诊断上,相较于望、闻、问三诊,腹诊缺乏客观化量化指标,具有一定主观性和模糊性。目前中医腹诊与脑病的相关性文章主要为临床经验总结,临床实验相关文章数量较少。把腹诊仪引入脑系病症诊疗体系,将相关症状体征与现代脑病研究的客观化指标联系起来,应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挖掘其关键数据是今后研究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压痛全息脑病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压痛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扩散张量成像MRI 在CO中毒后迟发脑病中的应用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
IGF-1与缺血缺氧性脑病
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