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建构·活用: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与实施
2024-04-10沈森晨
沈森晨
摘要: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门学科在课程理念、课程实施现状和课程内容上有着相似之处,以整合的思维充分利用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推动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通过选素材、建框架、定评价三步走策略,开发了《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手册》校本课程,并通过巧设时间、巧用清单、巧开大赛三策略落实校本课程。
关键词: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校本课程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1]。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的推进与落实的时代背景下,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在深挖学校办学特色及已有劳动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综合实践手册》,努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劳动教育新常态[2]。
一、溯源:《劳动综合实践手册》开发的缘起
(一)劳动、综合实践课程理念相近
新课标明确了劳动教育的课程理念要坚持育人导向,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推动五育融合;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以劳动服务生活,改善生活,提升生活;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强调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劳动实践,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注重综合评价和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从四个方面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强调实践参与的重要性;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查。
从新课标和《纲要》来看,两门学科在育人理念上有很大的共通之处,一方面,两门学科都是以实践性与活动性为主的跨学科课程。两者都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实践,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从真实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另一方面,两者都注重综合、全面的评价,既关注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过程性表现,又注重学生最终生成的成果性的呈现,强调多人、多元、多维的全面立体评价。
(二)劳动、综合实践课程现状相似
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基础性课程,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要求每周教学时间不少于1课时,综合实践3-6年级更是要求不少于2课时。新课标中也明确了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九年总课时中要占14%-18%,活动课程的教学时间是1-2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
但在排课时,各个学校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在学校安排课时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两门学科并一门,以单双周授课形式开展的情况,或者干脆只取其中一门授课,另一门课直接不安排。
另外,两门学科对于师资也有明确的要求:各校要有专职、兼职教师,同时通过专业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推动课程的实施。但就目前我区小学来看,不论是劳动课程还是综合实践课程都没有专职教师。初中偶有几名临近退休的教师担任专职教师。许多学校劳动、综合实践的授课教师默认为语数教师或班主任教师,在专业性上有所欠缺。
(三)劳动、综合实践课程内容重叠
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虽然都是国家基础性课程,但都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内容皆由地方统筹开发设计,管理指导。浙江省在省教研室的组织下,分别编写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两套教材供学生参考使用。但在梳理后发现,两门学科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知识点交叉的情况。
虽然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与活动形式并不相同,但知识点与任务链是相似的。按照正常的课程实施,学生会在同一年的不同课上或不同年的不同课上学到相同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一来会大量浪费学生的时间,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来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课程的效果,最终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地与学科实施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将劳动与综合实践进行整合再设计符合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建构:《劳动综合实践手册》开发的策略
(一)筛选扩充重构———定课程之材
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施的关键是课程,而课程的关键是内容。为了理清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省编教材中相同或相似的知識点,学校梳理了小学一至六年级《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合并了重叠交叉内容和知识点。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结合学校的基础与特色,对课程内容和项目进行了扩充和重构,让教材更为科学、合理地供学生学习使用。
学校在开发《劳动综合实践手册》时,在筛选整合省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校标菜地”“小义工行动”“走读菰城研学”等特色活动,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低段围绕日常生活劳动,中段侧重日常生活劳动、服务劳动,高段强调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进行重新建构,完成了六个学年课程内容的确定(见表1)。
(二)定框选用延伸———建课程之形
在确定了课程的主题和知识点后,最重要的是确定课程内容呈现的样态,即课程的整体框架。省编《劳动》教材以竖版排版,以项目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分为“劳动需求”“探一探”“加油站”“劳动实践”“劳动评价”五大板块,并在每一个大项目中安排了三个子任务内容。省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手册以横版排版,以主题式的呈现方式安排小课题或小项目,分为“我的项目我准备”“我的项目我行动”“我的活动我来秀”三个板块,并安排了并列的两个项目内容。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排版设计,包含哪些板块是整合课程开发时的重点。
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以横版为排版方式,将内容分为主版块和副板块。其中主版块重点呈现教学内容,分设“劳动我准备”“劳动我行动”“成果我来秀”三大板块,贯穿劳动实践教育的全过程,副板块重点补充相应的知识、展示优秀的作品、提供活动的建议等。而在具体内容的编写上,低段以图片为主,辅以简单的文字说明,让学生在生动的图画中学习劳动;中段平衡图与文的比重,适当加入图表由学生通过观察、搜集、实践等方式完成填写;高段以文字为主,通过任务的驱动完成劳动的体验与实践。
(三)多人多元多维———构课程之价
评价体系的建构是整合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发整合课程时,合理地设置评价板块也是重中之重。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与成果性,强调评价的客观性与多元性,呼吁评价材料的丰富性与延续性。因此,在建构评价体系时,要做到评价人员丰富,评价角度多元,评价维度广泛。
《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在评价板块中聚焦“多人多元多维”的原则,从“收获站”谈活动收获,进行自我评价;从“展示台”分享活动心得,精彩瞬间,进行同伴评价;从“点赞屋”点赞成长,聚焦过程与结果,进行师长评价。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劳动档案,供学生收藏小学阶段每一个劳动项目的作品和评价单,关注每名学生的长期成长。
三、活用:《劳动综合实践手册》实施的路径
(一)巧设劳动时间,落实知识技能
整合课程的开发最终还是要投入到实际使用中去,才能验证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并进行修改与调整。而作为实践性课程,更需要投入一线使用去验证内容是否具有可行性。学校将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确定为劳动教育课,以《劳动综合实践手册》的内容和省编《劳动》中未选入校本教材的剩余内容为主要教学资源进行分年段的教学。
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在课程实施中,需要有课内指导、课外实践、小组交流反思和成果的展示交流等阶段,如果只靠一周一次的固定劳动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无法完成课程项目任务的。因此,学校在实施《劳动综合实践手册》时还将每周二中午的20分钟和周五下午的晚托时间定为“灵活劳动课”,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等活动,也可以在周五将第三节劳动课和晚托活动时间相整合,变为80分钟的长课,以完成教学的需要。
(二)巧用劳动清单,打通家校合作
小学校本课程内容一般为实践活动类和艺体素养类,不论是哪一类的课程,都注重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实操“双管齐下”。家庭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场域,对学生学习和体验校本课程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提供家庭实践平台和评价素材可以更好地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学校在推进《劳动综合实践手册》落实时,设计了“家庭劳动清单”供学生在家庭中实践劳动技能,并提供家长评价、自我评价等多方评价功能,真正打破家校沟通的隔阂,为校本课程的落地提供了强大的保障[3]。每个月学生完成的“家庭劳动清单”都会由班主任回收记录并存入劳动个人档案中,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还会被评为劳动之星,享有体验服务劳动的特权。
(三)巧开劳动大赛,检验技能水平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校每年要举办一次劳动周的活动,具体劳动周内容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安排。在劳动周中,学校通常会安排劳动技能大赛、劳动实践工坊、劳动成果展示、劳动能手评比等环节。其中,劳动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一年来劳动知识学习和劳动技能练习成效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师生最喜闻乐见的劳动活动之一。
学校在劳动周的设计时,融入了劳动技能比武。根據《劳动综合实践手册》中设置的比赛项目,通过班级PK赛、年级PK赛、全校PK赛三级比武,最终选出各校区劳动小能手6人、劳动吉尼斯1人。
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劳动技能大赛中,除了班级PK赛外,学校还推出了全员过关大比武的活动,每月选择两个年级各两个项目,以现场抽取每班10个学号的形式选择学生进行现场过关比武,未被抽中的学生和劳动教师共担评委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
以课程为载体是推动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开发和实践《劳动综合实践手册》校本课程中,学生的劳动能力、实践活动能力都在不断地提升。同时,课时少、教师少、内容重叠等问题也被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2]傅小芳.打造劳动教育新常态[J].江苏教育,2020(10).
[3]高嵩,张书春.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6(6).
见习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