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研究
2024-04-10舒子芩杨漾
舒子芩 杨漾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13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随着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针对其中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多,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教育有效策略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基于此,本文立足新时代、因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结合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的实际困境探讨优化策略,使其在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中方向更明、思路更顺、方式更新、效果更好。
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通过对当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著、核心论文、重要学术会议等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以及对全国77 所高校的187 名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调研访谈,发现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主体理论素养与教育输出实践能力的差距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线工作者,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其思想引领的理论素养不高是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主体困境,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欠缺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中外合作办学中,青年大学生面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和渗透,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潜在风险的敏锐度和警惕性不高,对不同国家的民族观、政党观、民主观、人权观和宗教信仰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袭时缺乏理论底气。二是欠缺全面深入的持续学习和培训。目前大多高校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教学开展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针对性、持续性不够,导致在实际面临意识形态安全危机时部分教师的应对能力和教学效能达不到预期目标。三是欠缺对教育输出对象的分析和把握。尚未充分重视该学生群体家庭背景、学习习惯、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等方面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二)现有教学方式与中外合作办学特殊要求的差距
当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式没有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模式、聚焦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群体的特点、立足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的实际提出对策,针对性、聚焦性、有效性亟待加强。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唯一高于部门规章的国务院法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范的办学形式,该办学模式充分引入了国外高校的师资和教学模式,包括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方法和手段,国际教育资源的进入,同时带来了不同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的冲突,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照搬面向一般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方式,泛泛地开展工作,并未围绕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储备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忽视合作办学管理模式及特点的整体把握,笼统地开展工作,未结合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多采用的双校园管理模式,分阶段、分重点、分层次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三)教学空间局限与跨境开展思政教育复杂性的差距
学生出境前,日常思政教育和出国行前教育没有针对留学期间遇到的特殊问题专门讲解。出境后,由于客观时空阻隔,境内外思政教育不能有效衔接。目前,我国境外学生思政教育在人员配备、平台设置、机制健全方面都比较薄弱:一是在国外无法配备专门的思政教育人员;二是缺乏党团教育的线下平台,网络教育平台普及度较低,宣传效果不佳,学生在境外缺乏了解国内时政的线下渠道;三是时空间距给境外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制带来了障碍,境外学生脱离了党团组织群体和定期教育活动的学习,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四是境外学习阶段,家庭、留学生协会、驻外使馆、海外华人团体等更能与学生产生紧密联系,然而,当前欠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教师未能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联合不同主体发挥作用,形成合力;五是境外学生实际上处于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一线,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从思政教师角度引导学生如何主动发声、理性回应、讲好中国故事的力度还不够。
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把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权牢牢抓在手里,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思政教育教学,要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思政教育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一)牢牢把握中外合作办学中思政教育的领导权
1.严格执行教育主导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的教育活动,是党领导下的合作办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切实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日常管理中、第二课堂实践中、基层支部党建中强化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增强国际化办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攻手,要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
2.切实打牢思想基础
理论工作发挥着理论导向的作用,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武装,打牢思想基础。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要准确把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主客观矛盾,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主导地位,帮助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
(二)持续夯实中外合作办学中思政教育的管理权
1.持续深入全过程化管理
把正确导向要求贯穿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思政教育工作者从课堂、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把好关口,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各类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做到心中有数;充分调动与学生的“共情”能力,从心理层面获取学生的信任;充分发挥教师在中外双方教育资源合理共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学生对中外方院校的正确认知和了解。
2.逐步完善境外教育管理
初出国门的大学生身处复杂的外部环境,在缺乏正确思想引导情况下,理想信念存在动摇风险。弥补中外合作办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短板”,加强和改进境外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改善境外学生理想信念“虚化”“弱化”的现状,全面筑牢理想信念安全防线。
(三)不断增强中外合作办学中思政教育的话语权
1.优化思政教育话语体系
密切关注国际时局,能够对国际冲突、社会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诠释,并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从优化话语体系入手,用学生乐于和善于接受的方式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扩展主流价值观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查“漏洞”、补“缺口”,增强反渗透能力;找准学生关注的特点、焦点、难点问题,及时发出有说服力的权威性声音进行解释疏导,有效引导学生思想心态的良性变化。
2.增强学生文化理论自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要义,通过第二课堂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三大文化基因的教育普及、现代阐释和传播交流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外文化互鉴、互融、互通,引导学生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时能主动理性发声,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
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策略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结合思政教育教学的要求,从政治站位高度、管理时间长度、地域空间宽度、工作保障力度四个维度构建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优化策略。
(一)“全方位”教学布局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与意识形态冲突研判和风险防控的能力,以理论指导、价值引领、实际践行为抓手,从意识形态的认知-解释、价值-信仰和目标-策略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工作布局。
1.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强化理论武装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在国际化办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指导地位,牢牢坚守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阵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系统梳理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协同配合各部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增强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主要通过第二课堂、专题讲座和理论竞赛等方式,将思想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
2.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筑牢安全防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本质,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关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利于人们在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是认真研究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出现的新状况,阐释并分析此办学模式下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根源,掌握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及传播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的内容设置与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二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当代学生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善于在多种思潮的激辩中生成抗体和增强免疫力;三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帮助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抵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
3.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安全意识为目标,坚持知行合一
实践以理论为指导,理论以实践为目的,知行合一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首先要把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作为重要目标,使当代大学生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形成一种意识形态安全的自觉意识,对思想政治安全教育内容主动认知、对社会生活中涉及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主动防范、对涉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事件主动应对,立场坚定;然后,不仅要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安全教育理论的科学把握,而且要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置于可感知的、直观的实践互动中,通过创设实践教育平台和场景,加强对实践过程的思想引导,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于学生内心,使他们自觉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二)“全时空”教育管理
直面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要求,以出境前后、境内外两个时空为阵地,立足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不断深化思想引领、加强对西方主流社会思潮的了解与判别、完善持续跟踪、防控敌对势力腐蚀,分层级、分专题、分阶段地开展“全时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境内加强思想引导和风险防控
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直接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要充分发挥岗位优势,抓住学生境内学习的时间,在学生出境前加强思想引导。侧重从思想行为角度,结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阶段地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第一阶段侧重爱国爱校教育、感恩教育、师生情感与信任感建立,加深学生情感认同,增强对集体和国家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第二阶段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从理想信念、文化信仰等角度设置议题,提前了解中外合作办学中意识形态冲突的主要表现,在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成熟期加强引导,在学生心中埋下“信念冲突怎么解决”的种子;第三阶段加强留学安全教育和案例警示教育,结合学生出境后会面临的环境以及该如何调整自我状态适应境外生活的实际情况,通过真实案例、风险点预警等方式有效开展主题教育。此外,加强风险防控,关注外籍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发现有损害国家主权的言行并及时采取措施。
2.境外加强监督管理和情感链接
改善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境外管理弱化、缺位现象。一是加深对境外环境的了解和分析,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短期境外学习考察,有条件情况下可配备国外兼职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二是加强国外追踪管理,立足“疏”大于“堵”的客观现实,主动向学生传递学校、祖国的新动态,推送国家新政策新举措;三是了解学生境外学习现状,纾解学生心理压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连接,想尽办法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困难,主动实现全程育人,三是抓住关键时间节点,释放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凝聚的精神力量与思想能量,一方面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国外学生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优势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另一方面当在境外遭遇不公和歧视时,引导学生在能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据理力争、理性发声。
3.境内外工作衔接和形成合力
针对目前国内外思政教育工作衔接不到位的现状,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引导,即“学校+学生+外教+留学人员中党员骨干+留学生协会+家长+驻外使馆”形成合力,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定期与外籍教师(外方院校)的及时沟通与接洽,摸清合作学校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尽早度过适应期;发挥学生骨干的示范与监督作用,实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联合外派进修教师要在国庆节、中秋节等重要节点开展庆国庆、中秋等活动;定期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家校共促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建立境外校友会,对定期组织的交流聚餐、球类竞赛等活动进行了解;加强与驻外使馆的联络,增强境外意识形态安全防控的工作实效等。此外,利用合作办学学生放假回国间隙,邀请学生返校畅谈,了解学生状况,开展谈心谈话;学生完成境外学习回国后继续跟踪,做好意识形态安全的防控。
(三)“全渠道”育人通路
克服跨境教育难度,以学生课堂、校园活动、日常管理、重要议题、宣传教育、文化传播、舆情跟踪、境外监管、联线交流等形式为载体,将虚拟与现实空间相融合,建好“全渠道”育人通路。
1.以课堂教学为根基
立足线下教育教学,着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主体作用,做好思想引领、巩固道德基础;融入学生专业课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通过沟通交流、教学研讨、观摩教学等方式了解外籍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做好风险防范和应对对策。同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立足社会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按照学校党委部署,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社团活动和党员活动;抓住时机、提升实效,着重从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学生心理状况、纾解学生学业压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四个环节紧密联系学生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
2.以思想引领为抓手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中方教育管理控制权的掌控力变弱、西方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华传统文化”缺失等方面的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意识形态观念形成的薄弱环节,为大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及思考的阵地。首先,设置推广议题,即辨西方思潮、析热点事件、讲中国故事、话经典案例,密切关注国际时局,加深对国际冲突、社会难点问题的诠释。同时,利用多种媒介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打造四大宣传阵地,即学习微平台、网络微视频、公众号专区、跨境互动组,并充分挖掘已有专业平台,如学习强国、公众号意识形态专栏等,进行定期推送学习,交流学习心得。此外,传承传统文化,即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核心要义,做好三大文化基因的教育普及、现代阐释和传播交流工作,将文化自信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3.以网络平台为辅助
部分学生通过合作办学平台到境外后,面对多元化世界,缺少理性判断,未能理性比较中国与他国在各方面的优劣长短,对自己祖国的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信心,未能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国形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使命。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掌握运用新媒体,全程关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在网络平台上构建精神家园。其一,跟踪网络舆情,通过QQ、微信、博客、电子邮件等捕捉热搜事件、研判敏感词句、关注社交账号,了解学境外生思想、生活、学习状况,主动实施教育;其二,加强境外监管,学生撰写学习实践日志定期提交、追踪访谈学生动态、关注学生个体需求,通过建立情感连接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压力,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其三,组织联线交流,通过网络视频、远程授课、在线直播、境内外学生线上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与境外学生的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中外合作办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高效可靠的综合监管合力。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随着中国从教育国际化大国迈向教育国际化强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作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须进一步梳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各种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复杂性,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聚焦合作办学模式、学生群体和外部环境的特点,克服意识形态跨境教育难度,牢牢掌握思政教育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以理论指导、价值引领、实际践行为抓手,进行“全方位”教学布局;以境内、境外两个空间为阵地,开展“全时空”跨境教育;以学生课堂、校园活动、日常管理、重要议题、宣传教育、文化传播、舆情跟踪、境外监管、联线交流等形式为载体,建好“全渠道”育人通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