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东古城:历史、细节及想象

2024-04-10刘丽丽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东皋

刘丽丽

让我们从一个久远的秋天写起。

地点:中国北方的乡村。秋色浸染了层林,落日的柔光披覆着山尖。有位中年人登上水边的高地向远方眺望。他看见远山披上了金色的余晖,牧人赶着牛羊回到村庄;猎人们也回来了,马上驮着猎物。农夫、猎人和他,彼此相顾却互不相识。家乡的黄昏一如既往的静谧安闲,却冲淡不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忧思。他想起自己颇不平静的大半生。生于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入唐之后,他以秘书省正字的身份,待诏门下省。弟弟问他,工作干得是否愉快。他回答:“待詔这个官,俸禄太少,又没有升迁的机会,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只是每天三升酒的供应,还算不错。”门下省侍中江国公陈叔达说:“三升酒怎么够先生喝呢?”从此,每天供应他一斗。因此,他得了一个雅号“斗酒学士”。

他喜爱东晋诗人陶渊明,认为“斗酒”不足以表现自己的酒量,就自号“五斗先生”。这个雅号,也是为了致敬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但他又不是陶渊明。陶公归隐之后,一心只在山水田园之间寻找精神寄托,在诗酒之中追寻灵魂的自由,然而这位喜爱陶公的中年人的一生却始终徘徊不定。隋唐更迭之际,他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为高官,于是归隐山林,诗酒自娱。

此刻,他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山西河津。想到的却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句子: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暮止。他仿佛和千年之前的那个征战沙场,却时刻惦念家乡的战士产生了情感共鸣。他徘徊于山野之间,周围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缺少的,也许就是懂得他心事的知己吧!虽然身处陶渊明一般的境地,却与这样的境地若即若离,于是,只好向前代贤人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于是,那些徘徊在心底的杂乱的思绪逐渐幻化成有形的文字,并最终凝结为那首著名的诗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野望》,因其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的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被评为《唐诗三百首》开卷之作。今天,到书店随便找一本唐诗选,翻开第一页,很有可能就是这首《野望》。一个仕途不得志的人,不经意间却在诗歌史上得了个“第一”,并且这首诗后来入选教材,被后世无数的少年学习、吟诵,内化为他们的精神食粮。面对这份荣耀,不知诗人是悲是喜。

对,他的名字叫王绩,他所站立的地方是东皋,因为喜欢这里,因为致敬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所以自号为“东皋子”。穿越历史的烟尘,1400年后的今天,当我站在邹平市台子镇齐东旧城遗址上的时候,突然发现这里也有一处地名为“东皋”。刹那间,前尘往事涌上心头,一种异样的兴奋在心头升起,好像突然认识两个同名同姓的朋友,也想推究一番,是巧合,还是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关联?

“皋”,水边的高地。除了陶渊明的浔阳柴桑,除了王绩的山西河津,在太行山以东的齐鲁大地,在齐东古城,必然也有一处水边的高地,因地处东方,所以被命名为“东皋”。也许最初命名的人读过《归去来兮辞》,读过《野望》;也许并未读过这些诗作,所谓重名“纯属巧合”;也许世间还有无数的“东皋”存在。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必然曾有无数人登临此处,登高望远,览物抒怀,看金乌西坠,看玉兔东升。他们的身份也许是乡野草民,也许是青年才俊,也许是远道而来的行旅,也许会有达官显贵、皇亲国戚,也许还有僧侣、乞丐……其中会不会有人像千年前的诗人一样,心怀济世救民之志,渴望得到合适的机缘一展抱负?“不用功名喧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即便身处凡俗泥淖,是否也有人将沧海、白云、烟霞、美酒视为生命支柱,开启属于凡夫俗子的诗酒风流?当我行走在台子镇齐东古城遗址黄河文化园的甬道上,内心涌动的正是这样的怀想。

齐东,邹平市台子镇的前身。一座古城,因河而生。不知为什么,“东皋晓月”的景点总让人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也真是奇妙,明明眼前是晨曦初露,游人三三两两穿花拂径而来。却又分明觉得头顶万千银辉如细雨纷纷落下。竹露滴清响,杨柳在风中摇曳如织,如丝。泡桐花开,掩映着古老的街巷。炊烟袅袅,捧出黄河岸边烟火日常的诗意和温馨。

站在古文化园的微缩景观旁,却分明有桨橹之声在耳畔回响。无数的船,木质的轴,布做的帆,舳舻相接。抽去缆绳,有人起锚,有人登岸。盐船,粮船,运送布匹的船,运送瓷器的船,连帆而来,波光荡漾,水面上跳跃着无数的金光。傍晚时分,船娘兀自在舱中忙碌,她记挂着家中的孩子,盘算着一趟船跑下来的收益。劳作了一天的船夫弃舟登岸,寻一户酒馆喝几口烧酒解乏。一灯如豆,辉映着漫天的星斗。月,落了。水,静了。船,歇了。岸边的灯火昏黄,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地流传到春夜的田畴和沿岸的人家中去。

晨曦中,分明有森然水汽扑面而来,在愈来愈清晰的阳光下,那些建筑逐渐明朗起来。那些店铺的招牌,那些挑夫、车、马、牛、驴,各自奔忙。对,少不了打鱼的、杀猪的、卖火烧的、卖布匹的。少不了本地的百姓和外地的客商,少不了操北地口音和江南口音的商贾。在此地停留,休憩,买卖;然后将交换后的商品带回。一去一来之间,大清河成为重要的水路运输水道。

史书记载,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大清河南岸的赵岩口立齐东镇,受辖于邹平县,因立于济州(今济南)之东而得名。元宪宗二年(1252年),以齐东镇设立齐东县,隶济南路。元、明、清均在此设立县城。既然身处济州之东,为何不叫“济东”?查阅资料,才知道古济水又叫齐水。故而得名“齐东”。

和蒲台古城一样,齐东古城北邻大清河,作为当时最便捷的运输方式,河深水阔的大清河是当时水路运输的黄金通道,西去的盐船,东下的商船,络绎不绝,有的货物甚至通过渤海运往如今的东北。往来不绝的运输船只带来大量的物流人流。而齐东古城又处在鲁中连接鲁北乃至京津的交通咽喉:北连武定府,直通京津地区;南接章丘,东南到青州府,西南到济南府直至中原地区。南商北客汇集于此,财兴物繁。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曾有五位皇室成员先后被封为“齐东王”。史书记载,清乾嘉年间,山东已形成多个商品布输出区,济南府齐东县每年从“布市”上汇集棉布数十万匹,“通于关东”。齐东县当时的繁盛可见一斑。

我看见大清河在城北蜿蜒流淌,齐东古城仿佛被揽入臂弯。这里公署完备,坛庙众多,香火不断。先农坛、社稷庙、城隍庙,承载着一方百姓的信仰。文庙和东皋书院,显示出当地对于文化教育的看重。文庙内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孟子等历代先贤,东皋书院每天书声琅琅,一派太平繁荣景象。城内街道错落有致,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吕家酒馆、满家茶庄、德泰恒布店、乾泰粮栈等铺号声名远播。城内外有奎楼耸秀、赵岩秋涨、义庄兴文、延安圣井、魏城阴雨、昌阳仙迹、坝水托蓝、故台夕照、减河横带、东皋晓月十大景观。

市声扰攘,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人人面带喜色,我却分明看到一个年轻人背着行囊,落寞地穿过人群,走过街巷。那是1600年,那一年的乡试他落榜了。名落孙山,父母双亲没有责骂,患难与共的兄弟也给予鼓励,可是他自己觉得愧对亲人,更难抒个人怀抱。于是整理几件换洗的衣衫,背起需要研读的书卷,背上几根粗粝的荆条,徒步走向大山深处。一百多里路,走了两天。山路上的石子硌着他的脚;荆条硌着他的背,时间长了,生疼。可是他不喊疼,更没有把它们取下来的意思。他觉得那些苦是他该受的。既是负荆请罪,也是负荆苦读。他要去的地点在离家百里外的长白山(邹平境内长白山)下的醴泉寺。580年前,寺中的某间僧房曾经收留过另外一个苦读的年轻人。夏天,山野潮湿,树木遮天蔽日,石壁上长出苔藓,他靠着石壁的阴凉默诵;冬天,北风裹挟着尘沙推搡着并不结实的房门,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他在油灯的照耀下,缩紧身体,兀自沉浸于书册,丝毫不觉世间的变迁。两年的时间,他像钉子一样钉在了醴泉寺没有回家。

不是不思念亲人,而是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没有完成。是啊,怎能忘呢,父亲在厅堂正中悬挂的一副中堂,内容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条几上还摆有一块训牌,上书“信义为本”“忠孝传家”。他明白父亲的意思:这一家的儿孙,无论将来做什么,做官,就要忠于职守,爱护黎民;做普通百姓,也要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活得堂堂正正。

怎能忘呢,580年前,曾经也在寺中苦读的另一位年轻人。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见到了,对方也不过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除了慧通师父传给他的《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和一些诗词歌赋之外,他抬眼看到的,只是一山草木。那时,“天下”在哪里?父亲早逝,随母改嫁到贫寒之家,自己尚且不能果腹饱食,那时,“苍生疾苦”又在哪里?一个名不见经传,因为出身贫寒被小和尚捉弄的年轻人,在寺庙苦读,在山洞苦读,那时,被朱熹赞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又在哪里?

“但得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三年后,后来的这个年轻人也怀揣理想,走出山谷。像一棵树,他拔地而起,顶天立地,枝叶葱茏,飒飒作响。做官,他是清官;为将,他是良将;做巡抚,他辅佐君王,忠心耿耿,刚直不阿。对父母,他尽孝送终;对乡里父老,他铁胆柔情。

几百年后,霜雪一次次湮沒了进山的道路,他的脚印早已经漫漶不清,但有关他的典故却像黎明时分的雕塑,一点点在后人的传说中清晰可感。巧赈饥荒、勇斗豪绅、智平反叛、觐献玉玺、节俭军饷、御敌三战三捷。其中的任何一件事拿出来,都可以讲三天三夜。山西、陕西、河南、北京,都留下他的政绩传说。他是入世的人,几十年焚膏继晷、孤独穷理的智慧都用在处理政务上,被皇帝赞为“天下卓异第一”能臣。而大敌当前,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需要拿出的除了智慧,更有一颗火热的心。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领清军打到北京城下,各地明军奉命入京支援。他昼夜兼程,旦夕督莅,终因操劳过渡亡故于行军途中。其实,皇帝顾念他的身体,他本可以不用亲临阵前的。但是,他坐不住,对国事的忧思让他不顾辛劳,昼夜兼程。嗒嗒的马蹄声中,我仿佛看见那个每到过年过节就和弟弟到富贵人家“打零工”赚取学费的懂事少年,那个首考落榜、垂首窗边的落寞身影,那坚定地走向山寺的双腿,那苦读之后考取全省第二名的笑容,那衙门中的奔走,那面对不争气的摇头叹息,那面对国家危难时焦急的双眸……

他写给崇祯皇帝的最后一封奏折是这样的:“东奴入寇,京师危急,臣闻惊叱驭,奉檄而入卫,昼夜兼程,只望早日解君之忧,解国之难,然自勉贪戾,侵行粮,纵兵士归逃,兵士中道为乱,臣禁之不从,只得日夕督莅,以尽臣责。臣年已花甲,鞠躬尽瘁而志之不渝,惟志不能伸,君恩未报,国事堪忧,但能亲临战阵,杀敌报国,臣死何恨!”这些句子,写军队中存在的蠹虫,写忧思,写不甘,写热爱,句句椎心泣血,令人不忍卒读。据说,崇祯皇帝惊闻噩耗,跌坐于龙椅上,然后伏案,为丧失肱股之臣垂泪痛哭。

对,他就是张梦鲸,明末治世能臣之一。那个先于他580年到醴泉寺读书的年轻人,是范仲淹。

四月初,我们一行人来到先贤曾经行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邹平市台子镇。

水火无情。黄河的改道最终让齐东古城沉没于水下。城,因水而没;镇,因水而兴。那些眷恋旧土的富商、村民又在南岸筑高台,居住,行商。渐渐聚拢人气,逐渐发展成新的村镇。

而今,古老的黄河依旧蜿蜒东流。田野中荠麦青青,新麦已经秀穗。垂柳如丝绦,在风中飘拂。柳絮轻扬,如同蛱蝶一般,扑进草丛,沾上行人的衣衫。金色的阳光从枝头斜射下来,不知名的花朵开着,一丛丛,一簇簇。村庄里泡桐花正开得茂盛,空气中弥漫着泡桐花特有的甜香。向远处看,沃野田畴,规划分明。前辈先贤为之“鞠躬尽瘁,志之不渝”的宏愿,正在后人的努力中一步步变成现实。近年来,台子镇抓住黄河大堤淤背土地肥沃的有利条件,发动部分村民承包淤背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沿12公里黄河大堤两侧建设了十公里水果长廊、2000亩海棠园等特色农业基地。无花果、黄河水稻、浅水藕、错季菜花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一万余亩。而今,这里春天百花盛开,千亩海棠节已经举办了两届。乡野中摇曳着庄稼,摇曳着蒲公英、苦菜花、点地梅,乃至不知名的野花;而果园里,青杏、桃子、梨、无花果已经在枝头显山露水,用不了多久,十公里水果长廊飘散的将是迷人的果香。那时,黄河南岸的这片土地上,又将出现市声喧嚷、人流如织的盛景。

“苍生”在哪里?也许不远,就在几十里外的村庄。暮色中牛羊下坡,炊烟卷起一个个太平的日子。守着一豆灯火,想着田里新生的茁壮的禾苗,他曾经的父老乡亲梦里露出笑容。

“先忧后乐”的理想在哪里?也许不抽象,就在后来人一步步印出的脚印里。脚踏大地,山川河流的温度传来,一点点渗透进骨骼和血脉,然后一点点润泽山野。

这是一个全新的、明丽的春天。

猜你喜欢

东皋
王志栋:无题
东皋赏睡莲
野望
东皋四望怀采薇
奇梦(二题)
举 荐
举荐
王绩
《东皋琴谱》研究成果及音乐特征①
美育史料·余绍宋与宣南画社、东皋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