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方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4-12吕宏军蒙瑾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文科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

吕宏军 蒙瑾

摘 要:新文科建设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议题。依托地方高校学科优势和特色资源,构建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方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组建教研团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举措,形成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财经类专业特色育人模式。

关键词: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多学科交叉融合;新文科

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20年10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新文科建设的共识。2022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再一次吹响了新时代高校文科“质量革命”的号角。新文科概念提出后,推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中跨学科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指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作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仍然没有走出学科本位、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新文科背景下的财经类人才培养需要将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不是单纯的“新技术+文科”或者“文科+新技术”,而是重塑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同时,新文科建设不是组织形式的简单变化,而是教育内容深层次的变革。因此,深入研究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发展现状

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应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考虑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培养出具有鲜明特色且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当前部分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面临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等困难。

(一)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部分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缺乏清晰认识,没有结合自身办学资源、围绕社会对人才差异化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未能突出专业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本地经济的作用,反而导致培养目标趋同。

(二)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

部分财经类专业课程仍然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实际操作。在当前的财经类专业课教学中,有些课程缺乏实践环节,还有些课程即使有实践内容,但受理论学时的限制,或者班级人数(大班教学)的限制,教师通常只能利用有限的课时进行课程实践,导致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结合仿真模拟实践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学生深入企业参观学习实践锻炼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三)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大部分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师大多是高校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应聘而来,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较为缺乏。进入学校后,由于科研与教学工作任务的压力,极少有教师会主动参与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经营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实践经验的缺乏也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很难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入讲解,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地方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按照“强化特色、突出创新、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依托地方高校学科优势和特色资源,探索财经类新文科与优势学科相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具体表现为:以新文科需求、学校定位及学科资源、中外合作办学交流和产业合作为支撑,科学定位学校财经类人才培养特色,重点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特色定位的引领下,融合地方高校多学科办学优势和特色资源,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师资团队、实践创新平台、国际化办学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改革与实践,力争把财经类专业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新文科专业,综合提升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知名度,走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财经类专业特色办学之路。

(一)设计地方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方案

财经类专业基于OBE人才培养理念,确立立足地区、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行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科学和职业素養、扎实的财经类专业知识,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决策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解决复杂财经类管理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培养目标。

在总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从行业综合能力、行业专职能力、从业道德素养、跨界从业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五个方面细化了财经类专业毕业生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信息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国际视野及学习发展等九个毕业要求。针对这九个毕业要求,提出支撑毕业要求的多级多层次指标分解点,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财经类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积极吸纳国内财经类高校发展经验和高等教育发展新思想,按照“宽基础、强主干、拓前沿、显特色”的总体要求,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特色为指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协同的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基础、丰富专业知识、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三)建设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在复合型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结合财经类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就业岗位要求,构建“三层次+六模块+多平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三层次”包括第一、第二学年的基础验证层次,第二、第三学年的综合提高层次,第三、第四学年的拓展创新层次;“六模块”包括商科基础训练模块、专业基础训练模块、综合提高训练模块、应用提高综合模块、综合能力拓展模块、创新创业训练模块;“多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实践平台、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产学研基地以及各级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创新平台。整个实践教学安排从基础认知到基本实践技能训练,再到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最后到研究创新能力拓展,在大学四年内不间断系统培养。同时,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现场教学,综合运用各级协同育人实践创新平台,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组建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教研团队

充分结合地方高校在统计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資源,大量引进青年博士,分别组建以打造国家、省级一流专业及一流课程为主的教学团队,以立项高层次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为主的科研团队,以及以培育和指导参加高水平高级别创新创业大赛为主的竞赛团队。以这三个团队建设为抓手,积极吸纳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相关专家和学者,以合作为突破口,组建多学科融合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进而为财经类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撑,保证财经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另外,还制定周期性教学教研活动制度,及时解决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加强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依托地方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处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联系国外财经类专业优势高校及科研单位,以联合培养合作项目为国际交流突破口,借此拓宽学科建设视野。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参会拓宽视野,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鼓励学术骨干教师到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访学、开展研究,拓宽学术视野,追踪和把握前沿。此外,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虽然学生在校内学习,但也有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务的机会,这种在地国际化与传统国际化模式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教育国际化体系。

三、地方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一)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复合型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课程体系上注重财经学知识与工作实际需求的有机融合。基于此,地方高校应改变以往以学科理论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组建财经类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团队、校企专家和跨学科教师协同育人团队,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产业需求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系统的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具体分为通识课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研究与技能模块和实习实践模块。此外,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团队设置综合素养模块,课程教学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企专家共同商讨设置财经类专业知识、研究和技能模块,让学生真正体验企业工作岗位,熟悉企业管理运作流程。跨学科教师协同育人团队设置工商领域拓展模块,将新时代对管理人才在工科等学科方面的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中。专业教师、思政教师、校企专家和跨学科教师多元融合,构建地方高校具有特色的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

(二)构建多层并举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财经类专业依托校内实训室、校外优势资源,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针对理论课程,配套设置对应的课外实践环节。依据课外实践要求,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平台完成,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自主设置项目指导学生完成。在课程考核环节,要求学生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企业的模拟运营中,通过实践将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三大学科内容交叉融合,模拟企业运营的整个流程。对应设置综合仿真实训、模拟沙盘实训、企业经营实训等模拟企业运营的实训内容。第三,对应设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负责具体岗位工作。

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遵循学生知识接受规律,形成了理实并重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硬件完备、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建立校内外衔接的师资队伍,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共同评价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

(三)推进专创融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在财经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帮助其实现高质量就业。第一,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体系,促进专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贯通培养,推进专创融合。第三,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平台进行项目梳理和优化打磨,使课程平台与大赛支持平台无缝对接,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赛事—孵化”良性循环的课外实战训练实践教学体系,打通教育教学、赛事活动、项目申报、项目孵化、指导服务等环节。

依据地方高校关于培养复合型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规划要求,将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融入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构建多维交叉融合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依托优势学科打造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组建多学科融合的优秀教研团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管理实践和创新实践能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掀起高教质量革命助力打造质量中国[EB/OL].(2019-04-2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904/t20190429_38000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EB/OL].(2020-12-03).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717/mtbd/202012/t20201204_503454.html.

[3]二十大报告全文发布,新征程上这些方面明确部署[EB/OL].(2022-10-2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027/c1001-32553302.html.

[4]别敦荣.人文教育、文科教育、“新文科”建设概念辨析与价值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22(8).

[5]张国平,王开田,施杨.“四位一体、四维融合”的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2(11).

[6]张国平.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2).

猜你喜欢

新文科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财经类MBA院校案例研发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