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大成就、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

2024-04-10佘家葳

南方论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阵地利益马克思主义

佘家葳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0)

新时代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建的工作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效。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问题开始涌现。智能算法的兴起与价值观多元化在5G 时代的野蛮生长都为意识形态认同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用新的方法克服这些挑战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大成就

意识形态认同关乎政治稳定、社会发展,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认同工作。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使意识形态认同工作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效。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制度保障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意识形态认同工作的重要工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1]这是党首次用明确的制度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定下来。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国情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下来,同时,进行了全域的覆盖,保证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充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且,充分将意识形态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日趋完善的制度建设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根本性地位。由此,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制度保障不断得到增强。

(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全面加强,扩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工作场域

意识形态阵地是不同意识形态交锋的场所、场域,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优先保证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稳固。意识形态阵地包括理论阵地、宣传阵地、思想教育阵地等等。新时代以来,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得到了全面的加强。

在理论阵地上,通过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实践产生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具体现实国情进行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新发展。在宣传阵地上,通过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政府主导办报、办刊、办新闻网站,持续强化着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权。在思想教育阵地上,通过优化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效杜绝了西方价值观念对课堂的渗透,有效地抵制住西方意识形态对思想教育阵地的侵袭。通过在理论阵地、宣传阵地、思想教育阵地等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工作场域得到扩展。

(三)全面批驳错误社会思潮,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舆论环境

新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西方众多错误社会思潮加速涌入中国的社会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楚地意识到其中的危害,全面批驳错误社会思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首先,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揭示了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对于新自由主义思潮,揭示出其本质是通过鼓吹全面市场化,误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并由此从内部解构社会主义制度,进而颠覆我国政权。其次,通过加强党内法规及国家法律建设,实现了社会思潮批评及引领的长效化、稳定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规定,对于否定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与抵制。以此加强党内的思想统一。新时代以来,通过全面批驳错误社会思潮,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舆论环境得到了优化。

二、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挑战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5G 技术与智能算法的发展,“后真相”时代悄然而至。公共理性不断被技术弱化,“信息茧房”下的个体不断被孤立。在社会转型和技术发展的助推下,人们的价值观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被弱化,政治冷淡主义也在悄然崛起。同时,主流意识形态自身成长的速度也不断落后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些问题都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建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后真相”时代的互联网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共识基础

网络“后真相”是指在情感和个体信念的指导下对客观事实进行碎片化拼接,从而创造虚假事实以左右社会舆论的舆论现象。“后真相”时代,公共理性遭到了愈加明显的弱化,“信息茧房”也加剧着个体的封闭,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共识基础被不断破坏。

首先,公共理性的弱化破坏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公共交往基础。“后真相”时代,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空间有匿名性、价值多元化的特征。匿名性使得许多在现实中受挫的个体找到了一个便捷的情绪宣泄口。再者,价值多元化在贫富差距、社会福利不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推动下在网络空间快速繁殖,公共理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遭受着冲击。由此,意识形态认同的公共交往基础也遭到了破坏。其次,“信息茧房”现象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体的自主“退出”。“信息茧房”创造了一个舆论封闭场域,断绝了个体获取信息的多样化渠道,在信息过滤机制的作用下,个体沉迷于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回音壁”场域,从而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领域的自主“退出”。“信息茧房”形成的个性化虚拟观念空间带有明显的反传统、反权威的特性,这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话语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更难以被大众接受。

(二)价值观多元化导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

价值观多元化指的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选择、价值评价、价值实现手段等都出现了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态势。”[2]价值观多元化不断弱化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还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冷淡主义。

首先,价值观多元化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认同的最初阶段是认知,内化是认同的渐进阶段,外化则是认同的外在体现,而信仰则是认同的最高形式。在认同的各个阶段中,价值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利益格局的改变和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的入侵,个体越来越关注自身利益,进而以此为标准去评价和选择某种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被不断蚕食。其次,价值观多元化加剧了政治冷淡主义。政治冷淡主义是一种“关注个人的经济生活,而不是关注政治生活”[3]的理念主张。政治冷淡主义是价值观多元化的一种直接体现,当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产生矛盾时,个体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就倾向于用伪善的政治参与来确保自身的社会安全。随着个体在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越来越关注个人的经济生活,不断消解着政治参与,政治冷淡主义正不断加剧着。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说服力不足

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意识形态如果要随现实的变化而不失去其有效性,它就要有通过解释现实的不合理性而去改变现实的功能。”[4]普通民众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网络中更多地扮演着弱势的角色,相较于高度抽象的理论思辨,自身的实践体验才是他们检验、评价主流意识形态实际效用的趁手工具。相比之下,知识权力精英们更擅长运用抽象的理论去阐释关于社会建构、观念传输等方面的问题,这种理论难以被大众充分理解和接受。所以,主流意识形态要想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首先就要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话语进行阐释。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由于一些宣传内容不为大众所充分理解,其科学性与真理性也受到了部分群众的质疑。马克思主义自身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但是,很多抽象的宣传让大众无法分清哪些是可以长期坚持的内容,哪些是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容,从而影响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度。

可以看见,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与群众脱离、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不够密切关联都会降低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为意识形态工作增加难度。

三、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优化策略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认同构建工作可以通过构建大宣传格局、整合利益关系、创新意识形态内容等方面进行。通过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构、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及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一)构建大宣传格局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率

宣传思想工作对于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至关重要。宣传思想工作的良好开展能够极大提升意识形态认同构建工作的效率。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5]面对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特点,我们要把握好大势,通过构建大宣传格局、加快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持续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构,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率。

首先,要加快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目标与原则,创建具有现代化理念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发展模式,适应互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要求。第二,充分借力先进技术,通过“5G+VR”“5G+AI”等技术为受众带来身临其境式的全新体验,提升受众的媒体体验。其次,要持续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构。第一,在治理主体的整体结构中,党和政府应主导权力,其他主体应起协助配合的作用。第二,加速推行全面实名制,继续推行网站的属地化管理。

(二)整合利益关系以夯实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物质基础

“一种意识形态,如果它不符合人们的利益和经验,就决不会成为这些人的意识形态。”[6]主流意识形态要想获得大众的认同,就要符合大众的利益需求。同时,主流意识形态要想获得各个群体的认可,就要能整合各个群体的利益关系。要整合利益关系,首先就要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其次,增进民生福祉,让民众触摸到发展的红利。

首先,要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第一,保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群体代表性,要不断优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比例,逐步增加工人、农民、文艺工作者、知识分子等基层代表的数量。第二,要增强利益表达主体的自主意识,增强其对利益的认知水平。提升各利益表达主体的规则意识,提升其在利益表达过程中的自我约束能力,避免无序化利益表达。其次,要增进民生福祉。第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同时,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相互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第二,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职业培训、职业辅导、就业援助等举措帮助民众实现就业,加强弱势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对残障人士、长期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定点式的精准帮扶。

(三)创新内容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说服力

面对新时代复杂的舆论格局、社会思想的多元多样以及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必须大力推动意识形态理论创新。通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以有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说服力。

首先,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充分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要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中华伟大思想家身上汲取营养。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要有问题导向,从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同时,要根据时代特点,强化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优秀文化等领域的研究,从中提炼出有建设性的新理论,进而指导具体的社会实践。其次,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二,坚持实践第一。要不断加大实践。鼓励科研人员多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及老百姓的真实需求。同时,从实践中总结规律。

意识形态认同建设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只有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好大宣传格局,整合好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加快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完善意识形态认同建设的工作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猜你喜欢

阵地利益马克思主义
“无尾怪”和“独角怪”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