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健脾通络方结合五行健骨操对老年骨质疏松脾肾两虚证患者骨密度、骨代谢及炎症水平的影响
2024-04-10姜凤依季思勤鲍晓敏
姜凤依,施 丹,季思勤,鲍晓敏,史 晓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被破坏为特征的疾病,可导致骨强度下降、脆性増加,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好发于老年人且发病率高[1]。目前,西医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较多,钙剂、促进骨吸收剂、改善骨代谢剂等均有所应用,但其长期应用时不良反应较多[2]。中医学理论将骨质疏松症归纳于“骨枯”“骨痿”等范畴,肾主骨生髓,肾中之精依赖脾运化之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肾两虚证是其常见证型,治则以补肾健脾为基本大法[3]。补肾健脾通络方是以强筋健骨理论为指导的验方,具有补肾健脾、通络止痛之功效。五行健骨操是以中医传统功法为基础的运动形式,具有强筋健骨之功效[4]。故本研究观察补肾健脾通络方结合五行健骨操对老年骨质疏松脾肾两虚证患者骨密度、骨代谢及炎症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100例老年骨质疏松脾肾两虚证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5]中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双能X线吸收法(DXA)L2~4骨密度(BMD)≤-2.5,同时经影像学表现证实;②年龄60~75岁;③无骨折;④参考《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15)》[6]中脾肾两虚证辨证标准,腰脊疼痛,腰膝酸软无力,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夜尿频多;舌质偏红,苔白,尺脉弱;⑤患者同意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风湿性疾病或特殊药物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②合并新近骨折需长期制动;③心肺功能不全或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恶性肿瘤;④合并精神病或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⑤对研究涉及用药过敏;⑥不能提供准确有效的联系方式和随诊途径。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西药组:给予碳酸钙D3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口服钙尔奇D(国药准字H10950029,规格:每粒含钙600 mg、维生素D 125 IU),1粒/次,1次/d。口服骨化三醇(国药准字J20150011,规格:0.25 μg),1粒/次,1次/d。
1.2.2 综合组:在西药组基础上给予补肾健脾通络方结合五行健骨操干预。补肾健脾通络方:淫羊藿、骨碎补、川芎、白芍、龟板各9 g,山萸肉12 g,黄芪、景天三七、山药、怀牛膝、熟地各15 g。上药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早晚各服用200 ml。五行健骨操:包括宁心静神益元火、调理脾胃巧培土、运气前推妙生金、吹字壮腰滋肾水、白鹤展翅增涵木、松柏攀天理三焦、悠然七颠消百病、缓缓揉腹骨自强。每周至少进行2次指导运动及1次自行锻炼,运动时间30~45 min/次,隔日1次。两组于治疗3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动态平衡参数: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美国Biodex balance平衡测试系统检测两组患者的动态平衡参数睁眼和闭眼总体稳定指数(SI)、前后方向稳定指数(APSI) 和左右方向稳定指数(MLSI)。骨密度: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两组股骨颈和腰椎BMD。骨代谢指标及炎症指标: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标本5 ml,以转速3000 r/min离心处理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钙素(BGP)、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T-PINP)、25-(OH)D3、C反应蛋白(CR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中医症候积分:其中腰脊疼痛、腰膝酸软无力、神疲倦怠3项为主要症状,分值0~6分。而头晕目眩、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夜尿频多4项为次要症状,分值0~3分。
2 结 果
2.1 两组动态平衡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动态平衡参数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综合组睁眼和闭眼SI、APSI、MLSI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西药组治疗前后睁眼和闭眼的动态平衡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综合组睁眼和闭眼的动态平衡参数低于西药组(P<0.05)。见表2。
表2 各组动态平衡参数比较
2.2 两组骨密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股骨颈、腰椎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综合组股骨颈和腰椎BMD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西药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骨密度比较(g/cm2)
2.3 两组骨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骨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综合组BGP、T-PINP、25-(OH)D3较治疗前升高,且综合组高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后综合组β-C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综合组低于西药组(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骨代谢指标比较
2.4 两组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炎症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综合组CRP、M-CSF、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综合组低于西药组(均P<0.05)。见表5。
表5 两组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2.5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综合组低于西药组(均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2.6 两组安全性比较 治疗期间,综合组发生胃肠道反应2例,恶心1例,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西药组发生皮疹1例,胃肠道反应1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骨质疏松症好发于老年人,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与遗传、性别、年龄、内分泌、营养、运动、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7]。骨质疏松症可导致患者腰腿疼痛,降低生活质量;且骨质疏松症导致患者骨折风险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8]。增加饮食结构中钙元素和优质蛋白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及药物治疗是目前西医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方法,但其整体疗效欠佳,并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9]。
中医古籍《脾胃论》有云:“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脾胃则下流乘肾,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不足,肾中精气亏虚可致血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失运化则不能补益肾精[10]。五行健骨操是中医传统功法与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取五行相助之义,可通畅气血、强筋健骨[11]。补肾健脾通络方中山药入肺脾肾三脏,具有健脾固肾之效,淫羊藿注重温补肾阳、强筋骨,两药相合共为君药;熟地黄与山萸肉相合补肾填精,与骨碎补、龟板、怀牛膝皆具补肾强骨之效,黄芪功善健脾补中,增强君药滋补肾脾之功,上述为臣药;川芎行气止痛力强,景天三七功在活血通络止痛,白芍兼敛阴柔肝止痛,为佐药,以通经活络之效及时缓解全身筋骨肌肉之痛。全方脾肾共补、阴阳兼补助脾之运化,养肾生骨生髓,强壮筋骨肌肉[12-13]。
本研究发现,综合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综合组治疗后低于西药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提示,补肾健脾通络方结合五行健骨操可减轻老年骨质疏松脾肾两虚证患者的中医症候,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这是由于五行健骨操是一种柔和的运动,可充分拉伸全身各个关节和韧带,增强患者的活动能力。补肾健脾通络方中黄芪所含的皂苷、多糖成分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并能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促进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而提高骨密度[14]。骨碎补所含的黄酮类成分可改善骨代谢、促进骨矿化[15]。
平衡能力是维持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保证,老年人反应力和平衡能力下降,是引起其跌倒、骨折的主要原因[16-17]。本研究发现,西药组治疗前后睁眼和闭眼的动态平衡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组睁眼和闭眼总体、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稳定指数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综合组治疗后睁眼和闭眼的动态平衡参数低于西药组。这一结果提示,补肾健脾通络方结合五行健骨操可提高老年骨质疏松脾肾两虚证患者的平衡能力,这与五行健骨操帮助患者伸展四肢、躯干,调节肌肉力量、改善侧方稳定性有关。
骨密度下降、骨代谢异常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改变,同时患者机体处于炎症状态,患者的BMD以及骨代谢指标BGP、T-PINP、25-(OH)D3下降,而炎症指标CRP、TNF-α、M-CSF以及骨破坏指标β-CTX升高[18-19]。本研究发现,综合组股骨颈和腰椎BMD及BGP、T-PINP、25-(OH)D3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综合组治疗后高于西药组;综合组CRP、β-CTX、M-CSF、TNF-α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综合组治疗后低于西药组。这一结果提示,补肾健脾通络方结合五行健骨操可减轻老年骨质疏松脾肾两虚证患者炎症反应,改善骨密度和骨代谢,这是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机制。这是由于补肾健脾通络方中淫羊藿所含的淫羊藿苷具有雄激素样作用,可促进骨髓细胞DNA合成,增加骨组织蛋白合成,促进成骨细胞生长、抑制破骨细胞活性[20-21]。熟地黄所含的环烯醚萜苷类、氨基酸类、微量元素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防治骨质疏松等药理作用[22-23]。白芍所含的白芍总苷具有抗炎、止痛,改善风湿痹痛的作用[24-25]。
综上所述,补肾健脾通络方结合五行健骨操可减轻老年骨质疏松脾肾两虚证患者炎症反应,改善骨密度和骨代谢,提高平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