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亲和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知情行”一体化革命的教学模式探究
2024-04-10王美霞袁韵佳
王美霞 袁韵佳
[摘 要] 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是吸引学生、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思政课统筹推进“知情行”三位一体化革命的教学模式。从亲和力的三个助力即吸引力、感染力、浸润力出发,分别从“知识革命”“情感革命”“行动革命”角度探讨,通过问题链吸引、团队化教学、双师同台、信息化技术加持、完善教学评价等方式提升思政课亲和力。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知情行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049-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以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教学模式探究对于思政课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改变思政课现状、实现育人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要素中,吸引力、感染力以及浸润力是提升学生对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存在。
一、“知识革命”: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
(一)问题链式吸引,教材知识转向教学知识
能解答学生对世界、人生、价值困惑是提升思政课对学生吸引力的关键点所在,而要回答学生的困惑就需要通过问题链设计的方式将教材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问题链式的设计,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层层递进地将教材知识按照需要的顺序串联起来,以学生理解、接受并主动参与的方式实现有效教学知识的灌输和传递。首先,问题链式的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整体教学规划的问题,在围绕教学知识、情感、技能等目标针对性地确定各个专题下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下的主干问题、主干问题下的子问题的数量、问题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相应的问题情境。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的类型、难度、时机、节奏是否适合也需要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有选择地设计,凸显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层次性、导向性,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问题链式的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知识点自身逻辑进行。问题链式教学设计要实现教材知识向教学知识的转化,并不意味着要抛弃教材内容,相反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并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在“道理讲准、讲深”的基础上“把道理讲活”。而要把“道理讲准、讲深”就必然依赖思政课教师深耕教材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要常学常新,整理出精彩之处、感悟之处的笔记,把书本“越读越厚”。只有在理解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才能真正设计出与课堂教学相融的“活问题”。最后,问题链式的教学设计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活动进行。问题链式教学是注重学生思维型成长的教学途径,是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进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或是实践活动的共鸣,达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过程。这意味着问题链中的核心问题、主干问题和子问题必然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现实实践活动进行设置。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相较于本科生来说,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因此问题链的设计应当更多避免抽象符号的逻辑辨析,更多倾向于贴合现实情况的现象分析。
(二)团队化教师融入,丰富教师主体“大知识”
“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的团队化有利于丰富教师主体的“大知识”,以多元化思政教育主体的方式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因为个人教育经历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不同教师主体的储备知识内容和教学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而且,对教师个人来说,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对于每个专题耕耘的深度也不尽相同,而团队化的教师组织结构能够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擅长的专题内容中,实现教师团队整体优势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接触不同教师主体,能够降低学生对长期上课的倦怠感,提升接触不同任课教师的新鲜感,在适应不同教师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还能拓宽看待问题、明辨是非的角度。要打造团队化教师队伍,不仅是几个教师之间的合作,而是积极融入江西省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实现教师间、高校间的队伍配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是要积极开展大范围的校际、校内集体备课和团队小组之间的实时沟通和反馈,积极参与江西省内的线上、线下集体备课行动,利用集体备课平台和资源以最大的力量打通行政壁垒,攻克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形成相对统一的教育教学资源,达到思政课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二是搭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团队化教师队伍的组建要充分考虑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具体情况,如教师钻研领域、年龄层次、性别情况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应当是科学且合理的,扬长避短地让教师团队的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达到最大,在增强思政课对学生吸引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思政课越来越亲近。
(三)拓宽课堂大视野,教学技术加持課外知识
要让信息化技术成为思政课堂的动力而不是枷锁,需要从多方面运用信息化技术为思政课堂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手段。首先,借助信息化技术为思政课堂提供更多思政精品资源。一是以慕课、思政课相关平台网站为师生共同学习提供各类课程资源内容。二是本校教师依据学校特色、学生特点拍摄精品课程,加深学生对思政课之间的联系。三是利用好网络各类信息资源,及时融入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内容,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其次,教学设备需要适应信息化的时代变化。一是充分利用好信息化媒体设备,动态的视频、具象的多彩图片相较静态的内容、抽象的文字符号更能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对于某些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VR技术设备,让学生真实感受身临其境之感。二是拓宽思政课课堂的移动智慧平台,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平台的加入能够让新时代的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感和互动感。三是激发学生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创造性,通过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融媒体平台,鼓励“Z时代”的“00后”充分展示自己的鲜明个性。最后,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思政课堂需要师生的双向奔赴。一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守好意识形态一线的“责任田”,在走进网络的同时去感受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世界,用真情实意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情感状况和切实困难,努力在第一时间以课堂教学的方式疏通学生的“淤堵之处”。二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和水平,通过考核评估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方式和方法,让技术教化而不是“异化”人,实现学生脱离单向度的生活,走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情感革命”: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
(一)教学话语多元化,增强思政课的中国“故事感”
“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都是影响教师亲和力的潜在因素。”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我们看到一些高校教师走近学生、走近大众,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表达将思政课的“理论道理”传递,“吸粉”无数;我们看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中,历史学家、故宫博物院工作者深情讲述故宫、故宫和他们的历史故事,让藏在尘埃中的故事再次“活”过来,实现千万级别的传播力。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毫无疑问,增强话语中的“故事感”是提升话语传播力度的重要途径。
增强思政课的中国“故事感”就要让教学话语内容彰显事实的“宽广多样”、教学话语表达的“深刻形象”。一是教学话语内容讲多元“事實”,在时空维度上深度挖掘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国事实。从时间上看,中国“事实”纵横五千年,有韵味悠长的中华民族历史,有百年党史信仰故事,有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新中国历史,有高歌猛进的改革开放史,亦有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波澜壮阔的中国追光历程;从空间维度上,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中各行各业时时、处处发生的多样、新鲜故事,特别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热搜”中找寻素材实现“问题导向”的中国故事解剖。二是教学话语表达得讲得“深刻形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接地气,缺乏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是思政课感染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表达时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课堂语言不应当是局限于书本上的标准符号,而应结合时代的特点、学生的学情,运用多元的语言体系贴近学生实际。一方面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阐述、解释好中国故事的问题逻辑和现实批判,素材激发学生的思维力量;另一方面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活泼”,以新时代的“正能量”语言带动学生的情绪,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鲜明话语,“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形象表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动号召。
(二)教学方法具象化,创设“真善美”情境
人是情感动物,深受环境影响。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必然需要借助多样的具象化教学方法,不断地在应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情境化、具象化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实践活动。首先,具象化的教学方法就是要用多种方式创设“真”情境。一是引入实际的生活情境进入思政课堂,利用虚拟技术直观具象地创设“舞台版”的场景,以学科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现实困惑的过程中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使思政课变得亲和、具体的过程中转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二是将思政课堂引入真实实践场景。“身临其境”最大的好处便是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真听、真看、真感受中沉浸在思政课现场教学场景。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时因地制宜地带领学生到红色革命之地,在讲述乡村振兴时到脱贫致富的田间地头。其次,具象化的教学方法就是用多种方式建构“善”情境。具象化的教学方法选取的素材和题材应当是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的内容,思政课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引导向“善”的目的,避免出现泛娱乐化、虚无化、媚俗化,而是要针对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作出针砭时弊的回答。最后,具象化的教学方法就是用多种方式建构“美”情境。“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视频、音频、图片、动漫等这些表达符号是具有情感意蕴和审美意蕴的,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美的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元素转化为审美元素,让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的框架中觉醒审美意识,进而搭建对思政课的自觉亲近和情不自禁的向往。
(三)教学过程互动化,“师生同台”共成长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互动式教学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进行的“教学相长”实践过程,能够在提升思政课堂活跃度、趣味性及实效性方面有很大帮助。从人的本质来说,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在整个互动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一体”,才能让教学环节更加完整、思政课堂更加精彩。在整个“师生同台”的互动化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师生同台互动后,会有更为频繁的观念、思想、话语的碰撞与交流,师生在辩论是非、辩驳观点的过程中能够激发更多的灵感,实现教师教学技能素质的增长、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师生同台互动后,二者在共同的教学目标之下进行合作与探究,能够增进师生间的亲密情感,提升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五章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一部分,针对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发展变化,可以设计让“师生同台”共同分享身边因改革开放而带来的变化。在讲述和分享不同年代的改革开放变化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深化对于改革开放作为我们重要的前进法宝的深刻认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自信。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互动的过程中,不能让思政课堂教学只是上得热闹、上得开心而忽略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获得感,避免教学出现流于形式的课堂教学互动活动。
三、“行为革命”:提升思政课的“浸润力”
(一)打造“五维”教学空间,提升学生参与感
打造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赛事课堂、基地课堂“五维”课堂空间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是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感的重要途径。第一,要守好第一课堂主阵地,传统的教室课堂教学是最有效、最便宜的渠道,师生在较短的时间中、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面对面”的有效互动和知识传递,但这必然要求思政课要足够有新意,通过布置一系列教学任务有组织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传统的思政课堂“活”起来。第二,打造好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第二课堂是立足思政校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方式,这要求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源,完善学生参与思政第二课堂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三,社会实践舞台是开展大思政课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实践课堂没有固定的教材,其最关键的环节是学生要走出去,融入社会生活,在社会大课堂中去实践和体验,在社会实践互动交往中明辨是非、知晓人情练达,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第四,打造好赛事思政课堂。开展一系列思政赛事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在赛事中将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有利于让学生在“岗、赛、证”融通过程中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职业技能能手。第五,打造好系列思政基地课堂。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作用,拓宽思政课教学空间,切实利用好周边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实现校馆合作的双向育人效用。
(二)多层次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能动性
开展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重点内容,是检验学生学业质量水平、保障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形式。因此,聚焦评价,是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方式。基于不同的目的和角度,教学评价呈现多层次的教学评价方式。首先,从课堂过程来看,教学评价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有利于实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进展情况以便随时能够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保证评价反馈的有效性和即时性。其次,從学期结构看,综合性的教学评价由课堂表现、实践活动以及卷面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综合性的评价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等学情特点。而这一评价体系中各部分的比例需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在本校中,经过多次实践和学生反馈来看: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签到率和课堂参与程度,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参与进来,在整个教学评价系统中占比较高,达到40%;而对于实践活动而言,包括各类学习资料学习以及社会实践参与两部分,能充分展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占比达到20%;而最终的闭卷考试成绩的占比则达到40%,是相较其他成绩较为直观的数据。最后,从评价主体来看,教学评价需要团队化教师共同参与进来。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团队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需要进行合理的整合。对主讲教师而言,主讲教师与所在班级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其给予的评价相较来说更为全面;其他团队教师则能够提供更多侧面的数据进行补充完善。
(三)联袂专业课培养,形成德才合力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课程,与专业课的联袂培养才能塑造既拥有过硬素质和基本道德修养的时代接班人。思政课亲和力是让“教育对象对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亲近感和悦纳感的力量”。实现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需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通力合作,形成德才合力引导学生的实践行为。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在各自课堂场域下实现彼此“元素”的互联互通。对专业课教师来说,需要充分挖掘思政要素、育人元素,积极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爱国、理想、正义、道德等正能量的要素进行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避免出现“两张皮”的情况。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借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对思政课教师来说,需要思考如何结合学情开展思政教育。思政课绝不能脱离学生主体,而学生专业情况是学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如何以“中国精神谱系”塑造具有鲜明品格和高素质的专业技能能手,需要思政课各个环节中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挂钩,设计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包括专业领域的道德故事、与职业相关的思政问题;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同上一堂,实现“双师课堂”。“双师”同台,无论是双师进入同一线下课堂,或是线上+线下的双师合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呈现“1+1>2”的教学效果,以优质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走“进”课堂,走“近”思政课。
参考文献:
[1]陈妍,洪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61-63.
[2]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3]杨现勇,王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的提升研究[J].高教学刊,2020(33):31-35.
[4]吕望.六韬[M].华夏墨香文化传媒出版社,2012: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7]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7(2):7-9.
[8]李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成要素及形成机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3):36-39.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