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精准思维驱动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赜

2024-04-11陈琳

成才之路 2024年9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立德树人高校

陈琳

摘要:精准思维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之中,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适应社会变革、顺应网络时代发展趋势,对于解决教育供给与新时代大学生实际需求割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高校面临着教师尚未形成精准思维、“信息茧房”与个性需求相互囿制等问题。对此,高校必须了解国内研究现状,剖析以精准思维驱动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及重要性,依托“精准定位教育对象、精准搭建教育平台、精准引领舆论导向”三点对策实施精准思政,旨在化思政教育“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关键词:高校;精准思维;思政教育;教育对象;教育平台;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9-003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武威职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职院校班主任‘345全程育人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SZ202200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思维”。以精准思维驱动高校思政教育,就是要在了解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入且细致地分析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因此,高校理应肩负起新时代育人的光荣使命,树立精准思维,着重提升思政工作的“精度”和“准度”,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按照不同学生特点、能力、素养因材施教,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国内研究现状

精准思维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属于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是现阶段学术研究的热点。在精准思政内涵研究方面,吴海南认为思政教育精准化除了从技术维度入手,推动育人工作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耦合,还要将精准思维和理念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旨在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周远指出,精准思维应用于思政教育之中,需要高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特点、学情等进行精准定位、识别、分析等,从而实现精准育人、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等[1]。在实施精准思政的意义价值研究方面,周明鹏认为建构精准思政对于促进思政工作理念创新、缓解供需矛盾、提升育人实效具有重要价值。潘治在《高校实施精准思政:价值·困境·路径》一文中指出,精准思政是解决思政教育供需矛盾的法宝,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有助于提高思政队伍工作效能。张琼、高胜楠、李玉纯认为,精准思政具有培养“强国一代”大学生、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推动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价值。在精准思维驱动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方面,高仓健认为高校要通过器物层面、理念层面、队伍层面、伦理层面实施精准思政。张雨指出要打造特色教学内容、深化网络数据应用、明确教育主体地位三点路径,实现内容的精准供给,开辟精准思政渠道。

二、以精准思维驱动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立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把握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着眼于他们的现实需求,旨在推动他们实现自由且全方面的发展。首先,“现实的人”理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马克思对整合思想史上各种“片面人”的颠覆性解释。“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的人,是处于一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关系之中的人,是可教可变的。因此,精准思维驱动思政教育要从“现实的学生”出发,深入了解和掌握其在现实世界和生活中的发展特点,精准把握其认知特点、思想动态、发展规律。其次,“人的需要”理论。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社会生产的原动力,具有层次性与差异性、现实性与超越性。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会随着社会不断向高层次发展,高校应紧跟时代潮流,了解学生的需要,满足其多样化需要,并引导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再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智力、体力、道德素质和个性特征的充分和谐自由发展,是科学、可持续的理念,对当下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2.因材施教思想

因材施教,就是教育工作者要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教学原则,最早由孔子提出。孔子主张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程度高低,注意观察和了解不同学生的爱好、个性和学习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指导[2]。孔子虽未提出因材施教这一词,但对子路,先是赞美其“好勇过我”,然后教训其“无所取材”;对子贡,既表彰其具有“器”材,又告诫其有如“瑚琏”。《礼记·中庸》中的“率性”(遵循人的天性)、《周易》中的“尽性”(充分发挥天性),是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从实质上来讲,精准思维驱动思政教育也是通过对学生个性、实际需求和整体水平等因素的把握,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教学活动。总之,因材施教思想的不断发展为精准思政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在思政工作中要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做到“量体裁衣”。

3.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思维”理论

精准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强调“具体”“准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在脱贫攻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尽锐出战,精准施策”“聚焦精准发力”、做到“六个精准”等;在深化改革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对准瓶颈和短板”“注重精准施策”;在社会治理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精准帮扶”“做好就业工作,一定要精准发力”;在创新驱动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选准突破口”。在精准思维的引领下,我国脱贫攻坚、创新发展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效。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树立精准思维,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最终实现精准思政。

三、以精准思维驱动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1.优化思政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并推出诸多重要论述及政策,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这些论述及政策已全面驱动思政教育理念革新。同样,面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政教育理念也应及时更新、优化。所以,以精准思维驱动思政教育,通过分类引导、个性育人等形式实现教育理念优化,不仅与思政工作规律、受教育者成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相契合,更是对思政教育理念的有益补充,十分符合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3]。

2.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

当前,以“00后”为生力军的大学生群体更为理性和务实、独立且善于表达个性,“你说我听”的说教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很难唤醒其沉睡的学习热情。为推动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教师要树立精准思维,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彻底扭转“灌输思政”的教育局面。而新興媒体技术的赋能下,教师可通过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快速获取时政热点、社会热门话题等思政内容,这有助于将大量优质信息补充到思政教育内容之中。教师还可利用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学生动态,根据学生需求、思想动态精准选择教育内容,这不仅能够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粗放性”特点,还能进一步提升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顺应思政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

前沿技术的创新蓬勃发展,不仅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若干的现实挑战。在新境遇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使得思政教育也出现了新问题、新困境。因此,高校要通过精准分析、精准追踪、精准评估等手段,精准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制定精准之策。可以说,以精准思维驱动思政教育,充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有助于教师利用各种媒介载体来补充和完善教育内容,并对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和追踪。

四、以精准思维驱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

1.精准定位教育对象

(1)精准分析学生特征。当代大学生生长于特殊时代,具有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要想实现精准思政,首要任务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了解、分析学生的特点。因此,高校要树立数据思维,利用大数据广度、全覆盖和小数据深度、精准性的技术优势,对学生特征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通过收集与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消费行为、思想动态等主要信息数据,构建学生画像,为实施精准思政奠基。同时,在利用大数据获得学生群体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小数据和区块链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个性化需求,将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受教育过程统整,形成链式记录,动态展示大学生的变化,为后续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2)精准剖析学生需求。一方面,高校要将学生视为“现实的人”“独立的人”,关注其个人价值诉求、张扬个性等需要,以及社会需求,清楚新时代、新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精准捕捉学生需求变化。另一方面,高校要深度剖析大学生“时代新人”需求,包括有理想(精神需要)、有本领(能力需要)和有担当(品格需要)。高校通过对大学生需求进行全面剖析,能促进精准思政的顺利开展[4]。

(3)精准识别教育时机。教师要精准选择思政教育时机,利用偶然事件、角色扮演法等手段,创设时机或者捕捉时机。例如,各个学校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像自然灾害、交通安全、电信诈骗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自然事故类、治安或公共卫生类、学校管理类等突发事件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教给学生妥善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办法。

2.精准搭建教育平台

(1)精准搭建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的平台。思政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应当全面、专业,既要具备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创新能力,更要拥有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说服教育能力。高校要精准搭建科研平台,改变传统“唯论文”“唯项目”的思维定式,加强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扶持力度,鼓励思政教师进行教育重难点问题、改革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并设立思政研究专项,特别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支持,以扎实推动思政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高校要利用公众号、订阅号、校园网等精准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名师论坛、资讯要闻、热点专题、课程思政、特色专区、思政直播等模块,涵盖国家示范课程思政优质视频、纪录片、党史故事、百校讲述等内容,促进思政教师队伍提高理论素养,不断完善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库。

(2)精准搭建学生实践的平台。在思政理论课上,教师更关注理论知识的传输,未能理论联系实践,致使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点偏低。基于此,高校要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第一,创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高校要引导学生走出宿舍和校门、走入社会,了解国情社情,促进学生思政教育和专业文化的互通互融[5]。例如,依托学校办学特色,精心打造党史教育基地,设置“四史”篇、革命人物篇、经典名句篇、红色影视等板块。第二,扎稳爱国主义教育营地。为了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发扬红色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应以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学生到当地烈士陵园、革命根据地、革命遗址等场所开展研学活动,切身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

(3)精准推动大数据与思政教育的耦合。为促进精准思政的实施,高校应建立大数据模型或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的功能优势收集每个学生的网上信息,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以便于教师掌握和了解不同学生的动态、学情等信息。高校要建立个人思政教育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大学生的需求点、教育路线、数据动态图等,以提高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全方位提升精准思政的引领力。例如,通过了解分析饭卡消费情况,精准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通过朋友圈、微博等动态,精准帮助思想有困惑、价值观出现偏差的学生。总之,就是让互联网赋能精准思政,通过对大学生校园一卡通的使用情况、APP使用情况等进行数据分析,以此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从而有目的地做好思政工作。

3.精准引领舆论导向

(1)弘扬传统文化,筑牢思想之基。针对部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认知肤浅、了解甚少的情况,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帮助大学生廓清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迷雾,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底蕴;用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思想理念,如仁义礼智信、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等,导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让其思想得以精华,灵魂得以洗礼。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底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将革命精神贯彻始终,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诵读红色文化·书香伴我成长”“游红色基地·忆峥嵘岁月”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党带领人民群众走向胜利的艰苦过程,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

(2)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高校要突出“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目标,大力开展有内涵、有档次、有格调的活动,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比如,一月以“学思践悟二十大,奋楫笃行启新程”为主题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四月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开展红色教育和清明祭掃活动;七月、八月以“力学笃行,砥砺前行”为主题组织学生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十月以“迎国庆,强担当”为主题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爱国主义论述,邀请老党员进校讲述爱国故事等活动[6]。

(3)抢占网络阵地,引领网络主流。网络空间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应与时俱进地占领思政教育主阵地,做好“面对面”与“键对键”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舆情舆论的监督引导,针对恶意诽谤、谣言等及时查明真相,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确看待网络话题。高校要培养“意见领袖”,塑造道德楷模,利用微博、抖音等官方平台对万步炎、钱海军、李延年等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的典型模范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大学生学习先进、争做先进。

五、结语

总之,以精准思维驱动高校思政教育,一是在于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要求,为精准思政奠基;二是在于精准搭建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的平台、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三是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充实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其全方位自由发展,而且能够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晶,吴文锦,刘勇.“五个精准”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0(03):47-55.

[2]张倩.“大思政课”视角下高校思政课“精准化”教学模式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4):168-170.

[3]孟凡婷.精准思维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4):80-82.

[4]高仓健.精准思政: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向[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1):122-126.

[5]李洋,黄雪茹.“精准”理念下内地高校预科生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9):50-52.

[6]周文翠.精准思维与协同机制:“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与行动[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6): 134-141.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Driven by Precise Thinking

Chen Lin

(School of Nursing, Wuwei Vocational College,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precise think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nforms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elps to adapt to social changes,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twork era,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olving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supply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n the specific practical process, universities face problems such as teachers not yet forming precise thinking, "information cocoons" and individual needs being constrained by each other. In this regard, universities must underst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in China,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importance of using precise thinking to dr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prec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ree strategies: precise positioning of educational objects, precis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platforms, and precis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The aim is to tu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flood irrigation" to "precise drip irrig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 accurate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targets; education platform;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立德树人高校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