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何以德为先

2024-04-12高建华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师者道德教育

○高建华

开栏的话: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实施新时代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是河北教育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中的重要一环。为此,从本期开始,本刊特邀石家庄市教育局高建华博士开辟“高见高谈”专栏,系统化呈现如何发力建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新时代好老师精准“画像”。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不仅是宝贵的社会财富,也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决定了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师者,以德为先。以德为先是教师职业的首要标准,也是人们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基本价值追求。不论是《礼记·大学》指出的“德者,本也”,孟子倡导的“德教为先”,还是《左传》中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继承并发扬了崇德教民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把德放在价值判断的首要位置,成为我们道德认知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师说》中对古代教师主要职责的准确阐释。韩愈深谙儒家德治思想精髓,积极倡导“德礼为先”,对后世朱熹等思想家的德治观念产生着深刻影响。师,何以德为先?以古鉴今,教师以德为先,就要认真借鉴古代以德为先的历史经验,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营养,这对于重新认识教师职业道德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德以兴邦,传为政以德之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古代先哲们高度重视德治教化,把道德视为国家的根本。《左传》提出,“德,国家之基也”。《论语·为政》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尚书·大禹谟》指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西周统治者已经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确定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也就有了德礼为政教之本的治理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尚书·舜典》记载,早在虞时即设有学官,专门管理教育事务,“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要求执教者尽到对人民进行五种伦理道德教育的责任。教育民众崇德向善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为政以德的重要目标。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履行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因此,传道,就是传播真理,传授和教育为人之道。以德为先,就是为师者首先要对学生传授道德观念。换言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同时,更应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为政以德,惟正以德。教师作为传道者,志教天下,首先要明道、信道、正道,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加强道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担负起以德兴邦的教育责任。

德以立教,授成德达才之业。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方有教。孟子提倡“先觉觉后觉”,主张“以斯道觉斯民”。“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益。”这就要求教师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用“正行”“正道”影响和教育学生,方能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以德立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也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长期使命。国家制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坚持把师德放在教师专业标准的首位。新时代好老师标准指出“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突出了“以德为本”“以德立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教师坚持进德和修业的完整统一,德业并举且以德为先。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但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同时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不足为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教师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只有坚持以德立教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才能真正做到授成德达才之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德以修身,解上德不德之惑。崇德修身,是一个人成长发展,乃至走向成功最为稳固的基石、最可凭靠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教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才能明德修身,用道德人格感染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德以修身是广大教师必须坚守的立身之本,为师之道,成才之要。德以修身就是要求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德以修身就要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励,自觉塑造高尚人格,以成就学生来实现自己教育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道德经》提出“上德不德”,真正的道德不自夸其德,也不以“德”的形式全部表现出来,而是与“不德”实现辩证统一。教师高尚的道德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为了解他人之惑。教师在解学生学之惑的同时,也要解自己心之惑。《礼记·大学》指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洞悉有无之境。德即得,亦不得。从“德”字的形意来看,德归一心。知是心之本体,以心观心,本自具足,即心即理,不假外求。因此,教师要时刻增强身份意识,平常应多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管住心魔,纯洁心地,净化心境,明心见性,最终达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

猜你喜欢

师者道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