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泉

2024-04-10江传月梁绮婷

南方论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革命群众精神

江传月 梁绮婷

(暨南大学 广东广州 51063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这些都指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那么,找寻文化自信的根据,也就是追问文化自信的源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此,我们发现,人民的力量、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一、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文化自信是指各国家、各民族在深刻把握自身文化内涵、特质和优长的基础上,对自己创造的文化持有的坚定信念和信心。文化自信的微观主体是一个国家的国民、一个民族的族民。一方面,中国人民是创造中华文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另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既来源于人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又源于其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文化起源于现实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产物。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的源泉。中国人民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历经5000 多年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经验智慧。人民群众不仅直接创造文化,而且他们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本身就是最鲜活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用辛勤劳动创造的成果,凝结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血,如今经过人民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文化精髓仍延绵至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先进文化,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化中的精髓,形成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正是在此意义上,不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是对革命文化的弘扬以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都是人民自觉选择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精神创造出来的高质量的文化成果。文化自信源于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自信,表现为人民群众对自身奋斗人生、勇于突破、善于创造的自信,对自己创造的伟大文化成果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源于人民,也是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为文化自信奠定了道义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是为人的利益和需要服务的,不同人的不同利益和需要决定了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阶级社会的思想文化多数被统治阶级利用来为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辩护。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用迷信手段进行意识形态欺骗,封建帝王自称“天子”,宣称自己的统治是天的旨意即“奉天承运”,封建社会的文化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资本主义的文化则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文化,“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价值是少数资产阶级的特权,对于无产阶级而言是虚幻的。而且,广大工人阶级在资产阶级大肆宣扬消费主义的背景下,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阉割了人之为人的更为重要的方面——精神生活需求。在这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灌输中,人丧失了社会批判的能力,丧失了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成了“单向度的人”。社会主义社会则不同,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体现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旨在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科学文化水平,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为人民群众服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都能够促进人民群众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励着人民群众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引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这反过来也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使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文化自信在于该文化能够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相契合,并且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培育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突出优点,这占据了人类道义高地,这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二、文化自信的内容源泉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优秀的文化成果,在此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最主要的就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厚实基础。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历经五千余年唯一未曾中断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瑰宝,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因而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的内容。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公民道德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无不浸润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让中华民族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仍能屹立五千余年经久不衰,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对当代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有着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站立在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无论是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还是对于解决当今人类全球性问题,都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抗击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精神支撑,为文化自信提供了优质的文化基因。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文化的生力军和主体,中国革命文化在本质上是人民的、大众的文化,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革命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确立正确的革命方向和奋斗目标,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也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从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28 年的浴血奋战,在这28 年的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包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内的革命精神,激励和教育广大革命群众,使革命群众坚定信念,这些是革命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革命斗争年代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涌现出大量宣传革命、弘扬革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成分,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中国革命的成功证明了革命文化的先进性,同时,在今天,它能够促进人民了解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进而激发爱国热情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并且能够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敢于破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革命文化从精神和思想观念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指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丰富的营养,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主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她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营养成分,同时借鉴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了适应时代的升华,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最新形态,为文化自信增添了新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现今仍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因而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文化自信来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性、真理性、价值性。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使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文化自信来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始终推动着中华民族阔步向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特色,因此,文化自信也来源于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自信。总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价值准则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指向标,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原则。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发动机”,为人民群众的文化增添动力,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为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三、文化自信的实践源泉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实践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我国的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硬实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凝聚着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也坚定了人民对文化的信心。随着中国一步步地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在一步步地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一个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者,创造了“世界奇迹”;从世界边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显示了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引领,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高度的自信。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的增强,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前进的步伐,促进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中国经济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之中,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由吃、穿生存型消费向以住、行、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过渡。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的教育观也是“先富之再教之”。经济生活的日益繁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为文化建设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且也自然能够促进文化自信。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进程不断推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内部政治保障和外部和平的国际社会环境。党的正确领导能够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促进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也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使国家政治稳定,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风气不断好转,形成了稳定、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坚定文化自信打好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的实践行动让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善的国家,能够不断提升政治互信和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营造出融洽和谐的相处氛围,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文化繁荣提供直接支持。文化自信是基于今天的文化繁荣。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今天文化繁荣的最好印证。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三馆一站”目前已经全部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了“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通过网络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区域,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推动“文化数字化工程”建设,通过打造“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网上文化社区”等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在线图书借阅和电子文献远程传递、影视演艺节目欣赏、知识讲座及文博、美术展览等服务。与此同时,还不断加快广播电视地面无线覆盖网络、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建设,推进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截至2020 年,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687 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825 个,共有公共图书馆3203 个,博物馆3510 个,文化馆3327个,文化站4 万多个。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线电视实际用户2.10 亿户,广播节目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9.4%,电视节目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9.6%。出版事业方面,报纸277 亿份,期刊20 亿册,图书101 亿册,人均图书拥有量7.24 册。全国共有档案馆4234 个,开放档案17659 万卷(件)。从这一数据可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比以往已有大幅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量增效益,人民能够享受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全社会的文化获得感持续提升。近年来,各地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批长时效和广参与的市民公共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改革,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区域。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多样化,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国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实现“文旅一家”,加强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如建设更多更好的图书馆和电影院,建设主题公园和文化产业园区,更多更好地推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国家支持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特别是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结合,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使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新文化样态迅猛发展,例如,中国网络文学俨然已经成为与美国好莱坞、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的“世界四大文化现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逐年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这些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了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猜你喜欢

革命群众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多让群众咧嘴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