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代书诗书写特点及生成动因

2024-04-10苏媛魏娜

南方论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代书含蓄典故

苏媛 魏娜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一、代书诗的界定及唐代代书诗创作概况

“书”与“诗”从文学体裁而言相去甚远。《说文解字》中解释“书”为“箸于竹帛谓之书”[1],“书”单独使用时意义较为广泛,并非是一种特指的文体。《文心雕龙·书记》曰:“大舜云:‘书用识哉!’所以记事也。”[2]300刘勰延伸了“书”的范畴,借大舜之说将“书”的概念解释为用来记录时事的文体,包括公文、笔札等。刘勰又云:“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染之简牍,取象乎《夬》,贵在明决而已。”[2]300刘勰讨论了“书”作为书信的文体范畴概念,即“舒也”,认为“书”以简牍为媒介,不仅能记录文字、言辞,而且能够表达内心情感。之后,“书”的内涵进一步延伸,拓展为诸多形式,如札、素、笺、函、八行书等。

《文选序》论诗:“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3](后文所引此书夹注为[3]卷.页)继承了《毛诗序》“情志合一”的传统。刘勰《明诗》篇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2]55通过考察诗歌的初期发展,引用“诗言志”之说及“情志合一”之说以解释“诗”,接着提出诗歌的生发过程:由“禀情”产生“感物”,最终到达“吟志”,这个过程缘于情,与《文选》的情志合一不谋而合。刘勰班列诗作,认为诗歌具有“顺美匡恶”的作用和“辞达”的特点,因此诗是一种可以表达个人情志,持人情性并具有顺美匡恶和辞达特点的文体。

综上,“诗”“书”虽属不同的文体,但都可以作为抒发情志的交际工具,随着两种文体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代书诗。代书,即以诗代书,指兼具“书”之功能的诗歌,诗题中首次明确标出“代书诗”字样的是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4]13.436.4824(后文所引此书夹注为[4]册.卷.页)。其实,代书诗的滥觞早已见端倪,陈冠明:“早期是东汉‘赠答诗’的形式,题材多以亲情、友情为主;六朝时,制题或显端倪。”[5]认为早在东汉时期,便已出现了具有书信功能的赠答诗,南北朝时期诗题出现“以诗代书”,如南朝梁陆倕作《以诗代书别后寄赠》。至于唐代,代书诗经过众多诗人的继承发扬,蔚为壮观。经过统计,唐诗约有46 首代书诗,题目标有代书的共有40 首,代意2 首,代八行1 首,书及诗1 首,代答2 首,唐代代书诗创作诗人包括宋之问、沈佺期、张说、张九龄、李白、高适、杜甫、独孤及、戴叔伦、李益、张继、权德舆、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元稹、萧建、陆龟蒙、韦庄、韩偓、王贞白、马云奇在内的22 位,其中独孤及、权德舆及白居易的代书诗数量居多。唐代以来,代书诗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二、唐代代书诗的书写特点

(一)功能的多样性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6]“群”指诗歌在人们交流交往中具有交际的功能,可见在春秋时期,人们已关注到诗歌的交际功能。至唐代,诗歌的发展达到顶峰,文人们逐渐认识到诗歌在交流交往中,除了联络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多样的功能,开始自发地创作以诗代书形式的诗歌,其功能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通过代书诗进行酬唱及诗歌评点交流的功能,传递信息及赠物索物的功能,抒情言志以及邀约的功能。

就酬唱与诗歌评点交流的功能来说,这类代书诗主要围绕着好友间的诗歌创作展开,多为对彼此诗作的赏析和品评。独孤及和权德舆的代书诗中均有此类表达,独孤及:“取公咏怀诗,示我江海澜。暂若窥武库,森然矛戟寒。眼明遗头风,心悦忘朝餐。”[4]8.246.2762这是收到好友贾至的诗集之后进行品评,表示好友的诗集给人带来眼明心悦的感受,并使人不得不“唯当袖佳句,持比青琅玕。”对对方的诗歌进行了高度赞扬。权德舆:“新握兵符应感激,远缄诗句更风流。缁衣诸侯谅称美,白衣尚书何可比。”[4]9.321.3614称友人的诗句连“缁衣诸侯”诚称其“美”,至于“白衣尚书”更是无从相比。这类诗句似有应酬唱和之嫌,没有对诗歌的内容及创作特点及进行具体分析。

就代书诗传递信息及赠物索物的功能来说,这部分代书诗的实用功能更加明显,主要围绕着文人们的日常生活。宋之问《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答李舍人适》是其写给好友李适的篇目,全诗大部分在描绘诗人游览陆浑南山时看到的景色,似乎是带着友人共览山河景色,最末的“浩歌清潭曲,寄尔桃源心”[4]2.51.623直接表现出诗人将眼前之景分享给友人之意,体现出了代书诗传递信息的功能。除此之外,诗人可以通过代书诗对具体物品进行索赠,或是答谢赠物的主人,如张继《代书索镜》[7]16.892(后文所引此书夹注为[7]卷.页)以诗代书求取镜子;柳宗元《奉和周二十二丈,酬彬州侍郎衡江夜泊得韶州书并附当州生黄茶,一封率然成篇代意之作》[4]10.352.3938是用代书诗答谢赠物的主人;韩偓《同年前虞部李郎中自长沙赴行在余以紫石砚赠之赋诗代书》[4]20.682.7815则是在赠物与友人时所作的代书诗。

诗和书信均有抒情言志的功能,而代书诗可以更进一步表达情感,表明志趣,这部分代书诗主要写予友人和家人。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魑魅来相问,君何失帝乡。龙钟辞北阙,蹭蹬守南荒。”[4]3.97.1051诗人以魑魅向己发问,仿照贾谊在《鸱鴞赋》中向鸱鴞询问命运升沉的模式,并进行回答,以诗代书寄给家人,以抒发自己遭贬的哀伤和苦闷之情。张说《代书寄薛四》:“孤雁东飞来,寄我纹与素。纹足经三象,素当综群务。远见故人心,一言重千金。答之䌽毛翰,继以瑶华音。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4]3.85.929抒发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如同松柏一般坚强不屈的志向。杜甫《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却寄双愁眼,相思泪点悬”[4]7.227.2450、权德舆《贡院对雪以绝句代八行奉寄崔阁老》[4]9.322.3624等均有抒情言志的作用,诗人们从自身经历、所见所闻出发,通过诗歌的形式向亲友传递了丰富的情感。

此外,代书诗还有邀约的功能,如杜甫:“绣衣屡许携家醖,皂盖能忘折野梅。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4]7.226.2446通过诗歌邀请王抡携酒和高适一同做客,这首代书诗题目中没有代书之名却有代书之实,“杜甫诗中,更多的是在制题角度没有任何形式标志的代书诗,没有‘代书’或‘以诗代书’的文字标志。”[8]白居易也有几首邀约类的代书诗,如:“鬓上斑多少?杯前兴有无?”“许入朱门否,篮舆一病夫?”[4]13.466.5012白居易通过代书诗的形式向时任河南尹的王起发起邀约:是否有兴致喝几杯及是否欢迎登门拜访。

(二)用典的丰富生动

唐人的代书诗创作当中,不乏各种历史典故的运用,援引丰富生动,各不相同,不漏痕迹地融入诗作当中,十分自然,以表达复杂或者不便直言的情感,使代书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得到加强。有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将典故运用得出神入化,如李白《以诗代书答元丹丘》:“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口衔云锦字,与我忽飞去。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4]13.466.5012诗中“青鸟”的典故出自《山海经》,代指信鸟或是信使,诗人在前六句通过青鸟传书交代了收到好友来信之事,虚实结合,想象巧妙,使得这首诗化的书信充满了浪漫色彩。这首诗与前人张说的代书诗似有相似之处:“答之䌽毛翰,继以瑶华音。”诗中“瑶华”语出《楚辞》:“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9]54王逸注:“瑶华,玉华也。”[9]55后人常借瑶华作为赠离人以慰相思的典故,这里诗人借此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也有诗人援引了相同的典故,如高适和王贞白的代书诗中均引用了嵇康的典故。高适:“卧看中散论,愁忆太常斋。”[4]6.311.2194嵇康曾任中散大夫,“中散论”即其《养生论》:“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3]53.2292高适在诗中同好友回忆往昔,并对比二人现状,希望得到好友的帮助,言语间通过典故,说明自己苦闷的境遇,才能无所施展,只能看着中散论,既疏排郁积的情思,也表达了求助的意图。而王贞白诗云:“懒非嵇叔夜,疾比马相如。”[7]14.251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3]43.1925中自称“疏懒”,其为人狂放不羁,后人常作为咏作风懒散的典故。这里王贞白则用以说明自己生病的现状,他还引用了司马相如患消渴疾之典故,包含着无声的自伤。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和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这两首代书百韵诗更是用典数例,不胜枚举。谢思炜云:“白诗用典之多、语料之丰富,不逊于任何唐代诗人。”[10]这篇百韵代书诗便是代表之作。如描写两人友谊的“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4]13.436.4824连用两个典故,一是“金兰”,引自《周易·系辞》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11]二是“药石”引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孟孙之恶我,药石也。”[12]接着“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4]13.436.4824句引用《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6]254这些典故表明元白二人在交往中相互规劝,情比金兰。“酡颜乌帽侧,醉袖玉鞭垂”[4]13.436.4824句引用《楚辞·招魂》:“美人既醉,朱颜酡些。”[9]214还有“贾生离魏阙,王粲向荆夷”[4]13.436.4825句,通过借用贾谊贬谪至长沙以及王粲客居于荆州来代指元稹被贬的遭际。这首诗还引用了《庄子》《老子》《后汉书》等中的典故,举不胜举。而在元稹和白居易的代书诗当中,也有不少用典的句子,开篇“昔岁俱充赋,同年遇有司”[4]12.450.4519句,颜师古注:“如淳曰:‘犹言备数也。’臣瓒曰:‘充赋,此错之谦也,云如赋调也。’”[13]元稹回忆了贞元二年与白居易相识的情景,引用《汉书·晁错传》之“充赋”之典,含有谦虚之意。“近朱怜冉冉,伐木愿偲偲”[4]12.450.4519句引用《诗经·小雅》之典表达与白居易之间的深厚情谊。还有“庙堂虽稷契,城社有狐狸”[4]12.450.4520句引于《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中谢辊对王敦清除刘隗之问的回答,用以说明朝中有受庇护的奸臣。总体来说,这两首代书诗对典故的大量引用彰显出了二人深厚的学识,当属代书诗之精品。

(三)含蓄蕴藉的展现

唐代代书诗相较于普通书信的表达更加含蓄蕴藉,承袭中国文学含蓄委婉的传统,唐代文人在此类诗歌创作时大量引用典故往往能够带来含蓄蕴藉的展现,如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辛酸陈侯诔,叹息季鹰杯”[4]6.311.2195一句,“季鹰杯”用以咏人及表达自己的旷达与自适。含蓄蕴藉的特点常常表现为意象词语的堆叠,如权德舆诗云:“别来如昨日,每见缺蟾兔。潮信催客帆,春光变江树。”[4]10.329.3676“蟾兔”“客帆”“春光”“江树”意象尽集此句,构成清冷淡雅的诗歌意境,表现了诗人离开家的时间变换,暗含着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又如戴叔伦诗云:“今年十月温风起,湘水悠悠生白蘋。欲寄远书还不敢,却愁惊动故乡人。”[4]9.274.3110一诗,“温风”“湘水”“白蘋”这些自然景象营造出了一种温柔和煦的环境,从后面“书”和“故乡人”的意象可知,诗人的重点不仅是表明环境,而是表达乡愁,但他没有直接写乡愁,反而用“惊动故乡人”之愁代抒思乡之情,含蓄蕴藉之意见显。

除了意象的堆叠,含蓄蕴藉还表现为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往往在求取物品时,展现出生活化的描写。例如张继《代书索镜》:“情亲留故镜,贱子感遗簪。汉月经时掩,胡尘与岁深。珠还仍向浦,鹊绕会归林。早晚清光至,窥予白发亲。”[7]16.892诗中描写了“镜”这一物的情况,从它的由来和索要的目的说起,接着描写了镜子的年岁并通过典故表明物品应有所归属,最后交代了自己得到镜子的情景,从描写镜子到对它的使用情况,含蓄生动,富有情感。杜甫的这类代书诗数量不少,他每遇窘境便常以诗代书,委婉地求取友人帮助,如《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4]7.226.2448仇兆鳌注:“不露一松字,却句句切松,较之他章,独有蕴藉。”[14]733杜甫在诗中描写了松栽这一具体物品,另辟蹊径,全诗没有一个字是松,却句句在说松,委婉含蓄地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又如:“为瞋王录事,不寄草堂资。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4]7.228.2482仇兆鳌注:“此以短章代手札。嗔录事,乃戏词。”[14]1133此诗也是一首代书诗,既是戏词,也是诘词,用此求助朋友,用委婉地方式表明求助意图,富有雅趣。含蓄蕴藉的特点在高适、杜甫、张继等多位诗人的代书诗书写中均有展现,可以说是唐代代书诗创作主流的特点。

三、唐代代书诗特点的生成动因

(一)唐代邮驿的发展

唐代代书诗的多样功能离不开唐代邮驿发展的支持,据《唐六典》所载,当时整个唐朝一共有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站,“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15]可见唐代的邮驿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且不同于隋唐以前“时国禁书疏,非吊丧问疾,不得辄行尺牍。”[16]“隋唐在允许官员(包括有影响的文人)利用邮驿通信有了重大的突破。”[17]唐代的官员之间取得了通过专门派人和托人捎带进行通信的合法性,也可以通过外出的驿使捎带书信,有影响的文人利用邮驿传递诗文成为常态,为代书诗的创作传递提供了便利。而独孤及、权德舆及白居易的代书诗数量较多,与他们的官职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不仅打破了唐朝社会稳定的局面,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而且还破坏了邮驿系统,加上潘镇割据、宦官专权,使得交通道路不通畅,导致代书诗的数量有所减少,晚唐时期,代书诗仅有4 首。所以,唐代代书诗发挥其多样的功能作用离不开唐代邮驿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兴则同兴,损则共损。

(二)两水合流的审美追求

唐代代书诗是书信和诗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体的界限,也是唐诗蓬勃发展、蔚为壮观的侧面展现,但从本质上来说,代书诗是包着书信外衣的诗歌,其诗歌属性占据主导地位,含蓄蕴藉往往是诗人们不断追求的诗歌意境,刘勰也在《隐秀》篇提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2]453“隐”非隐晦而是含蓄,其不论在诗歌的艺术表现还是进行诗歌审美欣赏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从代书诗写作的对象而言,诗人们一般是写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多为怀旧思念的情感抒发,或者是怀抱和志趣的表达,但中国人的情感抒发往往追求含蓄内敛,正所谓“语贵含蓄”。这两个方面的审美追求对于唐代代书诗的书写特点影响较为显著,在这两种审美追求的影响下,其呈现出一种含蓄蕴藉的艺术特点。

“爱含蓄,是人们的普遍审美心理。因为含蓄是一种美,它美在迂回曲折,蕴借深邃,有弦外之音,味外之旨能给人更多的美感享受。”[18]在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唐代代书诗兼具沟通交流实用性和含蓄蕴藉的审美性,它是语言的艺术,其生成离不开情感的抒发,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潦倒文士,高兴时春风得意,悲伤时一筹莫展,可以有“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4]5.178.1814的思友之叹,也可以有“独有舆人歌,隔云声喧聒”[4]8.246.2762的称颂之声,还有“早晚到中闺,怡然两相顾”[4]10.329.3676的殷切期盼,这类的诗歌,经过用典等艺术手法的丰富与凝练,使得篇幅有限的内容,展现出无限的心灵世界,最终在读者的品味和想象中,延伸出无尽的韵味,使得唐代代书诗的创作到达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结语

总而言之,唐代代书诗与人们之间的人际交往联系密切,诗人以饱满的热情开始并发展了以诗代书形式的诗歌创作过程,他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充实了代书诗的内容与情感,因而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诗篇。这种将诗歌和书信融为一体的形式,不但拓宽了诗歌的交际功能,而且深化了书信所呈现的情感,显示出含蓄蕴藉、富有雅趣的特质,同时,唐代邮驿的发展,含蓄蕴藉的诗歌意境和含蓄内敛的情感抒发这两水合流的审美追求推动着唐代代书诗的不断发展,显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

猜你喜欢

代书含蓄典故
含蓄和夸张、“隐秀”和“夸饰”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含蓄三义
撰写遗嘱有一定难度,老年人没有撰写能力时,怎么办
见证人先于立遗嘱人死亡,遗嘱是否有效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孙女代书遗嘱有效吗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