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与医学生职业信仰关系的思考 *

2024-04-14柳冬冬何妙嬴张燚格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医务人文精神信仰

柳冬冬 何妙嬴 张燚格 王 超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人文为本,医能恒稳;人文缺失,医难从治。医学人文精神自古存今,渗透在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领域,并引导其在工作岗位中不惧困难、砥砺前行,从而塑造并坚定自身的医学职业信仰,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寻求帮助的患者。在以快速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背景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甚至于医学生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医术的精湛和技法的提升,却忽略了医德的培养,忽视了医学以人为本的内核,从而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矛盾愈演愈烈,乃至医疗环境渐趋恶劣。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及医学生职业信仰的培养在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理念的环境下依然具有无可比拟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1 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职业信仰内涵

古今中外,医学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1]。因为“医乃仁术”,医以人为本。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医学的崇高不仅体现在高超的医术上,更体现在以人为本、敬畏生命的人文关怀上[2]。医学人文精神是医术精湛的“保护伞”,也是医德高尚的延续,其蕴含的能量使医学这门学科充满感性的温暖。职业信仰是人们对于所从事职业意义与发展的信仰与崇拜,是对于职业价值的终极关怀和最终追求[3]。而医学职业信仰是医务工作者在从事医疗工作过程中确立的,为整个医学界、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一系列职业信念、价值取向及职业准则等的综合[4]。在从事医疗相关行业时,医学职业信仰使医务工作者感受到治病救人使命带来的无限力量,更加坚定选择这份职业的信心,从而在从事医疗工作时更具勇略,不畏前方险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为其减轻工作压力。

2 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生职业信仰的不足

2.1 医学人文精神不足的结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部分医学生渐渐忽略了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逐渐遗忘了选择学医的初心。由于医学生的培养周期长,一些医学生在学医的过程中,对医生这项神圣职业概念的理解逐渐出现了偏差,仅以此项职业作为今后的谋生工具,继而出现职业信仰弱化,甚至人文精神缺失,看不到学医的未来,在医学这条道路上逐渐失去了耐心。部分医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学习结束后,不再继续医学生涯,而选择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5]。虽然社会经济等在快速发展,社会模式渐趋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在慢慢接受并喜欢上中华传统文化。然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及认同度不高甚至缺失的人仍占多数。而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同根同源的姿态与中医学齐驱并行,中医学理论体系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辨证论治,体现了“以人为贵”的人文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等思维方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仁爱、守诚信、重民本、尚和合、崇正义、求大同”等思想观念一脉相承、同源同构[6]。几千年来以人为核心始终贯穿于中医药文化的历史长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思维方式无不体现着医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尤其对中医学子而言,医学人文精神一旦不足甚或缺失,可能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其医学职业生涯的停止,因为中医学基础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2.2 医学生职业信仰的缺失所带来的后果在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下,部分中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在临床治疗疾患过程中逐渐西医模式化,弱化了中医重要的诊疗手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甚至出现个别医务工作者质疑和排斥中医完备的诊治理论体系等现象,而这便是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极度不自信,对自己职业信仰高度缺乏的直接体现。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医院的医疗体系逐渐趋向“中西分家”,并因此导致部分中医院的西医医生不会开具中医专业术语化医嘱和中医方剂方药等一系列问题。当医学生甚至医务工作者缺失了职业信仰,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医患矛盾的加剧。例如全国各地层出不穷的杀医伤医等医闹事件便是医患矛盾愈演愈烈的严重后果。职业信仰的淡漠或缺失导致了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忽视。医学生若缺少了人文情怀,学习功利性便会增强,对文、史、哲、伦理、社会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兴趣降低甚至缺乏,造成通识知识匮乏、人文关怀缺失、沟通技能不强、价值取向偏离等,从而背离医学发展的精神诉求[7]。

3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和医学生职业信仰培养的相应举措

3.1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作者看来,除了追溯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缘由,还应将关注点对焦于即将步入象牙塔的高中生。在他们填报高考志愿,决定所学专业时,便应对其进行基本医学职业规划的科普,从个人价值取向、社会道德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教育,使学生对医务工作者的价值、责任和义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使其在未来道路的选择上更加明晰。医疗卫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职业价值的崇高与神圣,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利他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拥有较高层次的职业价值追求,能够对医学的意义高度觉解,并最终内化为医学职业信仰、外化为自觉呵护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医疗行为[8]。在增设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方面,其教授内容不能只关注教材里浮于表面的知识等,更应注重实践出真知,将课堂生动多样化,采取创新式教学,如列举有效的正能量实例以及弘扬正确的人文价值观等。当大一新生入学时,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课重点应放在培养和树立学生对中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带领学生们诵读乃至做到全文背诵《大医精诚》等能体现医者人文关怀的文章,要求每一位学生深刻理解文中真正含义并做到言出法随、身体力行。

跟师教育传承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一大经典教育特色,也是中医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中医药高校中,跟随名老中医学习、熟读中医经典著作,无疑能更好地辅助并培育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因为中医以人为本,讲究整体施治。许多名老中医在给患者诊治时,往往四诊合参,注重患者整体,而非某一局部病变,做到辨证论治,医嘱良多,想患者所想,思患者所思,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这也给中医学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学生更能感受到人文关怀的魅力。而浩瀚的中医古籍中处处体现着医者仁心的人文情怀,正如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言,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亦要“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以求感同身受,并“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音乐疗法或是医学人文的重要补充。在普罗大众眼中,音乐与医学似乎没有任何联系,音乐疗法与医学人文精神更是毫无关联。事实上,把音乐疗法纳入医学人文教育中,不但可以丰富医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信仰,也可使医务工作者在临床面对患者时能够产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患者同频共振,从而让临床医学得到更全面的发展[9]。例如,在每次上课前播放适宜冥想的音乐,由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几分钟的冥思放松,并提供相关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运用,使学生体会到音乐疗法作为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补充,并在其走上医疗岗位后将其作为医患良好沟通的重要辅助手段。此外,应在国内医学教育高等院校重点开设与音乐疗法相关的课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设置相应的教学课时,并与自身专业交叉融合教学,可采用情景式、案例式和审美式的教学方法[10],帮助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从而在未来学以致用,以此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促进医学生对人文关怀理念及内涵的思考,使其人格得到更加充分的完善。因此,应将音乐疗法这一重要补充手段纳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当中,以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3.2 医学生职业信仰的培养一项对16 219 名医学生的Meta 分析[11]显示医学类大学生抑郁患病率为30.0%,远高于其他大学生群体。而肖蓉等[12]在研究医学生文化信仰状况及其与抑郁的关系中发现,高文化信仰有利于减轻医学生的抑郁症状,能够降低抑郁的发病率。这说明医学生提高文化自信、培养职业信仰,以及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才不容易患心理方面的疾病。而正如中医“治未病”理念一般,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等到出现问题甚至问题更为严重之时才去干预和解决,应注重前期进行足够的心理关注和更为精准的人文素质教育,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既病防复”。

国内大多医学教育高等院校在心理疏导教育这一部分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高校的心理服务部门如同虚设,部分医学院校仅在每年开学之际,针对新生进行所谓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及相应的考试,时常以考试成绩为主要的判别方式来定义学生是否有潜在的心理疾患,从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心理疾患鉴别手段。此外,由于心理普查的受众对象为新生,院校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新生身上,而忽视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教育。因此,医学院校必须清楚意识到当下医学生普遍存在或大或小的心理情志等问题,并应该正视心理疏导教育在医学生这个群体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制定相关调控政策。首先,传统心理学相关课程以教师在讲台授课,学生在台下听为主。故应先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将课堂形式变得更具多样性和生动趣味性,可以故事导入、案例教学为主,并让学生配合参加与职业信仰、职业道德等相关的问卷调查。学生的期末考核也不再局限于书面考试,可以以小论文和课堂心得体会的撰写、情景剧表演及医患模拟等得分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参考标准。对高年级学生应进行适时定量的心理干预或治疗和定期回访,例如将高年级学生在刚入学时做过的问卷拿出来让其再填写一次,从而对比其在面对职业选择规划之时答案是否与之前一致,若不一致应先确认这时高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做的职业规划是否抱有存疑或不信任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职业信念感是否依然强烈,毕业后从事医疗相关职业的热情是否依然高涨。因此,在高年级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基地实训见习的时候,使其多实践、多操作,适当给予学生独立担任某一职责的机会去锻炼,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肩负起应有的职业使命和责任。唯此才能更好地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激发出来,才能更快使其增强职业信仰,体会到职业的神圣感。应该明确的是,只有当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对医学这份职业产生崇高的信仰,其人文精神才会在后期的教育培养中被逐步开发和挖掘,才有可能具备更好的人文关怀,以及更多的共情能力。而在共情这一点,电影《心灵点滴》中患有抑郁症的主人公便很好地向人们诠释了如何与他的“患者”产生共鸣,从而“治愈”自己与他人[13]。作为一部电影,《心灵点滴》处处充满了人道主义和人生启迪,值得医务工作者仔细鉴赏和品味,值得医学生认真学习其中的内涵与精神,从而激发职业道德感以及增强自己的职业信仰。

迄今为止,关于灵媒文化的宗教信仰仍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各个省份。在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人往往因为正规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等而选择当地的巫医进行灵媒治疗。但近年的调查研究[14]显示,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并未使灵媒文化消失,说明了从医学人类学角度而言,灵媒所展现的宗教疗愈职能与医学人类学学科所倡导的“生物—文化”整体医疗观念不谋而合。人文临床强调的是利用病患的本土情怀来缓解其生理、精神以及心理方面的痛苦,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看,利用灵媒信仰对病患进行疗愈正贴合了临床人文关怀的思想。我们不崇尚封建迷信,但应该正视灵媒信仰对于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因此,去伪存真、扬长避短地学习民俗医学,使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中更好地与病患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帮助患者减轻生理上的痛苦。

4 小结

综上所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医学生职业信仰的培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二者实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医学人文精神是内在基石,而职业信仰是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外在体现。在当今大环境背景下,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无论是从政策还是经济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医学教育高等院校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给予大力扶持。而社会各界媒体也应对广大群众进行正确导向,不能以偏概全,混淆视听,加剧医患之间的冲突。医学生作为“准医务工作者”,更应时刻谨记并遵循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的理念,无论是对于临床工作还是科研教学工作,医者都应保持一颗仁爱之心,提高自己的职业信仰。唯此,紧张的医疗环境才能得以有效改善,医患共同的权益才能得以切实保障,社会秩序才能更加稳定。

猜你喜欢

医务人文精神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铁的信仰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