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澳门特区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进展
2024-04-10黄逸恒
黄逸恒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近十年澳门特区地理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路径。首先,梳理了2014—2019年间颁布的与中学地理课程相关的法规,指出近十年地理课程改革已从制度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其次,指出自2014年课程框架颁布及其在2019年修订版颁布期间,地理科逐步确立为澳门学校中学学段的必修科目的历程。明确了澳门地理课程重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并视为澳门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同时,梳理了澳门中学地理课程基本学力要求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基本架构及内容比例。最后,介绍了2014年及2023年以合作模式编写出版地理教材的过程和经验。
关键词:澳门特区;地理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4-0003-05
一、前言
澳门特区中学的地理课程发展受其特殊历史背景影响,自16世纪中叶被葡萄牙逐步占领,直到1999年回归祖国,澳门在回归前的四百多年里,逐步形成在学校教育层面呈现“小政府、大民间”的教育模式。尽管回归前澳葡政府利用不到十年的时间逐步介入学校课程,并在1994—1997年期间先后颁布了规范学校各学段科目设置、课时等方面的课程组织法令文件,并为当时的公立学校编写初中及高中地理课程大纲,但其影响范围只触及不到一成的公立学校,而占绝大多数的私立学校的地理课程决策仍处于高度自主状态,多元学制是回归前澳门基础教育学校课程的主要特点,不同学校因应其自身发展需要,选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制、课程及教材。
澳门特区政府自1999年12月20日成立以来,积极参与教育事务,“教育兴澳、人才建澳”成为特区政府的重要政策,并逐步通过法规及制度的制订及颁布,拓宽其教育管治的范围和内容。其中,对学校课程至关重要的是2006年颁行的,也是特区成立后的首个教育法——第9/2006号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以下简称“《纲要法》”)。《纲要法》制定了澳门基础教育的基本制度,内容包括教育目标、学制及有关学校课程之规范原则,建立本地学制,结束了回归前学校多元学制的状态。
《纲要法》颁布后,特区政府随即开展了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的编制工作,具体涉及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以下简称“《课程框架》”)及《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以下简称“《基本学力要求》”)的相关文件陆续颁布与实施。
回归后的澳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2024年,是澳门回归祖国的二十五周年,本文将梳理近十年(2014—2023年)澳门特区中学地理科课程的主要进展,归纳其主要经验和发展路径。
二、近十年颁行与中学地理科课程相关的法律法规
2014—2019年,澳门特区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在《纲要法》的立法基础下,颁布及按序实施《课程框架》与《基本学力要求》两部行政法规,以及与之对应的若干份司长批示,详见表1。
从表1可见,特区政府在2014—2019年,先后颁布了7份与学校课程相关的法规,成为澳门中学地理科文本课程的主要依据。
三、澳门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和路径
1.《课程框架》的颁布——课程制度建设的阶段性标志
2014年,特区政府颁布了回归后首个涉及规范学校课程科目设置及课时等内容的法规——《课程框架》。法规要求学校课程设置必须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社会与人文”“科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六個学习领域,重视和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各学习领域下设若干必修科目,并有对应学段教学活动时间的基本规范(表2)。
对于必修科目的设置,《课程框架》给予了学校相当的弹性,例如,允许学校设置综合的“社会与人文”及“自然科学”课程,亦可设置相关的分科课程;而课时规定则以整个学段为单位作规范。当中,除了个别学校以综合形式开设“社会与人文科“外,大多数学校是以“地理”和“历史”两个分科课程的形式设置,而两个科目在各校的课时安排却不一而足。
2014年颁布的《课程框架》尽管给予了学校在科目及课时安排上一定的弹性,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纵向分析,可以看到特区政府在课程治理的赋权上是收紧而非下放的。
2.地理科作为中学学段必修科目的确立
2014年前,澳门中学课程由两份课程组织法令文件(第39/94/M号法令和第46/97/M号法令)规范,当中,初中学段科目设置及课时规定梳理如表3所示。
从表3可见,比对《课程框架》,2014年前的澳门初中学段的课程组织法令,给予了学校很大的弹性。例如,仅要求学校在初中学段每周开设最少7节和最多14节,包括“物理及自然科学”和“人文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大致可视为学习领域)。学校在初中学段可完全不开设地理科。高中学段情况类似,第46/97/M号法令没有要求学校在高中学段必须开设地理科。
尽管地理科在当时并非必须开设的科目,但实际情况是九成以上的学校均有开设。而据笔者的非完全统计,大多数初中学段有设地理科的学校,每周的课时不少于2节,最多的甚至在特定年级开设每周4节。而高中学段,由于大多数澳门学校采取高中文理分组的方式,选择理组的学生基本上不设地理科,而开设文组的高中学校几乎均开设地理科。
2019年,特区政府在《课程框架》(2014年版)的基础上,进一步颁布了修订《课程框架》的行政法规(第33/2019号行政法规),使得《课程框架》在地理独立设科方面再进一步。地理科不再以综合科目“社会与人文”科的形式存在,而是分成两个独立的科目—“地理”和“历史”。同时,在课时方面设最低要求,自此,地理科成为澳门学校中学学段的必修科目(表4)。
3.地理核心素养是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
不难发现,尽管目前澳门中学地理课程在文本层面仍然给予学校较大的自主空间,但可以肯定的是,特区政府以具体行动,通过严谨规范相关法规立法的方式,确立了地理科作为中学学段必修科目的地位。
课程社会学学者古德森(Goodson, I.)透过课程史的视角分析,指出地理学被承认是一门学科是一个长期、艰难而又斗争激列的过程。在他看来,地理学成为一门学术性科目,地理教师特别是地理学会从中作了成功的推动[1]。
回看中国澳门情况也不难发现,回归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性一直是推动地理教育持续发展的阻碍。回归前,澳门不少中学的地理科教师团队几乎没有受过专门的地理师范培训,更有一部分学校地理科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种情况随着回归后政府鼓励“专科专教”才有了转变。与此同时,2002年澳门地理教育研究会的成立(一群经地理师范专门培训的地理教师,以地理教师持续专业成长为目的而组成)推动了地理教育高质量发展。学会在特区政府推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的深度参与,巩固了地理科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与角色。
澳门特区中学地理课程必修地位的确立,可解读为澳门政府此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地理科作为一个学生必备素养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环顾中国内地、中国澳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中学学段的地理文本课程,前二者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独立必修模式存在,后二者以综合课程的模式,融入以社会为中心的综合课程中(中国香港为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中国台湾地区则为社会教育)。
本文无意进行综合与分科课程二者的优劣讨论,实际上各有价值。一个地区文本课程采纳的是分科还是综合,其背后或多或少是对学生中心、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的价值取向。但可以肯定的是,地理以分科形式存在于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是对学科本身教育价值的肯定。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于2016年制定的《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学的价值在于:学习地理可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地方和景观如何形成、人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日常空间决策引发的结果,以及地球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形成的多样化的文化和社会[2]。
由此,可以确认的是,澳门特区中学地理科以必修的课程设置模式呈现,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是澳门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
4.中学地理课程主要内容
如果说澳门的《课程框架》大体相当于国家的“课程方案”,《基本学力要求》及其下位的若干批示则大体相当于国家的“课程标准”。按照法规定义:基本学力要求是指由政府制订的、要求学生在完成各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基本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基本学力要求的具体功能是管理及评核课程、编写及选用教材、指导及规范教学以及评估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学校根据基本学力要求及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具体编写或选用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并组织、实施教育教学。
澳门特区基础教育学校课程的“基本学力要求”,是由一部《基本学力要求》行政法规以及五部下位的社会文化司司长批示组成,包括从幼儿园到高中学段的内容与要求,并以科目为单位,包含科目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科目内各范畴基本学力要求的具体内容。基本学力要求对应《课程框架》的科目设置,中学教育阶段,具体包括含地理科在内的11份初中学段和11份高中学段分科的基本学力要求。每份基本学力要求由“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科目内“各范畴基本学力要求的具体内容”三部分组成。其中,初高中地理科基本学力要求,主要内容摘要如表5、表6、表7、表8所示。
表5和表6摘要了澳门特区中学地理科课程的主要理念与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初中学段地理科一方面重视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同时,指明了地理素养与学生综合能力的联系,倡导学与教多元以及鼓励课程校本化。高中学段关注地理核心知能的培育,突出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培养,提倡议题探究学习,同时也重视校本发展。
上述基本理念则具体体现在课程目标中,例如,提出文化传承、传播与革新议题的探究;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强调发展学生的沟通、表达、合作、解决问题与建构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分析、比较、归纳及处理资讯的基本技能等。
地理科具体内容方面,初中学段由两个学习范畴及其分列的4个学习组别组成;高中学段则由4个学习范畴组成。初中的学习范畴一方面关注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灾害等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则以区域的维度了解包括人口、资源、城市经济与发等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议题。表7摘要了初高中学地理科内容的基本框架。
初中学段地理科内容框架中的两个学习范畴实际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内容。从表8按内容条目数计算内容比例可见,初中地理课程自然地理占比较高(62%)。其中,自然地理内容又以空间与区域(39%)和自然环境(42%)为主。人文地理内容则以人口、资源与经济为主(53%)。
5.地理教材的出版及修订
中国澳门由于人口规模与学生人数,再加上在制度上学校有自由选择澳门地区以外教材的权利,使得中国澳门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主要选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出版的教材。
有研究者曾对中国澳门开设中学阶段教育的学校进行地理教材使用的研究。研究发现,澳门特区中学地理科多选用内地的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以及中国香港雅集出版社和中国台湾出版的地理教材。其中选用人教版教材的学校占比最高[3]。2014年以来,随着课程框架及基本学力要求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澳门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持,特区政府积极投放资源建设本地教材。
2015年,《澳门地理——初中地理补充教材》(以下简称“《补充教材》”)付梓出版。其由澳门特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从筹备到出版历时两年,两年时间对于一套乡土地理的补充教材而言,或许有些漫长。但事实上,这种内地出版社负责编写设计、澳门专家和一线教师咨询协作的合作模式[4],正是其后由政府主导出版的一系列对应课程发展编制的教材(包括初高中的《澳门历史教材》、小学至高中的《中国语文》《品德与公民》,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別行政区基本法〉补充教材》等)得到广泛认同并普遍采纳使用的主要模式。
《补充教材》由澳门教育行政当局教青局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组建编写组,教青局聘请教材顾问和咨询小组成员。编写组按照相关学科的基本学力要求,结合一线教师的座谈调研结果,与教青局相关工作人员、教材顾问和咨询小组成员充分交换意见,最终拟定教材的编写方向、内容选择和呈现形式,并经教材顾问和咨询小组成员讨论修改后,得以出版。编审过程中,编写组与审定组同步进行,合作参与教材大纲、样章、初稿、修订稿、定稿、文字、排版、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等各个部分与环节的工作,两地齐心协力的合作不仅提高了澳门地理教师的專业水平,还提升了澳门本土化教材质量,从而增强了两地间的教育交流。
《补充教材》第一版于2015年出版,第二版亦因应特区的快速发展对内容进行了增修,第二版《补充教材》在2023年正式出版,在2023/2024学年选用率超九成。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过去十年间,澳门特区基础教育经历了一轮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中学地理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环节,澳门特区在完善课程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而在此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模式,值得更多研究者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建珍,段玉山,龚倩.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教学,2017(19):4-6.
[2] Goodson, I. The birth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British school curriculum social history[M]. Translated by He Xiaoxing and Zhong Xi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1.
[3] 安宁,曾敏.中学地理教材对内地与港澳身份认同的影响[J].当代港澳研究,2019(2):41-65.
[4] 马早明,刘坤哲.澳门中小学教材制度建设探赜[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2):4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