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哲学基础
2024-04-12王光森韩镇业
王光森 韩镇业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党忠诚的重要论述研究”(21BDJ003)
〔作者简介〕
王光森,江苏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31;
韩镇业,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对党忠诚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和核心,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对党忠诚本身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因子。从历史哲学基础看,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对党忠诚保证全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并掌握历史主动。从实践哲学基础看,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知行合一”,而对党忠诚也要求发于内而形于外,并最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从价值哲学基础看,习近平坚持人民价值主体论,而对党忠诚本质上就是忠于人民、不负人民。从哲学维度考察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所蕴含的哲理学理,显然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对党忠诚;历史哲学;实践哲学;价值哲学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4)01-0022-10
在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对党忠诚”因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受到极大关注,并很快成为显性概念,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多,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对现有成果梳理后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就对党忠诚的研究较多关注意义概括,而缺少科学的涵义界定;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以及重要意义研究较多而对其哲学基础研究成果较少等。有鉴于此,本文仅就后一个问题展开论析,并提出如下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体现了事实性与价值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彰显了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一、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历史哲学基础
唯物史观第一次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真正科学的历史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始终坚持唯物史观,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下简称“三大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不断强化历史本体论认识,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以及对共产党员的忠诚教育,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确保全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并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一)“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1〕
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历史观上的重大变革,它既坚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则,与唯心主义有着原则性区别,又超越了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实践活动的对象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缺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真正科学的历史观。
在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即实践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一切唯心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都不能而且不可能对整个人类历史做出正确解释。黑格尔把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描述为一个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2〕,成为辩证法的集大成者。但是在黑格尔那里,思维过程成了现实事物的创造者,他把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万物看作是“绝对观念”的体现和外化,因此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又蒙上了一层唯心主义的神秘面纱。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虽然把具有感性确定性的感性客体和感性对象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对立起来,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但却否定了黑格尔用抽象思辨的形式所揭示的人和人的历史发展运动的过程,即黑格尔确立起来的辩证法,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对象性的活动,因而在历史观上再次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把黑格尔颠倒了的辩证法“倒过来”,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同时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对对象的理解不止步于感性直观,而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对象,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3〕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并非漫无目的或毫无内在规律的历史过程,也不是某些人凭自己的主观意志随意选择的结果,而是一个由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所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一般规律的揭示,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未来趋势。在科学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规律,极具洞见地指出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发展着否定资本主义自身的因素,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而充当资产阶级掘墓人的正是现代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必须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推翻一切剥削和压迫,才能够进入共产主义这一“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由此可见,“‘思辨的历史哲学提供的‘抽象的普遍性不同,唯物史观范式的历史哲学所提供的是‘具体的普遍性,这些关于世界历史普遍规律总是以‘现实的历史为基础,并随着‘现实的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着的。”〔4〕当然,世界历史在发展中,也会因为某些特殊情形而出现曲折,但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如,有人借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动辄拿《资本论》说事,并由此质疑唯物史观的正确性,实际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在马克思那里,他已经“把世界历史理解为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而这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及其必然趋势,则是通过《资本论》中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完成的。因此,剩余价值規律超出了单纯经济学和经济哲学的范围,上升到了‘历史哲学的内在环节”〔5〕,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没有超越《资本论》对于世界历史趋势所给出的判断”〔6〕,也就是说“尽管当代出现了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思潮,但《资本论》所给出的历史哲学定向并没有改变。”〔7〕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起来,关注现实,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也是唯物史观的生命力所在。
(二)“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历史大势”〔8〕,因时而变顺势而为
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才能看得远,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才能走得远。一百多年来,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中国国情和社会特点,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回应和解答了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为善为、竭诚担当、不负人民的品质和情怀,凸显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效应。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进行了科学分析,厘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革命前途等一系列关于革命的基本问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顺利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党适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同时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着重把握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拨乱反正,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体现出党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党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党着力破除上层建筑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回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历史课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9〕。要求全党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把握新时代我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在共产党执政规律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提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0〕,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同时,打铁必须自身硬,党明确提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而在“自我革命”中又特别强调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1〕。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科学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系统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动荡时期,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党坚定不移引领和平发展、开放融通、合作共赢这一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党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观察资本主义的当代特点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坚决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逻辑来取代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逻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牢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运用更加自觉,为新的“赶考路上”全党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党员领导干部站得稳靠得住,做到对党忠诚老实、与党中央同心同德,把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实际行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 掌握历史主动的要害在于做正确的事、始终忠于党和人民
“人类并不是历史规律的玩偶,而是可以在历史活动中认识、利用客观规律从而获得创造历史的自由。”〔12〕所谓创造历史的自由并不是指人类可以跳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肆意妄为,而是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从而能够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掌握历史主动。
所谓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就是指胸怀“两个大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高度的理论清醒审察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潮流,始终朝着顺应历史潮流的方向发展。所谓掌握历史主动,就是指在清醒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前提下,顺时而动、应势而为,运用好党的百年奋斗积累起来的宝贵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亿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所谓做正确的事,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来说就是做有助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事,做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事,做有助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事,做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事,也即是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13〕的事。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要确保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掌握历史主动,首先就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把牢政治方向,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因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14〕二是站稳政治立场,“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15〕,也是共产党人践行对党忠诚的根本要求。三是严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自觉遵守党章,时刻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不搞特殊化、不搞腐败。时刻铭记“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做得好不好,“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16〕上述三个问题,究其本质来看,都属于政治问题,而“党内所有的政治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对党是否忠诚”〔17〕,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党要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掌握历史主动,做正确的事,其要害就在于做到对党忠诚,忠诚党的信仰、忠诚党的组织、忠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因为只有忠诚于党的信仰,把马克思主義、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才能够真正认清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潮流,进而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只有忠诚于党的组织,把“四个服从”铭记于心,“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18〕,才能把九千多万党员的力量汇集起来,牢牢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只有忠诚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才能打通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以党心凝聚民心激发动力、形成合力,真正掌握历史主动、做正确的事。
二、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实践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意识并不是依赖于自然界的变化而发展,而是依赖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样,唯物主义的‘自然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那里,变成了‘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原则。”〔19〕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现实基础,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观察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实践性特点“决定她必须面对实际,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20〕,把解决知行合一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而知行合一恰恰是对党忠诚的题中之义和实践要求。
(一)对党忠诚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之所以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就在于它阐发和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看到了实践是一切社会生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一个突出的理论品格就是它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1〕。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和人类社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完全不同于以往一切旧哲学那样止步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实际地改造和变革世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认识与实践的这种辩证关系为“知行合一”出场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又决定了“知”和“行”之间并非单向度的决定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进而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历史主动,“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22〕,推动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注重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经验,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23〕从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集中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互统一的关系,而且为从知与行的关系角度理解对党忠诚的含义和意义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启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对党忠诚必须是纯粹的、无条件的,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标准。”〔24〕对党忠诚由知行合一中“知”的思想自觉到“行”的行动自觉之间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一系列紧密相连的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首先,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认知是对党忠诚的前提,政治上的坚定源自理论上的清醒,这就要求广大党员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牢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其次,涵养好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真挚情感是对党忠诚的基础,广大党员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立场,增进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人。再次,锤炼忠诚品质、坚定忠诚意志是对党忠诚的关键,要把对党的深厚情感上升为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最后,达到自觉的行动是对党忠诚的旨归,“忠诚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25〕。经由科学的认知、强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达到自觉的行动,使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发于内而形于外,体现在党员的实际行动中,进而实现对党忠诚上的知行合一。这既是党章对党员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党员党性的考验。
(二)党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忠诚的共产党员在实践中铸就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26〕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历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诠释了对党的赤胆忠诚和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从而能够发挥先锋力量的作用,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苦难深重、多重社会矛盾交织,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要想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就迫切要求党员做到对党忠诚。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共二大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章程中就规定了党员要忠实于党的纲领、政策、组织,并忠实为本党服务,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初步形成了党员对党忠诚的基本要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白色恐怖和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大量存在,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创造性地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再次明确把忠实作为入党的必要条件。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和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提出党员干部必须“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27〕,同时要求党员要对马列主义、对共产主义事业、对无产阶级利益无限忠实。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明确指出:“忠诚就是将全部真情率直而老实地向党坦白出来,就是要忠实于党的事业,忠实于人民的事业。”〔28〕在党即将全国执政的条件下再次强调了党员对党忠诚的政治要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使广大党员继续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状态,全党展开了大规模的整党整风运动,有力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使得党的作风建设、思想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激发了广大黨员干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干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党员对党忠诚度面临严峻考验,为此,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把“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不歪曲事实真相”〔29〕作为党员义务,要求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广大党员都要始终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动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发展呈现“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特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30〕。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不仅打赢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创造了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些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31〕而支撑“拼”“干”“奋斗”的强大动力就来自于对党的忠诚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信念“一旦在党员干部心中扎了根,就会产生强大力量,变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32〕。因此,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要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开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赛道,就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并坚定践行对党忠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因为历史证明:“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33〕同样,现实也表明:未来要继续创造辉煌、创造新的伟业,仍然离不开无数共产党员的忠诚担当奉献。
(三)是不是做到了对党忠诚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实现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唯一路径,是不是做到了对党忠诚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实践的”〔34〕,是可以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抽象的、口头上的,做到知行合一是对党忠诚的实践要求。判断党员是否对党忠诚,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口头上的忠诚不是真忠诚,只有经受住实践检验才是真正可靠的忠诚。党内存在的“两面人”就是伪忠诚的代表,他们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阳奉阴违,口头上信仰马列,实际上迷信鬼神;表面上服从组织,背地里妄议中央;表面上为公为民,实际上为功为名;表面上清正廉洁,私下里贪污腐化,他们是口头上的忠誠,实际上的不忠诚。党内存在的这种伪忠诚和“两面人”现象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削弱党的威信,破坏党群关系,影响党的团结,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危害极大。要准确识别并清除党内存在的伪忠诚和“两面人”现象就必须坚持实践标准,在干事创业的实践中检验其是否忠诚。总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检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不能停留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对党忠诚与否,不是自己嘴上说了算的,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这是判断对党忠诚与否的根本标准。
对党忠诚是具体的,在实践中检验对党忠诚的标准也是具体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党忠诚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对党忠诚的检验标准,他指出:“检验党员干部是不是对党忠诚,在革命年代就要看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在和平时期也有明确的检验标准”〔35〕。第一,能不能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既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又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因此,检验党员是不是对党忠诚,首先就看能不能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不能在大是大非和大风大浪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能不能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领悟“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第二,能不能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一定时期内党的活动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能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是衡量党员对党忠诚与否的重要标志。第三,能不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绝对忠诚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规矩是对党忠诚的重要检验,尊崇党章、敬畏党纪、守住纪律底线是最基本的政治要求。第四,能不能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服从组织安排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能否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不向党组织讨价还价,不搞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是对党忠诚的重要表现。第五,能不能保持优良的作风。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而党性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36〕,抓作风建设必须“讲党性”,因为它不仅关乎党员个人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为,更直接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拥戴。如果一个党员作风不正不纯,既不能说党性强,也不能说做到了对党忠诚。
三、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价值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实然”层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价值批判,而且在“应然”意义上提出了以人为旨趣的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目标,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价值哲学。而共产党人倡导的对党忠诚,不仅是一个关系概念、过程概念,更是一个价值概念,〔37〕其本身具有很强的价值哲学意味。从价值主体视角看,马克思主义秉持人民价值主体论,对党忠诚本质上是忠于人民;从价值目标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坚持政党领导理论,对党忠诚旨在保持党政治上的先进性,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从价值形态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强调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党忠诚体现两者的高度统一而凸显其存在价值。
(一)从价值主体视角看,对党忠诚本质上是忠于人民
所谓价值主体的问题,通俗讲就是为了什么人的问题,最终是要实现谁的利益,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秉持的是人民价值主体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旧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停留在客体或直观形式上的“物”,唯心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人和人的思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最终归宿也是为了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突出特征,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体。首先,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主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整个人类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和推动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8〕其次,人民群众也是价值享受主体。《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9〕这表明共产主义运动的受益者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再次,人民群众还是价值评价主体。价值评价的结果虽然总是与主体自身的评价尺度相关,但是能够作为根本评价尺度的只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是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因此,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40〕。
“对党忠诚归根到底是忠于人民、不负人民”〔41〕,这主要是由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根本一致性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忠于党、忠于人民,伟大建党精神中也包含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内涵,之所以把忠诚于党和忠诚于人民联系起来,根源于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性是一个政党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党性与人民性能否统一,关键看这个政党代表了谁的利益。代表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资产阶级政党把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利益作为执政的首要目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对立,而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2〕。因此,只有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在推进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中彰显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党性首先就要做到对党忠诚,忠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坚持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自身党性修养。坚持人民性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3〕。只有坚持党性,人民性才能得到保障和更好彰显,也只有坚持人民性,党性才能更加坚定。
(二)从价值目标视角看,对党忠诚旨在永葆党的政治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突出特点是政治上的先进性,党员对党忠诚是保证党的政治先进性的前提,只有党员忠诚才能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具有政治先进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44〕。政治理想指的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愿景、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忠诚就是要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把共产主义的实现作為一个历史过程来把握,共产主义并非遥远的彼岸世界,而是一种在当下正在进行着的社会运动。政治追求是政治理想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追求,对党忠诚就是要做到坚守党的初心使命,为不断实现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而竭诚奋斗。政治品质是一个政党通过政治行为和政治作风表现出来的意志品格和政治素养。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就是对党忠诚,对党忠诚不仅是一种政治认同,还是一种思想认同,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认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忠诚,而“绝对”“纯粹”“服从”则是对党忠诚追求的品质和境界。政治纪律是党的纪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为党员的政治行为和政治言论提供了准则和规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特征。对党绝对忠诚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它保证全党团结统一,使党成为战无不胜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领导干部在政治上都要站得稳、靠得住,对党忠诚老实、与党中央同心同德,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把‘四个意识转化成听党指挥、为党尽责的实际行动。”〔45〕由此可见,对党忠诚是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的题中之义,对党忠诚的价值目标就是要保持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这是确保党在各方面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前提条件。
(三)从价值形态的视角看,对党忠诚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两大尺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的目的和需要就不能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又表现出极大的能动性和目的性,只有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人才能够把目的变为现实。把对党忠诚作为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既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要求,又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这种合规律性表现在:对党忠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普遍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提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和根本,标识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一新高度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46〕的重要思想,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打赢反腐败斗争的攻坚战、持久战,确保广大党员对党忠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彰显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所具有的强大优势。二是首次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重大命题,并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布局,同时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而当下最紧要的任务是淬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首次提出“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是成为年轻干部“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的首要要素,强调“理想信念坚定和对党忠诚是紧密联系的”,“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 〔47〕。同时,要求年轻党员干部要牢记,“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甚至背叛初衷肯定会出大问题”〔48〕。总之,对党忠诚是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的法宝,也是确保党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这种合目的性又表现在:对党忠诚的本质要求是不负人民,不负人民是对党最大的忠诚,满足由中国人民的需要和“本质力量的性质”所规定的主体尺度,具有高度的合目的性。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忠诚于党和忠诚于人民的高度统一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对党忠诚这一根本政治要求,不仅彰显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而且揭示了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统一的逻辑必然以及理论、实践双重指向,具有划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8〕〔46〕〔47〕〔4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0,510,503,524,52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4〕〔5〕〔6〕〔7〕吴宏政.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澄明及时代定向〔J〕.哲学研究,2023,(2).
〔9〕習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3.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
〔11〕〔15〕〔16〕〔17〕〔24〕〔34〕〔44〕〔4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9,136,137,505,505,520,91,505.
〔12〕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历史根据〔J〕.人民论坛,2022,(2).
〔13〕韩庆祥.中国哲学理论建构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J〕.东岳论丛,2022,(4).
〔14〕〔22〕〔23〕〔30〕〔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17,17-18,26,15.
〔18〕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0.
〔19〕刘福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社会历史性原则〔J〕.社会科学战线,1991,(3).
〔20〕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性与实践性——兼论哲学的冷与热〔J〕.求是,1995,(15).
〔21〕〔2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277.
〔25〕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8.
〔26〕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5.
〔28〕邓小平年谱(一九〇四——一九七四):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42.
〔2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9.
〔32〕〔41〕王光森.深化理解对党忠诚的精神实质〔J〕.群众,2021,(19).
〔33〕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21-03-02.
〔35〕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N〕.人民日报,2021-09-02.
〔36〕刘炳香.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内在逻辑〔J〕.党政研究,2023,(6).
〔37〕韩庆祥.对党忠诚是具体的实践的〔J〕.理论导报,2019,(7).
〔3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9〕〔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413.
〔4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4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责任编辑:欧 露】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Loyalty to the PartyWANG Guang-Sen HAN Zhen-Ye
〔Abstract〕From Xi Jinpings perspective, loyalty to the party constitute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loyalty to the party itself contains the factors of Marxist philosophy. Regarding the foundation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 Xi Jinping upholds the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from a Marxist standpoint, continuously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s ruling law, socialist construction law, and the law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Loyalty to the party ensures the entire party aligns with historical progress and commands historical initi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Xi Jinping adheres to the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emphasizing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Loyalty to the party also requires validation through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actices, ultimately being tested in real-world scenarios. Regarding the philosophy of values, Xi Jinping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subject of peoples values. Loyalty to the party fundamentally entails loyalty to the people and meeting their expectations. Analyzing Xi Jinpings crucial remarks on loyalty to the party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holds evident global and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Xi Jinping; loyalty to the Party; historical philosophy; practical philosophy; value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