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常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2024-04-10柘城县农业农村局孙晓丁
柘城县农业农村局 孙晓丁
近年,鲜食型甘薯的消费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其栽培面积也迅速扩大。甘薯在河南省也有较大的栽培面积,尤其是在豫西山区,甘薯产业已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基于此,总结出甘薯常见病虫害症状及无公害防治技术,为甘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甘薯黑斑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发病症状及规律
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可随种薯、种苗调运远距离传播,在甘薯全生育期和薯块储藏过程中均可发生,为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项目。甘薯幼苗染病后,初期茎基部会出现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变黑腐烂,导致幼苗死亡。若将带病幼苗扦插到大田,幼苗叶片会发黄、脱落,严重时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该病在甘薯储藏期易侵染有机械损伤、害虫啃咬伤口的薯块,从伤口处开始发病,形成黑褐色中央稍凹陷的近圆形病斑,病部附近薯肉变青褐色,有苦味,严重时会造成烂窖。
(二)防治措施
为预防甘薯发生黑斑病,甘薯专业育苗场应建立无病留种田,用无病床土育苗,育苗前用53 ℃左右温水和50%多菌灵500 倍液分别浸泡种薯10 min 左右,然后在苗床温度35~37 ℃条件下催芽3 d,育苗期应加强温度、通风控制。应注意轮作换茬,移栽时用50%多菌灵5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700 倍液浸泡苗基部10 min 左右。
二、甘薯根腐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发病症状及规律
甘薯根腐病菌主要感染甘薯根系,感病初期根尖部位出现黑褐色病斑,感病后期病部表皮纵裂发黑、大部分根部腐烂,严重时根系全部变黑腐烂。薯块染病后会形成葫芦形等畸形薯块,并形成大小不一的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多呈圆形,稍凹陷,中后期龟裂、皮下组织变黑疏松。染病后,甘薯地上部分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叶片发黄皱缩、增厚反卷。该病主要通过带病土壤、土杂肥、种薯和种苗传染。
(二)防治措施
目前,甘薯根腐病无特效药剂进行治疗,只能采取农业措施进行预防。首先,应选用抗病良种进行栽培,这是防治根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其次,育苗前要对种薯进行杀菌除害处理,培育壮苗,适时早栽。最后,应注意轮作换茬,栽植前应清洁田园、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
三、甘薯茎线虫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发病症状及规律
甘薯茎线虫病是由线虫侵入薯块和地上茎蔓引起的,可造成烂种、死苗、烂窖。薯块染病后,内部组织形成褐白相间的疏松花瓤,有糠皮型、糠心型、糠心与糠皮混合型3 种不同表现。茎蔓染病后,主蔓基部表面出现黄褐色龟裂的斑块,内部呈褐色糠心状。该病主要通过种薯、种苗、粪肥、土壤、流水等传播。
(二)防治措施
甘薯根腐病防治常用的农业措施有严格落实植物检疫制度、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培育无病壮苗、加强田间管理等。为防治甘薯根腐病,可在育苗前用50%辛硫磷300~500 倍液泼浇苗床,在扦插栽植时每667 m2用50%辛硫磷2000 倍液1000 kg 浇定根水,也可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3000~5000 倍液灌根防治。
四、甘薯软腐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发病症状及规律
甘薯软腐病常发生于育苗期和储藏期,病菌多从薯块两端和伤口处侵入。染病薯块变软腐烂,表面生出丝状物和黑色孢子,伤口处流出黄色液体,后期出现酸霉味。如果染病薯块表皮不发生破裂,则其逐渐干缩成硬块。
(二)防治措施
甘薯软腐病目前尚无有效药剂治疗,主要采用农业措施进行防治。常用农业防治措施包括适时收获,避免薯块遭受冷害和冻害,尽量减少薯块表皮损伤,薯块入窖、摆入苗床前要对储藏窖和育苗床进行消毒处理等。
五、甘薯瘟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发病症状及规律
甘薯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蔓延传染较快。育苗期发病时,幼苗在l~3 片叶时开始凋萎,茎基部呈水渍状、黄褐色乃至黑褐色,严重的发生青枯死亡。病苗栽后不发根。若在定植后染病,则幼苗叶片暗淡萎蔫,剪苗伤口处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水渍状,最后整株腐烂死亡。若在甘薯生长后期染病,叶片虽不萎蔫,但须根呈水渍状,植株会青枯死亡。薯块染病后,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出现片状黑褐色水渍状病斑,薯肉为黄褐色,腐烂后有刺鼻臭味。
(二)防治措施
甘薯瘟病防治的农业措施有严格落实植物检疫制度,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薯苗,实行水旱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