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思政+实践+服务”三基地建设方法研究
2024-04-10黄树新黄慧
黄树新 黄慧
[摘 要]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需要应对新的发展挑战和社会需求。乡村规划课程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在分析乡村规划课程实训基地建设意义与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围绕乡村规划教育发展需求,打造课程思政、乡村规划实践教学与规划设计服务下乡等综合型基地,构建多方合作的乡村规划课程实训基地教学体系,探索在“思政+实践+服务”三基地协同驱动下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服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育,以期为其他地方院校乡村规划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乡村规划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实践+服务”;高职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117-0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规划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规划先行。面对乡村规划人才紧缺、综合素质能力不足、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如何发挥规划专业人才优势,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是乡村规划课程的一个新机遇。“思政+实践+服务”三基地建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推动乡村规划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更在于通过这一模式,实现乡村实践教学、服务社會与人才思政培育的有效衔接和整合[1-2]。因此,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乡村规划课程综合实训基地培养模式,以提高乡村规划人才的各项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规划课程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实现课程思政共振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联系较少,容易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如何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实现乡村规划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在教学育人中的载体地位,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乡村规划课程实训基地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教学的主渠道中,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同频共振,是我们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乡村规划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是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专业教育与思政课程协调同步,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育人。
(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基于我校乡村规划课程通过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复合型特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乡村规划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整合思政、服务与实践,我们强调思想意识和实际技能的融合,推动学生在深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操作和实地应用能力[3]。在该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全面了解和掌握乡村规划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还能积极参与到乡村实地规划和建设中。因此,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已具备较强的乡村规划和建设的实地操作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此外,乡村规划课程实训基地建设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和研究平台,教师能根据基地建设情况,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之更贴合实际,更具应用价值。
(三)乡村实践服务创新
乡村振兴背景下,学生通过参与乡村规划和建设实践,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还能为乡村建设提供具体实用的规划和建设方案。他们能直接参与到乡村规划和建设中,与乡村密切合作,探索建立教师和学生驻村服务机制,从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农房设计和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等方面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逐步扩大设计下乡服务范围[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乡村规划课程实训基地建设也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乡村、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学校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技术和资源支持,推动乡村发展和进步,改善乡居环境,赋予乡村新活力。
三、乡村规划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各方联动互动不足
乡村规划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合作单位包含政府、行业、企业等,对于合作单位的选择应遵循互利互惠、长期稳定、齐心协力等原则。然而,实际上,学校选择合作单位过程中经常弱化合作单位或者过于注重形式。学校在基地建设中常常处于被动一方,而企业等单位可能处于一种半推半就的状态,只能靠学校单方面推动基地合作,难免出现各种问题。高校与企业等单位合作建设教学实践基地,表面看来受益者是高校及学生,其他单位似乎除了在人、财、物等方面付出之外,并没有其他收益。因此,一些合作单位对与高校合作建设教学实践基地持消极、被动的态度。实际上,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可缓解企业招人压力,缩短新员工上手时间,加快新员工成长速度。行业与高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便于培育更多行家里手,强化了行业协会的培训等功能。政府与高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师生在基地中编制的规划可有效促进乡村建设的合理性和有序性。
(二)课程内容更新滞后
当前的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未能及时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政策的变化以及乡村振兴和建设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课程内容缺乏对最新乡村振兴政策和实践的反映和响应,学生未能充分学习和掌握乡村振兴的最新理念、技术和方法,对现代乡村规划技术、工具和方法的运用方法不完善。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而且影响了乡村规划课程的质量和效果[6]。另外,课程内容缺乏对乡村特点、条件和需求的充分考虑和了解。当前的课程体系过于理论化,缺乏对实际乡村规划和建设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缺乏对乡村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因此难以提出和实施针对性的规划和建设方案。此外,如何与课程思政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未能及时更新和优化。
(三)实践基地建设缺陷
实践基地作为课程思政、课程实践、乡村服务等功能的载体,在当前的乡村规划课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建设缺陷。实践基地的数量和形态较难满足课程需求,具体表现在基地数量不足,无法让更多学生进行多样化实践学习;基地设施落后,无法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环境。例如,现代化的测量和规划软硬件的缺乏,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和使用到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影响了实践学习的效果。实践基地的地理位置也成为问题所在,部分基地的位置偏远,由于交通不便,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交通成本。实践基地的管理和运营问题也需重视,管理团队的专业性和经验不足,导致基地运营不规范,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基地的安全和保障措施不足,增加了实践学习的风险和难度。
(四)师资队伍还需提高
师资队伍是乡村规划课程质量的关键,但当前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导致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的知识储备更新慢,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的乡村规划和建设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实用和实证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持续学习和进修机会有限,导致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滞后,无法满足乡村规划课程的发展需求[7]。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手段的单一和过时,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体验。部分教师缺乏对乡村服务的深入了解和实践经验,无法将“服务”理念融入乡村规划课程教学中,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效果,也限制了乡村规划课程实训基地建设的推进和发展。
(五)学生职业认同感缺失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实训基地建设虽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但学生对乡村规划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服务广大乡村的意识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由于学生对乡村实际环境和工作条件的了解不足,对于乡村规划工作缺乏明确的认知,对这一领域的专业发展和个人职业前景存有疑虑。他们未能充分认识到乡村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和自身在其中能够发挥的价值[8]。学生对于乡村规划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掌握上也存在问题,由于课程内容和实践机会的限制,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训练不足,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而且,乡村规划工作在社会上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知,学生在选择和发展职业道路时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这些外部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缺失。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思政+实践+服务”三基地建设策略研究
“思政+实践+服务”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多方合作共同完成,基地综合课程思政、服务社会、实训实践等功能(如图1),如何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多方共赢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加强多方联动机制
“思政+实践+服务”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求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多方联动,相辅相成才可完成。政府在这个系统中起着引导作用,主要负责对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乡村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为基地建设提供乡村振兴方面的经费支持,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载体。行业主要负责对乡村规划行业进行规划,提出可行的职业标准,规范人才需求,为本行业健康发展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指导。企业可派出有项目经验的专业人员,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和经验指导,并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学校是这个系统的主体,它连接着多方合作单位,是这个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学校应积极推动教师队伍的扩充和优化,确保教学和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同时,通过与行业、政府、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的外部专家和资源参与到乡村规划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通过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资源投入与乡村规划课程“思政+实践+服务”三基地建设与实践的目标和需求相匹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更新教學课程体系
教学课程改革要求将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和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课程应反映乡村振兴的最新政策,引入更多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乡村振兴中乡村规划的具体操作和实施细节。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入更多现代化的乡村规划编制技术,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地操作和实际项目的实施,帮助学生掌握乡村规划的核心技能和技术,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与村民、乡镇政府的互动与交流,使课程更具实际和操作性。学校通过加强与乡村的合作,将乡村的真实需求和问题引入课程中,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这样的课程设置将学生的学习与乡村的发展紧密结合,使教学成果能够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另外,适当引入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也是更新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乡村规划不仅涉及规划和设计,还涉及课程思政、思想品德、电商服务、测绘勘察、建设施工、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综合、全面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应对乡村振兴的复杂和多元挑战。通过这些具体措施,乡村规划课程体系将更加完善,更具实用价值和针对性。学生将在更加丰富、实用的课程中学习和成长,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三)优化实践基地建设
针对乡村规划课程中实践基地建设缺陷的问题,建议选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建设实践基地,使学生和教师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基础设施的完善则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投入,不断更新设备,提升基地的综合功能和教学条件。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管理团队,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使实践基地的运营更加规范和高效。同时,加强安全保障措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加强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在基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课程的目标和需求,使实践基地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与乡村紧密合作,引入更多跨学科、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多元、复杂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和成长,使实践基地充满活力和创新。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能使实践基地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四)加強师资队伍培训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因此,要从多层面全方位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发展。要实施定制化的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定制化的培训,可以针对每位教师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教学和专业能力。此外,加强与区内外优秀企业、高校的合作也是提升师资质量的关键途径。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不断刷新教师的教学视野和知识储备,帮助他们适应乡村规划课程的发展和变化。继续加强教师在现代教学技术、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术,满足乡村规划课程多元化、实用化的教学需求。对于乡村规划课程“思政+实践+服务”三基地建设,师资培训需要突出实践和服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与乡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紧密合作,让教师参与到更多的实践和下乡服务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服务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将更多的职业技能、课程思政和实践元素融入课程中,将学生引导到实际的工作场景和项目中,让他们体验职业的具体实践,感受职业的魅力。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习、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乡村规划师的职业角色,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对职业的认同。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我,确认职业方向和目标。通过这样的指导和辅导,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我价值和职业价值的结合点,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可通过建立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价值,从而内化为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他们将成为乡村规划课程“思政+实践+服务”三基地建设与实践的积极参与者,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五、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为学生受业解惑,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其社会服务意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及政策需求。“思政+实践+服务”三基地建设思路与做法具有多重功效,既符合乡村规划教学实践的需要,又有利于专业人才培育方式的创新和培育效果的提升,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深学生对乡村规划实践的认识,持续服务乡村发挥积极社会影响,助力乡村振兴,使师生能认识到基层乡村真实的发展需求,对推动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特约访谈:乡村规划与规划教育(一)[J].城市规划学刊,2013(3):1-6.
[2]黄树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建材,2019(4):286-287.
[3]张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研究及实践: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3(3):261-263.
[4]王磊,安蕾.“双基地”协同驱动乡村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育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4):49-55.
[5]肖玉,周艳萍.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OBE教育理念的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以《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才智,2023(11):159-162.
[6]王敏,袁小晗,覃孔韬.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在地式”教学可行性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23):279-282.
[7]冷红,袁青,于婷婷.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3):96-101.
[8]陈芳,朱向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耕读教育的实践探索[J].大学,2022(20):193-19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