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功能康复训练在老年肺癌手术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2024-04-14高敏
高 敏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肺癌是胸外科临床常见疾病,多在体检或因其它疾病就医时发现,发病率呈逐年增高态势,临床病死率居高不下[1-2]。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肺癌常用手段,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年限,甚至部分早期原位癌患者仅行肺楔形切除术即可达到根治目的[3]。老年群体是肺癌高发人群,该群体器官生理功能衰退,且多数合并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均可使手术应激风险增加,影响治疗效果[3]。有学者认为[4],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于应用时机尚存争论。我们观察了早期肺功能康复训练对老年肺癌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01—2022-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肺癌老年患者80例,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62~81岁,平均(64.62±5.72)岁。入选标准:①符合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关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5],并经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②符合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手术指征,并自愿接受治疗;③神志、精神良好,可有效沟通,术前生活可自理;④无明显通气性障碍;⑤术前未进行放、化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恶性肿瘤或已发生远处转移;②合并呼吸衰竭、哮喘或肺部其它疾病;③术后进行二次手术;④术中更改术式,如中转开胸;⑤术后转入ICU病房;⑥有活动性出血倾向患者。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常规组各40例,康复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63~81岁,平均(64.72±5.30)岁;手术位置:上叶31例,中叶3例,下叶6例;病理类型:腺癌30例,鳞癌10例。常规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2~80岁,平均(64.51±5.62)岁;手术位置:上叶29例,中叶5例,下叶6例;病理类型:腺癌28例,鳞癌1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位置及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围术期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术前指导患者掌握腹式呼吸及有效咳嗽方法;术后予加强叩背、雾化吸入,促进患者痰液排出,并循序渐进完成缩唇、腹式呼吸训练,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及频率。康复组患者于术后24 h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早期肺功能康复训练,具体方案:①体位指导:术后指导患者采取抗重力体位,如直立坐位;②呼吸系统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并协助患者掌握并完成膈式呼吸、缩唇呼吸、肺局部扩张练习及激励式肺量计-肺容积训练:③咳嗽及排痰训练:嘱患取坐位,缓慢深吸气至肺满,屏气身体略前倾,两肘屈曲向下肋部靠拢,突然打开声门,有力咳嗽2~3声后,缩唇吐气,稍作休息后进行下一次训练;④主动循环呼吸技术(ACBT):包括呼吸控制、胸廓扩张运动及用力呼气技术,帮助清除气道痰液或分泌物;⑤上肢训练:对上肢连带胸廓进行主被动力量和耐力训练以提高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⑥下床活动:鼓励患者术后24 h内下床进行活动,按照床边坐起—床边站立—扶床行走—走廊步行逐步进行,活动半径逐步增加。训练过程中如患者生命体征波动较大,疼痛加剧,则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对症处置,等患者恢复平衡后再继续进行训练。
1.3 观察指标
使用剖胸术后疼痛定量评测法(Prince-Henry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第3、4、5天时疼痛情况;观察患者术前及出院时肺功能指标变化,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6分钟步行试验(6MWD);使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评价出院时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术后疼痛评分对比
康复组患者术后第3、4、5天Prince-Henry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手术前及出院时肺功能指标对比
手术前2组患者FVC、FEV1及6MW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FVC、FEV1及6MWD较手术前明显下降(P<0.05),康复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表2)。
表2 手术前及出院时肺功能指标对比
2.3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出院时2组患者QLQ-C30评分量表中认知纬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情绪、躯体、角色、社会维度及总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表3)。
表3 出院时2组患者QLQ-C30评分对比分)
3 讨 论
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全球恶性肿瘤发病中肺癌居第二位,占比约为11%,其导致的死亡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18.0%[6],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健康问题。目前,手术是临床治疗肺癌的首选方案,可直接切除病变肺组织及淋巴组织,但切除肺组织后可引起患者肺形态及功能变化,导致术后肺功能及运动耐力明显下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有研究表明[8],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肺功能需3~6个月才可恢复至正常水平的60%~80%。促进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有研究表明[9-10],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如未获得有效的康复训练,患者长时间处于呼吸抑制状态,极易诱发肺泡萎缩,进而导致胸腔积液、积气、肺不张等并发症。《ATS/ERS共识:肺康复要点与进展》建议肺癌患者术后实施肺康复训练[11]。肺功能康复训练在慢阻肺治疗过程中应用较多,是由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性干预方案,强调合并气道危险因素的早期非药物物理康复训练方案,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为首要目标,旨在通过康复训练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2]。本研究以早期肺功能康复训练在慢阻肺治疗中的应用方案为循证医学依据,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在术后24 h内即行肺功能康复训练。结果显示,康复组患者术后第3、4、5天Prince-Henry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出院时2组患者FVC、FEV1及6MWD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康复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康复组患者出院时QLQ-C30评分量表中情绪、躯体、角色、社会维度及总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表明早期肺功能康复训练在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
综上,早期肺功能康复训练可缓解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术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