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2024-04-10王宏于万松陈淼
王宏 于万松 陈淼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向国家和企业输送专业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时代使命。职业核心素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可以有效增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结,将职业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作为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为此,不仅要理清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现状和问题,还要结合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转化能力的提升、评估考核机制的构建等方面探索新时期职业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策略,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水平和岗位稳定性。
[关 键 詞] 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职业教育;创新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093-04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核心素养包括专业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实践三方面,结合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职业精神上培养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职业技能上培养过硬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职业创新能力;在职业综合能力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1]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职业教育活动,其本身是一种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彰显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回答了我国培育怎样的人这一实践教学问题。
一、多角度分析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背景
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我国社会劳动力结构和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中高层技术人才较为短缺。[2]同时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因此,加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对高职教学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
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各项战略指示,当前我国正在由传统经济格局下的人力资源初级劳动力的优势向人力资源能工巧匠的强国过渡,[3]这也是新时期知识经济繁荣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科技进步的助力之下,我国原本的经济体制、职业发展趋势等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一背景下,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我国整个教育系统都必须重新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问题。[4]结合我国“中国制造2025”这一规划部署,要全面推进建设制造强国,就必须培养一批有使命感和质量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则强调的是这些职业人才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并赋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质增效,促使其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充分激发人才的科技创新力;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人才信息化素养和舆论导向功能则是数字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5]因此,为了积极应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的现实挑战,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向社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社会经济进步的助推器,造就大量具备文化理论知识、长远发展意识、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满足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教育改革的价值意蕴
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教育教学的全部内容,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协调发展。高职教育领域的核心素养培育是现阶段我国倡导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指向,更加深入、具体地彰显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6]高职院校要面对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围绕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客观需求,培育服务于产业链高端并具备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实现教育需要和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顺应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从职业发展趋势出发,以高瞻远瞩的视角来思考和规划学生的发展,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学科专业特色,以实训操作和专业知识传授为着力点,深化专业、课程、教材改革,培养出集技能、责任、实践于一体的专业化人才。[7]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高职院校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三)学生个体发展的逻辑驱动
青年学生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技术、新理念和新知识喷涌而来,在我们不断追求实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过程中,高职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他们是即将步入社会的职业人,校园学习是他们人生转折的关键期,对于文化素质和技能的掌握除了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变化和职业现实需求,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内在诉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体发展。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其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立足职业发展的视角,必须全面考虑高职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性,要清楚核心素养培育的“必备”和“关键”,在众多素养中遴选出具有职业发展性的核心素养,保障每一位高职学生未来的生存质量。[8]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崇高的科学精神,还要坚定职业人创新实践的责任担当,这是高职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动力源泉。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实际问题出发,谋个性之发展,通过制定实施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重拾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现阶段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除了专业技能外,核心素养也成为重要的人才选聘标准。对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深刻分析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还要充分掌握当前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现状。而在当前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导向意识不强以及评价机制不合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成效不明显,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一)核心素养的培育体系有待完善
课程体系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划定和课程安排上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核心素养教学体系、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缺乏针对性。其一,高质量教材设备更新不及时,当前我國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数字化、智能化、新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不仅是核心素养培育质量的保障,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而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任务和课程开发滞后,导致课程设置未能和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有机联结。其二,未能将核心素养理念贯穿于整个育人体系中,核心素养培育的方式方法单一,难以形成跨学科培育的合力。致使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设计无法和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框架有机衔接,存在严重的脱节和虚化问题,将核心素养培育孤立于课程之外的组织形式阻碍了其培育目标的有效落实。[9]其三,在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方案制定的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企业的人才选拔标准,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的长远需求,这种只注重学生岗位技能和水平的做法,表现出了“技能至上”的功利化教学弊端,难以实现对学生责任观念、文化道德和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育,课程数量和类型不够丰富。甚至不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差异和心理变化,受这种“唯技能有用论”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核心素养培育质量提升乏力。
(二)缺乏核心素养的实践转化能力
在科技水平和经济文化不断进步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显示出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各类先进技术,如网络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的驱动下,相对于原本单纯的知识型人才,职业发展更需要具备良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针对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一些高职院校还未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教学手段。与知识技能培养不同,情感思想、组织化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培养不仅需要引导示范,通过实训教学熟练掌握技术技能,还需要在实践操作中学会沟通,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劳动品格和综合素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存在重视第一课堂、轻视第二课堂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无法将所学知识、技能在实践场景中灵活运用和创新发挥。再加上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实训平台建设滞后,功能单一,缺乏科学的实训机制,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存在一定滞后,未能有效考虑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性差,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同时,这种培养方式下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辩证思维和自主发展能力等相对缺失,背离了我国培育大国工匠的职业教育宗旨。此外,高职院校还存在师资力量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有待提升。例如,由于课程压力,一些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企业实践锻炼,难以深刻领会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文化制度,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法将其有效注入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中。
(三)教学评价机制的设计不够科学
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他们当前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未来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做到将其科学、有效地嵌入他们校园学习的全过程,就必须有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予以保障。现阶段,高职院校对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其一,从教师角度来讲,侧重于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流程的连续性以及实训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大多是强调教师对于课程知识和教育教学设备的掌握、课堂上的协调互动能力等,欠缺教师在整体教学方案设计和创新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对于学生素质能力具体掌握情况的细节评价。其二,从学生角度来讲,则一般是从期中或期末的技能查验和知识考试来进行检测,例如,技能查验上,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于某个技能项目的完成情况,以此来判定学生对不同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而各项知识内容的考试则侧重于论证学生对于理论文化的积累水平。[10]在这一体系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较少,缺乏独立的评判指标,更多采用的是将关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混合在其他教学标准内,例如德育、思政及学科专业能力等评价体系之中,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学生文化素养、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关注不够,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未来长远发展。
三、探索制定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科学策略
相较于基础教育层面的核心素养,涉及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基于职业发展的需要构建适合我国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素养体系,帮助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实现集聚“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体化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架构。
(一)创新教育方式,完善新时代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体系
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要转变传统模式下单独强调知识、技能的保守教学思维,凭借教学机制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完善,将高职院校的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整个育人体系之中。其一,高职院校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要结合学科专业设置情况、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发展需要等,结合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和对于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深刻界定,优化完善核心素养的培育规划。同时要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突出的职业化色彩,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11]其二,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文化修养、时代趋势和精神信仰等进行详细讲解和重点实训,引导学生了解最前沿、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职业素养。不断创新课程模式,丰富核心素养培育载体,采用线上线下复合式的教学手段,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新媒体设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核心素养和技能。其三,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对职业发展的关键作用,重视自身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断开阔视野,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远大理想,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通过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激发自身的情感导向,并将其升华为蕴含工匠精神的科技研发意志动力,为后续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在实训中增强自身核心素养的转化能力
拓展高职学生掌握核心素养的培育渠道,全面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全面发挥其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实践探究平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强化职业核心素养。[12]一方面,将校园第二课堂的主题教育作为高职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科技交流会、专业学术论坛和举办丰富的专业文化节,进而传播职业文化,将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协同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托校园内的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各类实训模拟中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并依照场景设定完成相应的任务部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不同学生相关项目的完成情况,对他们技术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做到校内外协同育人,促进知行合一,使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和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产教融合,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不断优化调整实训结构。通过校企合作,更新实训设备,大力开发学生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形成覆盖全过程的多层次、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核心素养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在学生实习阶段积极配合社会企业,通过相关岗位的经验掌握,让学生切实感受具备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提升他们对职业核心素养的认识和肯定,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提高他们终身学习的自觉。
(三)优化完善现代化的职业核心素养考核评价体系
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内在品质的过程,更是职业思维和职业文化不断吸收巩固的过程。[13]因此,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摇篮,高职院校要始终坚定全员意识和全过程理念,做好关于落实细化培育责任的相关工作,把握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环节,实行多层次、可测量的培育评价体系。发挥这一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和激励作用,结合评估、评价结果促进培育内容、教学模式和认证考核的完善,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的学生核心素养诊断和改进体系,充分听取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的意见和建议,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使其进一步了解开展核心素养培育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可借助先进的科学手段统计精准的数据,动态监测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情况,为后续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参考。另一方面,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使其成为指导教育教学评价的具体可操作性质量标准。认识到高职核心素养培育赋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的重要价值,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14]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深刻践行我国全面育人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进一步创新课程体系,为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对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多个层面着手,构建较为完善的核心素养培育框架,通过课程模式的优化,不断丰富和拓展高职学生的各项实践技能和文化素养。只有深刻领悟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核心价值,才能在动态变化中形成独有的研究格局。
参考文献:
[1]杨泽芳,姜玉蕊.职业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22(20):110-112.
[2]罗珍,唐春霞,易希平.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职思政课的独特价值及其实现[J].教育与职业,2022(19):91-96.
[3]徐峥.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3):75-78.
[4]郑冬梅,马子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1(1):27-30.
[5]尹春容,白易梅,马宏娟.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5):135-137.
[6]周文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教学及评价改革[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0,18(4):38-40.
[7]高葵芬.新时代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独特内涵及其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0):22-26.
[8]周天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5):80-85.
[9]萧早荣.职业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6):73-78.
[10]桑雷,馬蕾.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优化的四维径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1):108-112.
[11]陈丽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6):56-58.
[12]肖润花,李珊珊.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0):71-75.
[13]张志军,郭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52-56,65.
[14]桑雷,马蕾.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与要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4):26-3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