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04-12范治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单元主题大概念高中历史

范治宏

[摘 要]以大概念为统领进行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文章以“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这一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包括提炼单元教学主题、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设置单元教学任务以及设计单元教学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大概念;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4-0060-05

2022年,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在广西正式投入使用,其中的选择性必修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时间跨度大,知识繁多,還新增许多内容,是在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适应新高考的要求。笔者有幸参与了广西历史教学专委会、南宁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组织的高中历史大单元、大概念教学设计研究活动,笔者所在小组以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例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在学习研讨过程中颇有收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本文简称《课标》)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由此可见,大概念逐渐成为落实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着手点,“大概念+大单元”组成了当前教学设计的新样态。教师借助大概念统领教材中零碎的知识,同时提炼单元主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以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例,探讨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基于大概念,提炼单元教学主题

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并不是将大概念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在解读《课标》、教材内容和学术依据的前提下,从单元的角度出发,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基于大概念设计、提炼单元主题。

(一)研读《课标》

本单元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1]。通过对《课标》要求的解读,可以得出“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本单元教学的主旨。该主旨的核心词是“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实现该主旨的途径是“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以及“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途径中的核心词是“商路”和“商品”,而厘清商路、贸易活动、文化交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重使学生认识到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以及商路和商品交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上不同类型的商路,掌握商品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认识商路贸易是推动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体会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互鉴、互融和扩展。

(二)分析教材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单元有两课,即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和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第9课的三个子目录先讲古代商路、贸易,再以此为基础讲文化交流。在商路、贸易方面,先讲陆路丝绸之路,再讲海上丝绸之路。第10课的两个子目录按照时序和专题排列,先讲近代全球贸易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再进一步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两课在内容上互有补充,时间上相互衔接。两课虽然内容各异,但重点相同,都阐述了不同区域的商品体现着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且商品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三)学术依据

何芳川、高德步、马克垚、张建华等历史学家和学者对商路、贸易活动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都曾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了商路开辟、贸易活动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芳川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写道:“丝绸的流播,不仅限于器物文化领域。因为,在物质的表层之下,有着更深的精神文化的底蕴。”[2]高德步在《世界经济史》中指出:“古代世界的国际贸易,对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贸易与其说是互通有无,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不如说是技术、文化交流的意义更加重大。”[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提到:“唐宋时,特别是宋代,我国对外贸易有很大发展……所运的货物,首先是丝绸,所以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另一种是瓷器,……海上贸易的往来,造成了物质文明的交流,更促进了精神文明的交流。”[4]张建华在《世界现代史(1900—2000)》中提出:“经济全球化使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庞大的、结构性的经济网络之中;信息革命为全球范围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大大增进了各个文明单位之间相互沟通与联系的机会。各具形态的文化观念逐渐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相互适应、相互影响,形成了文化交流的趋势。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各种文化形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的原有形态。”[5]这些史学研究成果为笔者所在小组提供了确定本单元教学主题的重要理论依据。根据历史学家与学者的研究可得知,人们通过古今商路开展商品贸易往来,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商品固然是一种器物,但它本身蕴含着商品所在区域的人文、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元素,这些元素通过商品这一物化的载体传到世界各地,即随着商品贸易,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仔细研读《课标》、教材内容和相关学术资料后可知,商路开辟是进行贸易活动的前提,在不同时代的贸易活动中,商品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载体,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介质,不同区域的商品蕴含着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或者说商品体现了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不同区域商品交换本身就承载着文化交流的使命,人类文化通过古今商路所开展的商品贸易活动实现了互动、互鉴、互融和扩展。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所在小组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为“商品凝聚民族文化,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二、立足大概念,確立单元教学目标

以大概念为统领的单元教学需要认真分析《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整体表述单元教学目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和突出关键能力。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历史选考学生,他们经过高中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1、2课程的学习,对丝绸之路、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等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学生经过高中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和归纳能力,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同时,大部分学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具有较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对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中外文化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情感基础。但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的纵向认识和横向认识,缺乏将历史事件置于国际大背景和长时段下分析的能力,尚未厘清商路、贸易活动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难以理解商品交换承载着文化交流这一功能。同时,本单元内容的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要求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且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构建逻辑框架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核心目标

通过梳理古代、近代以来不同类型的商路,了解不同区域的商品蕴含着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通过梳理古代的中西商品贸易和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说明商品贸易活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认识商品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分析商路、贸易活动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感悟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使学生形成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2.单元教学目标分解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笔者所在小组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三个方面。

①必备知识

本单元的必备知识见图1。

②关键能力

获取历史信息能力:能够通过史料获取商品所蕴含的不同文化的历史信息。如阅读第9课第三子目录的内容,能够依据其中的正文、图片和“历史纵横”栏目,获取丝绸、瓷器等代表性商品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历史信息,认识不同区域的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

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辩证分析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如从第9课的正文、历史地图和“历史纵横”栏目,梳理欧亚大陆各重要商路的路线,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古代商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理解商品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历史阐释能力:能够阐释商品贸易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影响,如阅读第10课的正文、历史地图和史料,了解全球贸易网形成和发展的脉络,阐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能够尽可能多地搜集史料,通过茶叶、服饰、钟表等案例,阐释商品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历史探究能力: 能够探究商路、贸易活动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如学习第9课能够通过时空定位和史料阅读,了解欧亚大陆各条重要商路开辟的史实,了解不同区域的商品所蕴含的特色文化;学习第10课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历程,通过茶叶、服饰、钟表等案例,认识商品所承载的特色文化,说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人类文化交流。

③核心价值

能够结合地图和史料介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并结合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培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认同我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通过梳理促进全球贸易网形成及发展的重大事件,以茶叶、服饰、钟表等具体案例,了解商品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认识跨国贸易对人类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影响,理解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发展,感悟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围绕大概念,设置单元教学任务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要学生对现成的历史结论进行简单、机械的记忆,而是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教师需要在分析教材内容和《课标》的基础上,围绕大概念设置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设计关键问题,形成单元教学的逻辑层次,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任务中实现对大概念的建构,从而更好地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详见表1)。

四、聚集大概念,设计单元教学评价

《课标》指出要“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水平 ,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1]。在实施大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单元教学评价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进行等级化的教学评价水平划分,以学科素养、课程内容为依据,设计并实施评价任务,促进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评价结果,最终实现教、学、评一致。

(一)教学评价水平划分

水平1:能够结合地图和史料,按时空顺序介绍古代、近代以来不同类型的商路;能够通过研读教材内容和史料,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在介绍近代以来的商路开辟及世界贸易发展情况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结合史料以及茶叶、服饰、钟表等具体案例,理解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关系。

水平2:能够结合地图和史料,按时空顺序介绍古代、近代以来不同类型的商路;能够通过研读教材内容和史料,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认识到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是不断发展;能够结合史料,按时序介绍近代以来的商路开辟及世界贸易发展情况,理解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能够结合史料以及茶叶、服饰、钟表等具体案例,理解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能够利用史料以及其他材料,对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能够通过对“丝绸之路改变了诸文明的发展进程”的学习,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概括其阶段特征;能够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的过程;能够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以茶叶、服饰、钟表等案例,论述商品中蕴含的文化因素,理解商品和文化的关系,认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水平4:能够根据地图,梳理欧亚大陆各条重要商路的路线和基本状况,认识到古代欧亚地区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路,阐释各条商路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能够结合史料多角度分析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阐释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能够结合史料,按时序介绍近代以来的商路开辟及世界贸易发展情况,并能分析出影响贸易发展的因素;能够通过茶叶、服饰、钟表等案例,分析商路、贸易活动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认识商品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并能阐释商品的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能够通过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等内容的学习,形成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二)水平测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冀、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规定其他八州经各条水陆通道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通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商路上,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潜运等长途贩运史实,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商路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香精等。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擴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二个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商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的世界贸易呈现出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

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成教、学、评一致。为此,笔者针对上题设计了学业质量水平测试评价说明表(表1)。

五、反思与感悟

以上教学案例是笔者参加南宁师范大学夏辉辉老师组织的昆明—河池两地高中统编历史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交流活动的单元说课。在备课和交流过程中,笔者对大概念统领下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有几点思考和感悟:第一,教师只有进行大量阅读,获得结构性知识,同时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学生情况、教学辅助材料等进行深入的整合和研究,充分吸收学术研究成果,才能站在大概念角度把握教材内容;第二,新教材的使用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碎片化的倾向,不追求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强调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站位要“高”,从整体着眼,从“大”处着眼,进行系统思考,自上而下地完成学科大概念的建构,并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思考课程育人的本质;第三,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主题教学是推动当前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创新、实践与反思。相信在探索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道路上,我们会行稳而致远。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6.

[3]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袁    妮)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池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22A002)的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单元主题大概念高中历史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实施整体教学 落实语用训练
初中语文作文单元主题教学引导写作的有效策略研究
“单元主题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对英语单元主题实践作业的思考和探索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