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面临的困难与建议
2024-04-10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樊会丽吴瑞敏
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樊会丽 吴瑞敏
一、郑州市耕地质量基本情况
郑州市位于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分为山地、岗地、平原、沙丘四大地貌类型。全市耕地面积为20.54 万hm2,基本农田面积13.90 万hm2。截至2022 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8.53 万hm2,占基本农田的61.38%。目前划定的耕地加权平均地力等级为4.5,中低产田面积比例仍然偏高,耕地质量提升空间很大。
二、郑州市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州市的中低产田土壤土体松散,养分含量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水利化程度差,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近年,通过持续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全市土壤耕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有效钾等含量较以前有所提高,但距离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耕地数量、耕层厚度持续下降
郑州市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1.4%。有些耕地虽然实施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受水资源的制约,再加上土层较薄、土质较差等因素,地力等级均在5.0 以下。
(二)耕地质量保护意识有待提升
近年,郑州市严格执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部分县(市)对耕地质量保护措施不明确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部分地方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农田水利设施建成后管护资金、管护制度和管护人员落实不到位。部分“占优补次”、用养失调、疏堵失调等诸多耕地数量质量保护问题日益显现。
(三)耕地土壤污染治理需持续发力
2023 年,全市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有机肥、生物农药的利用率稳步提升,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7%,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3%。耕地土壤分类管控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入推进全市耕地土壤污染防治依旧需要持续发力。
三、提升耕地质量建议
(一)农机农艺融合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
1.广辟肥源,推广秸秆还田。郑州市通过推广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在农田基础设施配备齐全,能充分保证灌溉用水的地区,重点推广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在不能满足秸秆直接还田的区域,重点推广生物快速腐熟堆肥技术。
2.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郑州市土壤通过深耕深松,破坏犁底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活性,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
3.加大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郑州市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等的推广力度,改进施肥方式,优化施肥配方,合理施用化肥,减轻土壤污染。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推广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技术,涵养土壤,培肥地力。
(二)加大高标准农田土壤改良,动态监测耕地质量
1.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 号)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要采用增施有机肥,推广应用有松土作用的土壤调理剂,实行秸秆腐熟还田等地力培肥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养分含量。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2.对耕地质量实施动态监测。《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耕地质量实施动态监测,设立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郑州市现有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站点41 个,为科学施肥、保护耕地质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化肥减量提供依据。但近两年个别县区缺乏专项资金支持,部分监测点运行不畅。
(三)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开展耕地质量评价
1.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办法。郑州市在认真实施国家和省出台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办法,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执法主体、职责权力、质量标准、等级评定、质量验收、资金投入、保护管理、奖惩处罚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为耕地质量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目标责任制。郑州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抓好耕地数量平衡的同时,更要注重耕地质量的平衡。积极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工作,摸清耕地质量状况,对所有耕地进行分等定级,并建立档案。根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田间工程建设前后都要依法依规进行耕地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