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情怀培养策略研究

2024-04-13张立坤黄天娥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汉语文化教师

张立坤 黄天娥

(河北经贸大学 外语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 引言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球性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的,符合中华民族始终秉持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中国世界观理念。

为了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和平发展、和谐合作、互利共赢,必须坚持文化先行。只有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世界人民才能客观地了解中国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才能赢得民心,实现良好发展。在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全球有3000多所大学教授汉语,各国有很多非正式汉语培训机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教学中片面强调语言结构体系的学习和掌握,却忽视了与语言相关的中国文化的培养,导致学生只在字面意义上掌握汉语,却无法真正深入准确地把握汉语的含义,且不能使用中文进行有效沟通。此外,中国的文化传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关于中国威胁的论调层出不穷,中国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没有真正展示出来,大多数外国人从未真正了解过中国文化。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一些媒体肆无忌惮地污蔑中国,混淆视听,误导公众,并试图在西方民众中激起对中国的仇恨。外国汉语学习者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良媒体的影响,对中国持冷漠态度。这使得对外汉语教学前行的步履更加沉重。

文化是一个涵盖广泛的词汇,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诠释国内外有五百多种。《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艺术风格、文学作品、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综合体系,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阶层或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面貌。”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概念,他形象地概括了思想、文化、精神、情感、制度、话语权、国家形象等影响力的“柔软”共性。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增强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塑造正面国际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主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对外汉语教师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肩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优秀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对外汉语教学,运用适当的文化语言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汉语的真正理解,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恰当地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培养他们的中国情怀,让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体验者和传播者,让世界更客观地了解中国。

二、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国外研究者早在上个世纪就肯定了语言教学与文化认同的内在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1921)指出,语言背后有某种东西,没有文化,语言就不可能存在[2]196。关于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培养中国情怀的主题,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在《孔子学院:多重反应与互动》一文中,杜志祥(2014)指出,在全球启动孔子学院可能有助于增进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在《孔子学院和外国直接投资从中国流向非洲》一文中,Akhtaruzzaman,Berg和Lien(2017)认为,孔子学院确实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有效工具。国外的研究也集中在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上。在《权力的未来》一书中,约瑟夫(2011)指出,中国通过传播其传统文化来增强其软实力,上海世博会、孔子学院、多边外交对软实力的提升很有帮助。在信息时代,政治是关于谁的故事更能赢得人心。中国一直注重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大和“中央王国”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当今公民社会、艺术等领域涌现的英雄。这反映了中国的“软实力赤字”。这些研究肯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促进了中国软实力发展,但也反映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存在需要完善之处。

国内研究分析了对外汉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的不同方面。毕继万(1998)以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为目标,运用有效方法帮助外国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关系,正确理解现代汉语传播行为准则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不仅有助于国际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也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3]。陈慧芳(2009)也强调了文化认同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化认同的培养和文化传播有利于外国青少年学习汉语[4]。

关于国际汉语教学中汉语情怀的培养,王艳(2020)认为,汉语教师不仅要注重文字、语法、口语等文本知识,还要将中国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中。将中国文化知识融入到每堂课的教学中,文化交际可以帮助学生在文化背景的认知语境下学习汉语的表达,理解汉语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5]。周燕飞(2020)认为,国际汉语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对外汉语教育中,明确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如何传播、向谁传播至关重要[6]。蔡宁、董宝利(2020)指出,国际汉语教材的作者更注重语文点的难点,而不是课文内容中的文化成分,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教学大纲,文化内容的选择是随机的、漫无目的的[7]。国内相关研究证实,中国文化元素的介入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汉语的结构和含义,有助于学生客观地了解中国文化,但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情怀培养存在的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国文化,外国汉语学习者接触到的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汉字、词、句子、段落和篇章都承载着中国文化,如果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汉语知识及其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他们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所学的汉语应用到实际交流中去。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他们才有可能认同中国文化,培养中国情怀。

中国文化的培养在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但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们经过长时间的汉语学习,虽然掌握了一些汉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但涉及的中国文化,他们却知之甚少。在批改国际汉语师范专业大四学生第一学期的一篇题为《我与孔子学院》的作文时,笔者惊讶地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孔子竟一无所知。孔子像及其思想箴言被装裱在精致的相框里并悬挂在孔子学院最显眼的位置,学生们进出孔院三年多竟对孔子如此陌生,这值得对外汉语教育者们深度思考。学生们中国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对外汉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不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有些汉语教师认识不到中国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他们只讲解汉语词汇、语法等基本汉语知识,很少在课堂上提及中国文化。一些汉语教师缺乏中国文化知识,无法探索汉语符号背后的深厚文化知识。有些中文老师受“西化”思想的影响,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不愿意在课堂上提及中国文化。此外,中国文化资料和教学方法选择不当,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失去兴趣。更糟糕的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污名化导致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基于上述原因,一些外国学生只能理解一些汉语词汇,无法从深厚的中国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文化元素,更不能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

四、国际汉语教学中中国情怀培养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们所教授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讲着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遵循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他们对中国的历史知之甚少,也很少了解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面对一个多元文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同学们的文化背景,对中外文化差异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避免在课堂上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通过交流,让学生自觉地理解并融入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教学要兼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中国文化和国际汉语教学密不可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汉语课的文化教学和课后的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视频、电影、图片等多种方式了解中国文化,让学生不仅能够看到中国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如长城、京剧、中医、传统饮食等,也能看到当代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如航天技术、高铁、5G、新能源汽车等。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并焕发着勃勃生机的现代中国。随着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学的不断推进,加深同学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

(二)中国文化教学要根据学生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水平、课程安排、班级组成等各种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的中国文化内容,将中国文化融入汉语课堂。由于学生性格不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不同。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对于安静的学生,教师可以教他们书法、绘画、剪纸等;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可以教他们太极拳、中国武术、舞龙等。教师应设计多种文化体验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只有提前了解外国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才能精选各种传统文化课程,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帮助他们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认可,达到语言学习的自觉性。

(三)中国文化教学考虑文化的层次性

对外汉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理解能力选择难度相宜的中国文化内容。比如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表层的中国文化现象是文化课的首选,如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建筑、音乐、艺术等;在中级汉语文化教学中,建议教师选择中国英雄、中国礼仪、中国风俗节庆作为教学素材;在高级阶段,应该深入教授中国文化,如中国的哲学观点、价值观、人生观等。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在给初级阶段的学生讲解表层文化的时候,教师除了重点讲解文化现象的字面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子和篇章外,还要解释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即导致这种文化现象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8]。如在讲解问候语“吃了吗”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探讨中国人为什么见面时问有没有吃饭,其原因是中国是人口大国,温饱问题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即“民以食为天”,所以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见面时要问吃了没有,逐渐地,“吃了吗”变成一句问候语。在讲解文化现象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水平把握文化讲解的重点。

对于汉语初级水平的学生,表层文化的讲解要注重语言结构讲解,如讲解姑父和姨夫时,教师要注重字音、字形、含义的差异,“姑父”是父亲的姐妹“姑姑”的丈夫,“姨夫”是母亲的姐妹“姨姨”的丈夫。都是丈夫,但“父”和“夫”的表述却差别很大。教师要提及亲戚之间里外亲疏之别,以此来帮助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但在给中高级的学生讲解这两个称呼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讲解“姑父”和“姨夫”差异的背后是中国人的男尊女卑思想,男方家的亲戚要比女方的亲戚更尊贵。另外,这两个字的不同代表着关系的“远近”,姑姑跟自己同姓,是自家人,属于“宗亲”,姨姨不同姓,是外人,属于“外亲”[9]。同理,教师可以联系相关的称谓,比如妻子兄弟的孩子称作外侄、外侄女,丈夫兄弟的孩子成为内侄、内侄女。这种不同的称呼也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内外亲疏的价值观。总之,表层文化的讲解是为了解释深层文化,只有经过教师科学的解释,才能把看似零散的表层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透过表层文化现象认识其背后的深层文化,通过深层文化知识理解并能解释诸多的表层文化现象。

(四)中国文化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的中国文化教学方法。对于年龄较小的班级同学,教师可以把中国文化融入到字、词、句子以及篇章等语言结构中。如讲解国家的“国”字时,教师可以在字源网中搜索到国字写法的由来,“國”从“或”转化而来。“或”字为会意字,表示人拿着武器“戈”守护土地(“口”表示的是宫殿或者社),大意为“执干戈以卫社稷”,这就是或的本义。后来经过文字简化,成为现在的“国”字[10]。在讲解汉字时,通过探寻汉字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文化故事,一笔一划的生字变得鲜活起来,每个方块字都承载着一个故事,这样的汉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的汉字探源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字形字义,也能帮助他们体会有关汉字的中国历史风土人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利用各种资源营造中国文化氛围,举办文化活动,让学生体验中国文化。例如,在给较高年级的同学讲解中国春节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春节的习俗,然后让他们在课上讲解,教师做补充说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布置春节场景,让学生体验剪窗花、贴对联、包饺子、拜年等各个环节,让学生们在体验中感受节日的气氛和意义,感受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如晚辈给长辈行礼拜年表示尊敬与孝道;长辈给孩子们红包表示慈爱与关心。学生们在活动体验中感受文化现象中蕴含的中国人的情感和价值观。体验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增长中国文化知识并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动力。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物体、影视节目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语言素材和情境,运用中外融合的概念、范畴和表达方式,把我们想讲的和学生们想听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放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并接受中国文化,培养中国情感。

(五)在中国文化教学中教师要有跨文化意识

在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要通过跨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这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跨文化比较可以使学生跳出自己固有的文化框架进行思考,以新的视角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开放包容态度。如在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时,可以让学生们比较当地的生肖文化或者星座文化,印度、尼泊尔、韩国、缅甸、埃及、希腊等国都有生肖文化,但代表生肖的动物略有不同,欧洲多数国家多以天文学上的星宿为生肖。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和其国家的文化存在共同之处——都有生肖文化,但也存在不同,这是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以及生活习惯造成的,以此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总之,对外汉语教师要在原有文化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任教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拣选最佳的文化教材,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以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为基本线索,通过讲解、比较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培养其中国情怀。

另外,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质不容忽视。教师不仅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要有广泛的现代中国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中国文化素材,讲好中国故事。教师只有了解了工作场所的风土人情,才能迅速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以当地人理解的方式讲解汉语及其文化,更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教师应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理解并包容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这样才能在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客观地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

五、结语

由于国际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世界各国面临着各种问题和矛盾,三年疫情使得本已脆弱的国际关系雪上加霜,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为了避免国际冲突进一步升温,世界各国应该把文化交流提上日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世界各国通过文化传播与交流,促进相互认同,实现语言交流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对外汉语教师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只有把中国文化融合到语言教学中去,才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汉语语言结构,提高其汉语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学习汉语的人超过2500万,累计学习使用中文人数接近2亿人。2021年起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汉语教学中依然存在中国文化教学不足的情况。结果是有些国外汉语学习者只学会了一些字、词、句子的字面含义,对其背后的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他们对汉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给他们实际的汉语交流带来了障碍。

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中国文化巧妙地融合到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给汉字、词、句子赋予鲜活的生命与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接受并认同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中国文化内容选材的全面性,在教学中既要让同学们领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要让同学们体验中国现代文化的先进性。其次,中国文化教学要注意文化的层次性,教师在汉语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再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后,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在中国文化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和跨文化意识,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培养他们的中国情怀。总之,只有让学生们在汉语学习中学习、体验中国文化,才能促进他们进一步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培养中国情怀,通过相互认同,实现“民心相通”。

猜你喜欢

汉语文化教师
学汉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最美教师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谁远谁近?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